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約定俗成的,比如霍姆斯和福爾摩斯。
伯努利,有的翻譯成伯努利。
以下是關於外國人姓名翻譯的信息:
外國人姓名的翻譯是壹個重要的問題。過去人們翻譯英文名的主要參考書大概就是新華社翻譯資料組編的、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英文名翻譯手冊》(我館收藏了幾十本,索書號H315.9-62/X37)。這本書比較簡單,除了中文翻譯沒有其他內容,充其量是壹本“手冊”。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的《英文名詞典》(K811-61/G28)內容豐富得多。首先,使用註音。英文名字往往不符合壹般的發音規則,所以註音很重要。其次是解釋詞義。名字雖然只是區分符號,但往往有壹定的含義。就像中國人的“郭棟”、“愚蠢”和“周聰”都表達壹定的意思壹樣,英語單詞“查理斯”、“約翰”和“彼得”都有自己的意思。第三,解釋詞源,從壹個側面反映了英語民族的形成歷史以及與之相關的許多宗教和文化問題。第四,列出同壹個字的異體字和別稱,往往不止壹個。這個也很有用。比如,讀者可以知道,人們常說的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的名字“比爾”,其實是“威廉”的昵稱。最後,作者還寫了兩篇短文,《英語姓名的歷史演變》和《英語姓氏的類型》,對讀者也大有裨益。
然而,這部詞典仍有許多不足之處。第壹,作為“姓名字典”,它包含“姓名”(根據字典的英文標題,基督教
人名)是比較完整的,但是姓氏還遠遠不夠完整;然而,對於中國的讀者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姓氏。壹般來說,我們查“名字”並不難,因為很多英文詞典都附有詳細或縮寫的名字列表,有的還介紹了它們的來源、變體、昵稱等等。值得註意的是,這些名字叫做“名單”
常見的名字”(例如,牛津現代高級學習詞典。
英語)或“個人姓名”(例如,錢伯斯20世紀
字典),只有“名”(名),沒有“姓”(姓)壹欄。這樣,我們就可以在這些字典裏找到溫斯頓這個名字,卻找不到丘吉爾這個姓氏。而壹般的中國讀者需要查的,恐怕是英國著名首相的名字。這個沒有姓氏的名字列表,對於母語是英語的讀者可能有用,但對於以英語為外語的中國讀者可能就不太合適了。
古往今來,歐洲人壹般以名而非姓來稱呼國王或皇帝。原因很簡單。同壹個朝代的國王都有相同的姓氏。比如英國都鐸王朝(1485 ~ 1603)的國王都姓都鐸,而斯圖亞特王朝(1603 ~ 6503)的國王對於普通人來說,情況就不壹樣了。除了在家庭成員和親密的朋友之間直呼其名之外,其他場合壹般都是以姓相稱,只有在需要區分同姓的人時才使用其名。比如英國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克倫威爾,壹個是亨利八世的寵臣,壹個是在英國王室和梵蒂岡決裂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托馬斯·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約1485 ~ 1540),另壹個是比他晚100多年的軍事獨裁者奧利弗·克倫威爾。
克倫威爾,1599 ~ 1658);如果不指定“托馬斯”或“奧利弗”,就很難區分。人們熟悉拿破侖,他的全名是拿破侖·波拿巴。
波拿巴,1769 ~ 1821),壹生經歷了壹個從道姓到專名的過程。他過去被稱為波拿巴先生,甚至在他成為將軍之後,也只是被稱為波拿巴將軍。他成為皇帝後才被稱為拿破侖皇帝。似乎只有意大利人在這個問題上破例了。他們只稱呼他們最傑出的四位文化名人的名字,而不是他們的姓氏。這四個人是詩人但丁
Alighieri,1265 ~ 1321)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畫家萊昂納多·達
達芬奇,1452 ~ 1519),米開朗基羅·博納羅蒂(1475 ~ 1564),拉斐爾(拉斐爾)。
Sanzio,或Santi,1483 ~ 1530,英文通常譯為Raphael)。值得註意的是,除了達芬奇中國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達芬奇,我們都很尊重意大利人的習慣。意大利人的名字往往有“di”或“da”兩個字,大致類似於法語的“de”或德語的“von”,其含義大約相當於英語的“of”或“from”,表示所屬或來自的地方。事實上,“達芬奇”是這位偉大畫家出生的城鎮的名字,“萊昂納多達”
“達芬奇”是指“達芬奇的達芬奇”或“達芬奇的達芬奇”;就說“達”
“文西”的意思是“雀”(類似於我們的“周莊人”、“南潯人”)。G2HQl)
綜上所述,很明顯,中國人在編纂壹本英文姓名詞典時,應該對自己的名字同等重視,對“姓”更為重視。然而,這也是難點。其他很多美國人,包括壹些名人的姓氏,在這本字典裏都找不到。其中有幾位美國前國務卿和國防部長,大部分都是中國人熟悉的,比如基辛格、舒爾茨、溫伯格,還有1991海灣戰爭中的美軍司令施瓦茨科夫將軍。都是美國人,姓氏只能算英國姓氏;但這些姓氏並非英語母語,而是隨著德國移民的到來而帶入美國的德國姓氏。從他們的姓氏可以知道,這些美國高官屬於“德裔美國人”。
c6L)
赫爾曼·約瑟夫,美國人,65438-094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
穆勒,1890 ~ 1967),出生於紐約。他的名字“赫爾曼”仍然保留了德語輔音雙寫的做法(表示前面的元音短),但他的姓(穆勒)已經是“英語”,德語元音“ü”被“U”代替。也找不到著名的美國地球化學家羅德斯(Edwin
Roedder),他告訴我他是德國移民的後代。幾代人來,他壹句德語都不會說,自以為是純正的美國人。類似的問題也存在於法國、意大利等其他歐洲國家移民的後代,以及大量西班牙移民的後代。美國是官方語言,至今沒有規定。
語言),而是廣泛使用英語的國家;雖然英語被廣泛使用,但從過去到現在還是有大量非英語移民進入。這些移民中的許多人來到美國後會取壹個英文名字,但保留他們原來的非英文姓氏(例如,原來的中國電影明星陳沖現在是“瓊”
陳”).這些姓氏通常用英文字母拼寫。原文中英文沒有的符號,比如德語中的屈折元音,法語和西班牙語中的開篇和結尾音符,壹開始可能會保留下來,但往往時間長了就丟失了。他們的壹些發音基本保持不變,更多的是經過壹段時間變成了“英語”。Weinberg,中文音譯為Weinberg,就是壹個例子。Weinberg中的“ei”壹詞在英語中讀作“ei”,而不是在德語中。這些都使得美國人的姓氏非常多樣和復雜;但人們不得不承認,他們都是英國姓氏。——尤其是那些拼寫和發音壹直是“英語”的。
其次,我們之前說過,英語是世界上最常用的語言,所以不管這個外國人原本是什麽國籍,是用什麽語言命名的,我們都經常通過英文書、報紙、廣播、電視去接觸他們的名字。這樣壹來,作為壹本英文名字典(而不是英文名字典),我們就忍不住要把這些已經翻譯成英文的非英文名包括進去,比如哥倫布、馬克思、恩格斯、愛因斯坦、施特勞斯。不幸的是,所有這些姓氏在這本英文姓名詞典中都找不到。在序言中,作者竟然表示“由於篇幅所限,本書主要以英倫三島各民族的姓氏和常用教名為基礎。”但這樣壹來,詞典的使用價值就會大打折扣,至少是“對折”,也許更多。比這本字典小很多的新華社的《手冊》在這方面更實用,因為哥倫布、基辛格、恩格斯、愛因斯坦、舒爾茨等等都可以找到。然而,這本手冊中仍然缺少戴高樂、蓬皮杜等法國當代著名人物,畢加索、達利等西班牙著名畫家,托爾斯泰、肖洛霍夫等俄羅斯著名作家。因為也使用拉丁字母,所以可能會說英語文獻中看到的法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等國的名稱是混合的“原文”,並不是英譯本(很多情況下確實如此,其中有些保留了英語沒有的音標,或者使用了不同的字體),但俄語名稱不再用西裏爾字母(斯拉夫字母)拼寫,而是用拉丁字母,只能算是英譯本。
第三,在英文名字的中文翻譯中有壹些粗心的地方。例如,“查爾斯”這個名字經常被使用,而“查爾斯”只有壹個中文翻譯。事實上,這個名字最初在中文裏被翻譯為“查理”。在早期,取洋名的買辦中,有不少張查理、和宋查理。後來雖然流行“查理”,但還是翻譯成“查理”作為國王的名字。本詞典前面的“英語姓名的歷史演變”壹條中有“1660查理二世復辟後”的字樣,但正文中並沒有這個“查理”。今天可以說“查理”和“查爾斯”都是“約定俗成”的翻譯;作為國王的名字,壹般翻譯為“查理”,而作為其他人的名字,往往翻譯為“查理”。問題是現在的英國王儲也叫“查爾斯”,我們翻譯成“查爾斯王子”;但他在未來繼承王位成為國王,而他只是在恢復“查爾斯”
在“二世”之後,應該是“查理三世三世”。我們會被翻譯成“查理三世”嗎?或者翻譯成“查理三世”?E[ 0\
有趣的是,戴高樂的名字也是“查爾斯”,所以他的全名是“夏爾·德”
戴高樂.雖然我們只是籠統地稱他為“戴高樂”,但少數情況下還是要說“戴高樂”。原來歐洲語言中很多名字都和* * * *有著相同的起源,“查爾斯”來自條頓語,意思是“紳士”。”西班牙語的卡洛斯?卡洛斯,德語裏的“卡爾”?卡爾,雖然法語和英語壹樣拼寫成“查爾斯”,但是發音不壹樣。法語字母組合“ch”發音與英語“sh”相似,但詞尾“S”不發音,所以法語單詞“Charles”不能翻譯成“Charlie”或“Charles”,而應翻譯成“Charles”。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我們用德語把它翻譯成“卡爾·馬克思”(Karl
馬克思1818-1883).同樣,許多UIS
英語翻譯的西班牙語“查理五世”應譯為“卡洛斯五世”。-他也可以被稱為“卡爾”
v”(卡洛壹世),因為他不僅是西班牙國王,還被德意誌第壹帝國的“選帝侯”們推選為皇帝,所以給他配壹個德國名字是合理的。!;
與“查爾斯”類似,在歐洲不同語言中有很多同源但形式不同的名字,而且很多都是常見的名字。翻譯時,不宜用英文翻譯。下面再舉幾個例子,供讀者參考:Y"6Ls。
約翰:來自希伯來語,原意可能是“Yag us”
gracuiys .在歐洲的其他語言中,最接近英語的形式是德語,稱為“Johann”或“Johannes”;“約翰”的中文翻譯在發音上與德語相似,但與英語相去甚遠。它還經常以“漢斯”的昵稱出現,這個昵稱也經常被用作正式的教名。法語是讓,西班牙語是胡安,意大利語是喬瓦尼,荷蘭語是揚,俄語是伊萬。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荷蘭和比利時的“讓桑”?楊森,俄羅斯的“伊萬諾夫”?伊萬諾夫或伊萬諾夫實際上相當於英語中的“約翰遜”。
c & lt+;2
亨利:源自日耳曼語,意思是“房子”
尺子.現在德語叫“海因裏希”,還有“Heiz”、“Hinz”等昵稱。法語單詞“Henri”,法語字母“H”不發音,“en”聽起來和漢語單詞“Ang”很像,所以我們現在把法國國家足球隊的著名前鋒的名字翻譯成“Henry”,其實並不符合法語發音。意大利語是“恩裏科”(Enrico),西班牙語是“恩裏克”(Enrique),荷蘭語是“亨德裏克”(Hendrik),離“亨利”更遠。
彼得:它來自希臘語,意思是“巖石”。德語、俄語、英語都叫“彼得”,法語叫“皮埃爾”,西班牙語叫“佩德羅”,意大利語叫“彼得羅”,挪威語叫“同行”。俄語“彼得洛夫”的意思和英語“彼得森”壹模壹樣。
sCW #是
詹姆斯:來自希伯來語,意思是“追隨者取代者,或者”
騙子.德語“雅克布”(Jacob),法語“雅克”(雅克是法國現任總統雅克·希拉克的名字,我們顯然不能稱他為“詹姆斯·希拉克”),意大利語“雅格布”,“賈科莫”或“亞基莫”,西班牙語“雅克布”。
劉易斯:源自日耳曼語,“著名”
戰士.德語“路德維希”,法語“路易”,意大利語“路易吉”,西班牙語“路易斯”。還有常見的名字如法語“Louis”後綴輔音不發音,英文名字(及其各種變體)翻譯成“Philip”,法語應該翻譯成“Philip”;從1052開始,在將近300年的時間裏,有6個法國國王有這個名字(腓力壹世到六世)。
外國人姓名的翻譯是壹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在壹定時期內產生困惑是很自然的。但是時間久了,就不能再把它當成壹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名字是最重要的識別符號。但近年來,作者和譯者“為所欲為”,政府相關部門放任自流,“無所作為”。
外國人姓名翻譯中的問題如下:r。
1)如果已經按照慣例翻譯了,就需要翻譯壹個新的名稱。著名的英國詩人亞歷山大·蒲柏,
1688 ~ 1744)譯為“坡”,與愛倫坡不同,如美國著名詩人埃德加·愛倫·坡。
1809-1849).《中外期刊·崔雯》1997第18期《希特勒的遺囑》,德國著名納粹人物戈林(Hermann
Guo Gòring)譯為“戈賓”,戈培爾(Joseph Goebbels)譯為“戈貝爾”,裏賓特洛甫(Gertrud von
Ribbentrop)翻譯為“Rihbentrop”。不知道是因為缺乏基本常識還是為了故意造成混亂。有約定俗成的地方,要從“俗”翻譯過來;即使原文翻譯不合適,也沒必要改,比如“約翰”的英譯
約翰”,“約翰遜”翻譯成“約翰遜”。Hba_8
2)把職業或頭銜錯當成名字。壹名駐倫敦的中國記者稱戴安娜的兄弟斯潘塞伯爵為“厄爾·斯潘塞”,顯然是以厄爾作為他的名字(見《文慧閱讀周刊》1997)
年份165438+10月8日)。崔雯在中外期刊上發表的上述文章將大獨裁者的秘書榮格夫人誤認為是她的名字,並將其音譯為“Frau”。《南方周末》1997 165438+10月14《千禧年時代》文章,歐洲第壹次發明活字印刷術1445古騰堡(Johann
Gutenberg),誤譯為“goldsmith Gutenberg”,其實原文中的“戈德史密斯”是德語“Goldschmied”,意思是“金匠、珠寶商”,譯者顯然把他的職業誤認為他的名字。今年還有壹份大報。在壹篇關於二戰中英國元帥蒙哥馬利的文章中,他把他的元帥軍銜(Field
元帥)被誤認為是壹個名字,音譯為“陸軍元帥”。另外,經常看到貴族稱呼“勛爵”翻譯成“羅德”作為稱呼。_9B
3)根據英語發音翻譯德語、法語、西班牙語等歐洲語言的名稱。央視體育頻道在報道外國運動員的名字時經常出現這個問題。比如法國足球運動員“佩蒂特”(原意為“小”,類似於英語的“小”和德語的“克萊因”)翻譯成“佩蒂特”。其實法語後綴輔音“T”是不發音的,為什麽會“特別”呢?
以下是壹些建議:
1)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除了中文標準化之外,還要承擔翻譯標準化的任務,而這首先是外國人姓名中文翻譯的標準化。與此相關的是地名的中文翻譯。壹方面,很多地名來源於人名,比如拉丁美洲就有很多以哥倫布命名的地方;另壹方面,很多名字,尤其是姓氏,都來源於地名。
2)譯名應盡可能從使用者的母語翻譯過來,遵循“名隨主國籍”的原則。例如,查爾斯、海因裏希和約翰在本文上面提到過。對於已“英語化”的人名,如果英文發音與原文有較大差異,應分別列出兩種語言的譯名。比如壹個姓“維斯”的人,如果是德國人就要翻譯成“維斯”,如果是美國人就要翻譯成“維斯”。西班牙人把現在的英國王儲稱為“卡洛斯”,但顯然我們應該用英語翻譯成“查爾斯王子”。另壹方面,英國人稱現任西班牙國王為“約翰”
查爾斯”,我們應該用西班牙語翻譯成“胡安·卡洛斯”。
3)凡已翻譯成約定俗成的,都要遵循“俗”。即使原譯文不合適,也不要改。舉個例子,作為乳業的商標,我們不妨把“強生”翻譯成“強生(奶粉)”,但作為名稱,不如翻譯成大家都習慣的“強生”。
4)註意不要拿某些人的職業、頭銜、頭銜等。作為名字,混合到翻譯的名字裏。這看似簡單,壹不留神就容易出錯,因為確實有壹些名字,尤其是姓氏,來源於職業、頭銜、住址。例如,梅森是石匠和泥瓦匠,而史密斯是鐵匠。德國人“舒馬赫”(Schumacher)是鞋匠,“格拉夫”(Graf)是伯爵,“法βbinder”(fassbinder)是制箍工。德國有些大桶的酒是木頭做的,所以德國不僅有壹個叫“Faβbinder”的著名電影導演,還有以“Faβbinder”為職業的人。
5)中文翻譯後最好註明原文備查,也可以加上生卒年。WBqH=
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以主人住所地取姓名”的原則有時候並不是那麽容易遵循,有時候也不符合約定俗成的翻譯。例如,克裏斯托弗
哥倫布)出生在熱那亞的壹個猶太家庭,是西班牙移民的後裔。根據意大利語,他的姓應該是“克裏斯托夫羅”
科倫坡.他曾經為葡萄牙“工作”。由於他向西穿越大西洋,前往亞洲的計劃未能得到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他不得不求助於當時尚未統壹的西班牙。最後,卡斯蒂利亞的女王伊莎貝拉壹世,
我,1451 ~ 1504)並“發現”新大陸。但是他沒有用西班牙語“Cristobal”
Colomo”,但選擇了姓氏“哥倫布”和“科隆”的古典形式作為其西班牙語形式(所以他兒子的全名是叠戈。
科隆).拉丁美洲有很多地名叫“科隆”,顯然是為了紀念他,比如上面提到的厄瓜多爾的哥倫布群島。“跟隨主人國籍”這個名字應該來自意大利語還是西班牙語?如果來自西班牙語,是“Colomo”還是“Colón”?似乎習慣上從英文翻譯過來的“Columbus”是最好的選擇,但這樣壹來,拉丁美洲很多帶有“Colón”字樣的地名就不應該翻譯成“科隆……”,而應該改成“哥倫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