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在元代傳入中國,明代景泰年間稱為景泰藍,故稱景泰藍。景泰藍是壹種傳統工藝品,以銅為胎,用銅絲絞成各種圖案,在絞線的縫隙中填充琺瑯釉,燒制而成。2006年被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景泰藍(琺瑯)至今已被分類為許多產品。現在,產品種類很多,包括銅胎景泰藍琺瑯、銅胎彩繪琺瑯、填充琺瑯、琺瑯彩等等。
銅胎景泰藍是目前最常見的琺瑯制品,也是最受歡迎的景泰藍工藝品。首先是用銅等金屬制成的琺瑯工藝品,然後將琺瑯釉填充到景泰藍中,再進行燒結。
銅胎的琺瑯彩繪工藝起源於西歐和法國。它是清朝康熙年間由歐洲商人和傳教士經廣東傳入中國的,最早在廣東制造,被民間稱為“燒青”或“廣琺瑯”、“洋琺瑯”。這種精美的工藝壹進入中國,就受到皇帝和大臣們的喜愛和重視。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皇帝都在北京皇宮和廣東設立琺瑯作坊,多次從廣東派出優秀的琺瑯畫家到北京大量生產。他們制作的琺瑯制品都是給皇室享用的。
琺瑯的填充,是在鑄胎時直接澆鑄或敲打花紋和凹坑,用琺瑯色填充凹坑,然後燒制而成。
另外,琺瑯彩是琺瑯工藝品(景泰藍工藝品)中比較特殊的壹種。琺瑯彩吸收了銅胎畫琺瑯彩的技法,在瓷胎上畫出各種琺瑯彩的壹種新的釉上彩瓷器,又稱“瓷胎畫”。而且琺瑯彩的瓷胎是用景德鎮的壹號瓷,然後在宮中二次燒制,再由宮廷畫師用琺瑯彩釉畫出精美的琺瑯彩畫。俗話說“壹件搪瓷是十件官瓷”。
經過以上景泰藍的介紹,相信妳對什麽是景泰藍(琺瑯)已經有了很好的了解。琺瑯這個名字在民間還是很受歡迎的,景泰藍則比較正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