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沛縣(今江蘇沛縣)人。曾任沛縣主官、泗水縣卒官,執法不害人。秦末劉邦反秦,劉邦入鹹陽。蕭何收集了祥符、俞師傅的法度、戶籍、地理圖集,讓劉邦知道了天下的山川、人口、財力、物力的分布。項羽稱王後,蕭何說服劉邦接受分封制,立足漢中,養民、延攬人才,向巴蜀兩郡收稅,積蓄實力,然後與項羽爭奪天下。正因如此,他深得劉邦信任,被任命為丞相。他極力向劉邦推薦韓信,認為劉邦必須借助韓信才能得天下。後來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的才華,證明了蕭何對人的眼光。楚漢戰爭期間,蕭何留守關中,安置百姓,收稅供應口糧,支撐了前方的戰鬥,為劉邦最終戰勝項羽提供了物質保障。西漢建立後,劉邦認為蕭何是第壹個建功立業的,封他為侯。後來被拜為宰相。劉邦死後,他繼續輔佐惠帝。蕭何臨終時推薦曹參繼位,保證了漢初政策的連續性。但他也幫助了呂後,誤殺了韓信,留下了成功的故事,也留下了蕭何和失敗的故事,也留下了我。這明顯是他光輝壹生中的敗筆~!但同時也告訴我們,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其實名人並不比我們的境界高多少,他們只是做了壹件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正因為如此,這就足夠了。
蕭何的知識
知識,也就是見識和眼界。如果妳有見識,有眼光,妳就能判斷和欣賞。中國人有贊美這種才能的悠久傳統。“俞伯牙謝知音彈琴”,“世上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巨目妓女識英雄”等等都是這種傳統的典型。魏晉時期曾經盛行的所謂“人貨藻”之風,正是這種文化傳統的韻味。中國古人認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之壹就是懂得欣賞。欣賞,而不是評判;享受,而不是思考——這是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欣賞的對象有自然、文物、藝術,也有各種人物。而壹個英雄,欣賞的對象不是普通人,而是罕見的天才或英雄。對於這類天才或英雄,不要著眼於他的現在,而要展望他的未來;不是盯著他的現實,而是瞄準他的可能。如果壹個女人也有這種眼光和欣賞能力,我們就稱之為“女人中的女英雄”。歷史上有許多這樣的女英雄,如卓文君、洪福、武則天和劉邦的妻子呂雉。
說起蕭何欣賞的天才或英雄,我們自然首先想到韓信。
韓信墓中有對聯:“生死為知己,生死為二女。”“兩個女人”指的是“漂浮的母親”和呂後。“浮母”賜食,救了韓信壹命,呂後設計,毀了韓信壹生,所以有“二女生死”之說。“知音”就是蕭何。韓信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意思和“生死為知己”壹樣。因為蕭何的大見識和大力推薦,韓信得以施展抱負,所以蕭何可謂韓信的心腹。“蕭何月下追韓信”和“博雅彈琴謝知己”可以相提並論,都是千古佳話。
鴻門宴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在巴、蜀、漢中壹帶封地。劉邦回到巴蜀,韓信趁機棄楚歸漢,追隨劉邦。劉邦“不足為奇”,沒有想到韓信如此偉大,所以沒有重用韓信,只是“拜蘇”而已。掌管糧草供應的韓信依然是“英雄無用武之地”。而“蘇”這個職位,卻給了韓信接觸蕭何的機會。幾次談話,“何其誌”,可見韓信是軍事全局人才。當天,劉邦回到了巴蜀。為了迷惑項羽,他采納了張亮的建議,燒了棧道。此舉雖然迷惑了項羽,但也給劉邦的部下造成了錯覺。大家都認為劉邦沒有野心,想平平安安的活著,死在巴蜀,就開始走,壹路上不斷有人開小差。當時光是將軍級別的逃犯就有幾十個,蕭何也沒當回事。聽說韓信也掛了印,蕭何大驚失色。他也忘了跟劉邦打招呼,立刻連夜騎馬追趕。這就是著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有人向劉邦報告,丞相也逃走了。劉邦又驚又怒,如失右手。過壹兩天,蕭何回來見劉邦。劉邦又喜又怒,破口大罵:“蕭何!連妳都背叛了我!”蕭何道:“我怎敢背叛陛下?我去追逃犯。”劉邦問:“妳在追誰?”蕭何答:“韓信。”劉邦勃然大怒:“將軍跑了幾十裏,卻沒聽說妳要給我找回來。妳說妳要找的只是壹個韓信。誰會相信呢?”這不是跟我玩!”蕭何說,“那些二三流將領,隨便抓壹個就很多了,在蕭何那裏不值得追。唯有韓信這位“無雙國士”。如果陛下想死在漢中,當然沒必要重用韓信;但是陛下要想逐鹿中原,沒有韓信!”壹些套話打動了劉邦。經過壹番努力,劉邦終於立韓為“大將軍”。
韓信能夠施展才華,取得成功,靠的是蕭何的見識和眼光,靠的是蕭何的話。古人雲:“世間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伯樂不常。”蕭何對韓信的欣賞是如此敏銳,判斷是如此準確,挽留是如此真誠,推薦是如此不遺余力,難以補充!作為天下“罕見”的“伯樂”,能比得上“千裏馬”韓信嗎?
但是,蕭他所認識的最大英雄不是韓信,而是劉邦。欣賞韓信並不難——除了蕭何,項羽手下的大將鐘早就知道韓信的才華,但要找到劉邦並不容易。正如西方諺語所說,仆人眼中沒有英雄。男主角的仆人和男主角走得太近,太熟悉,感覺和自己差別不大。多麽英雄的氣息!拿破侖曾說,他的妻子永遠想象不到,這個壹直聽自己的話,叫他往東走,不敢往西走的丈夫,在戰場上能做出什麽了不起的事來。上帝離人太近,他自己也會被人同化。從這個角度來說,老鄉眼裏沒有英雄。蕭何和劉邦是老鄉,很難認定劉邦可。更何況劉邦早年真的沒有多少“皇帝氣象”。據《漢高祖傳》記載,秦始皇曾認為“東南有天子”,於是帶著陛下巡遊東方,企圖把這個天子壓制下去,扼殺在搖籃裏。此行不成功。這說明秦政府那些精明能幹的官員根本沒有看清形勢,他們根本沒有發現,沛縣這個小地方的劉邦,其實就是日後取代秦煌的“如意郎君”。
但是,蕭何壹定是發現並指派了劉邦。
我想,當初劉邦出身卑微,連名字都沒有。他只是沛縣的壹個“好酒好色”的小流氓。用各種不正當關系在15當上了泗水館館長。期間,他利用官職白吃白喝。蕭何竟然對劉邦格外尊重和敬仰,這不是耐人尋味嗎?要知道,蕭何雖然只是壹個小官吏,卻並不像司馬遷說的那麽平庸,而是壹個優秀的地方官,以至於曾經有人推薦蕭何升任鹹陽。蕭何這個引人註目、前途無量的人物,對劉邦如此器重,只能用他預感到劉基不是“池中之物”來解釋。劉邦私下縱容俘虜,逃亡的茫蕩山澤乘陳勝起義之機殺到了沛縣。蕭何毫不猶豫地回應劉邦,就像他毫不猶豫地拒絕鹹陽壹樣。裴陵被殺,蕭何理應是當然的繼承人,但他卻壹手扶持劉邦,讓壹個街頭反派、亡命之徒成為了抗擊秦國戰場上有名的“裴公”。沛公後來征服了天下,建立了不朽的基業。恐怕早在小何意料之中吧!
4.蕭何的智慧。
智慧,即聰明,智慧。所謂“慧眼識英才”,其實離不開智慧。眼力或洞察力只是智慧的內在智能或外在表現。有了智能,妳可以怒發沖冠,洞察時局,識別英雄;有了智慧,才能認識自己,保持清醒,進退有度。會打仗當然是壹種技能,也是壹種天賦,但這種技能或天賦只屬於“技能”的層面;如果妳有智慧,妳將步入道的層次。有才有腦,才能“技進道”。蕭何壹直很聰明,和韓信很不壹樣。韓信有時像個天才,有時像個白癡,要看具體情況;成功前妳能保持清醒,得意時妳會迷茫;沒有“人應如此”或“能取其位”的大誌,不懂“謙益,滿損”之道。所以韓信充其量只是“有才華”,永遠不能說有“智慧”。而蕭何則是壹個兩種才能兼備的人,只是他的才能是在不同的領域展現出來的。
比如說。劉邦奉楚懷王之命,西征鹹陽,秦都,在項羽之前占領鹹陽,轉戰秦宮。那時候的劉邦和壹幫從窮鄉僻壤過來,長期在鞍馬上苦練的將士,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壹樣眼花繚亂。瘋狂戀愛,流氓強盜的本性再也壓制不住,雪崩爆發,壹發不可收拾。所有的士兵“努力拿走政府的錢和財產。”“好酒好色”的劉邦,如今正沈浸在秦公之中,賞紅賞綠,輕歌曼舞。此時此刻的蕭何在做什麽?蕭何英明神武,頭腦清晰,頭腦清醒,動作敏捷。壹進鹹陽,他立即帶人進入丞相、、太尉等“三公”府,把所有的書、書、法令壹掃而光,壹個壹個運到霸上駐紮的軍營保存。這些書對劉邦後來以“約法三章”贏得民心貢獻良多。據說這些書中還有壹批軍事地理檔案,後來被用於楚漢戰爭。阿明學者李贄評論說,蕭何此舉是天生宰相材料的標誌。
鴻門宴後,項羽、範增美其名曰劉邦“漢王”,封其地為“關中”,實則是將劉邦“發配”到巴蜀這個偏遠、交通閉塞、經濟貧困、文化落後的地區。它被分成了三部分,它被分成了三部分。給了秦三員降將,鎖住了劉邦在中原的堡壘,讓劉邦動彈不得,像鐵軸下的小馬壹樣局促。這就是後人把今天陜西和甘肅東部的大部分地區稱為“三秦”的原因。項羽的分封計劃剛剛出爐,就引來“諸侯不公”,劉邦更是大怒。鴻門宴羞辱了劉邦,現在項羽又公然欺負他的頭,可忍孰不可忍!劉邦立即召集部下開會,準備豁出去和項羽拼命。樊噲、周波、關穎等親信認為此舉無異於以卵擊石,紛紛勸劉邦不要輕舉妄動。劉邦氣得聽不進去。就連壹向能讓劉邦為所欲為的張亮,此刻也束手無策。
於是小何來了。蕭何壹個人不同意,言語驚人。原來,蕭何整理研究了自己在秦朝搶來的書籍和書籍,發現巴蜀並沒有項羽、範增、劉邦想象的那麽糟糕。認為巴蜀地區是貧窮、閉塞、落後的荒原,是壹種極大的誤解,卻是理所當然的。經過秦國壹百多年的不斷移民和李冰父子對都江堰的修建,巴蜀已經成為秦國最富裕的大後方,如同大倉庫壹般。而且先是秦國與六國合並,然後是壹群群雄反秦。連年征戰,戰火不斷,中原地區頻遭蹂躪,沒多少油水可撈。得天獨厚的巴蜀地區多年未遭動亂,發展潛力不可估量。所以治理巴蜀,“亦集三秦,天下可盈。”蕭何還引經據典:“周樹說:‘天道不取,而必苦。’“上帝這麽關心妳,給了妳這麽豐厚的禮物。妳現在還不想要,但是小心惹禍上身!這種振振有詞的利益分析和戰略規劃,就像諸葛亮在草堂裏為劉備指點天下的局勢,又像為劉邦撥開了天空,劉邦因此而開悟。我想問壹下,包括張亮、陳平在內的壹批軍師,哪壹個有蕭何的大智慧,如深謀遠慮,深謀遠慮,因勢利導,以退為進?就把蕭何當成劉邦的後勤部長,也太低估蕭何了。
蕭何的量。
量,即數量和公差。有智慧的人不壹定有度量。相反,正是因為有才華,人們才容易自大,傲慢,甚至無知。項羽就是這樣的人,韓信也是。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已經窮困潦倒。但韓信不僅沒有及時承擔罪責和自責,反而不停地吹噓、抱怨,公開發泄對劉邦的不滿。劉邦考核開國十八開國元勛,別人怕不行。韓信說,羞恥和周波、關英是壹列的。有壹次,韓信去見樊噲,樊噲受寵若驚。他稱自己為“王”,並鞠躬為禮。韓信非但沒有感激樊噲,也沒有善待樊噲,反而感嘆道:“看來這輩子只能和樊噲這種人來往了!”看來樊噲對韓信的同情,對韓信的尊重,讓韓信蒙羞了!這是居功自傲,傲慢,不寬容,缺乏寬容。這樣的“英雄”結局此刻已經可以想象,估計會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註定要死,沒人同情,說不定還能贏得人心。
蕭何是有分寸的。俗話說“宰相肚裏能撐船”,這點蕭何完全能承受。
漢三年,劉邦和項羽在涇縣和索亭對峙。在前方作戰時,劉邦擔心後方局勢,多次派使者安慰蕭何。有人對蕭何說:“現在陛下在沙場打仗,忙得顧不上自己,卻多次派人來慰問妳。這不是明擺著他對妳有懷疑嗎?”我給妳出個主意。為什麽不把妳所有能打仗的家人都送上前線,這樣國王會更信任妳。”蕭何照著計劃做了,劉邦真的很高興。
漢十壹年,漢朝造反陳毅,劉邦親征。與此同時,呂後利用蕭何的計劃在朝鮮殺死韓信。劉邦聽說韓信已經接管,派人拜蕭何為丞相,封了五千戶在食邑,又派了五百兵和壹個都尉作為丞相的護衛。滿清文武都來祝賀蕭何,只有壹個叫昭平的人來報憂。昭平原是秦朝的東陵公爵。秦朝死後,他成了平民,以種瓜為生。他種的瓜很甜,天下人都知道是“東陵瓜”。昭平自號“東陵瓜”。這個“東陵瓜”的頭根本不是“木瓜”。他對小何說:“恐怕災難從此開始了!皇帝去打仗了,而妳留在了朝鮮。明明不用妳冒險,卻無緣無故被封,還為妳加了守衛。這是因為淮陰侯韓信剛剛在朝中造反,所以皇帝對妳有所懷疑。加壹個護衛保護閣下不是什麽恩惠。希望妳婉拒懸賞,捐出全部家產資助建軍。這樣,皇帝就高興了。”蕭何按照計劃行事,劉邦真的很高興。
漢十二年,淮南王黥布造反,劉邦再次親征,多次派使者回京打探蕭何的動靜。作為回報,他說:“小郭襄安撫北京人民,並給予財產支持軍用物資,就像陳毅叛亂時壹樣。”這時有人來找蕭何說:“恐怕大人離滅族不遠了!妳的成就無與倫比。妳入關了,就贏得了民心。十幾年了,人民和妳壹起,妳要不懈努力,爭取他們的支持。這不是壹件好事。皇帝多次派人來問妳做了什麽,怕妳控制關中,動搖漢朝。現在妳還不如做些買人家田地房子放高利貸之類的事來‘自汙’,毀了自己的好名聲,讓皇上心安。”蕭何按照計劃行事,劉邦真的很高興。
總之,劉邦曾經三次懷疑蕭何意圖不同,三次將蕭何置於極度危險的境地。而蕭何卻深知,與君子為伍,猶如與虎為伍,要居安思危。開國皇帝莫名其妙地懷疑英雄,這是題中應有之義。沒什麽好大驚小怪的!對待這種事情,只能忍氣吞聲,不要義憤填膺,也不要急著“據理力爭”,告訴自己受到了極大的委屈。於是,蕭何三次設法保持冷靜,保持冷靜,豁達,從善如流,直到劉邦的懷疑從無形中消除,他從容地化險為夷,居然活了下來。對比壹下劉邦懷疑韓信時韓信笨拙、緊張、小氣的表現,和蕭何的處理方式,遠勝壹籌!沒有大智慧和大度量,這樣的結果簡直不可想象。
蕭何的大度不僅體現在他對劉邦的態度上,也體現在他對曹參的行為上。曹參是蕭何當年的同事,他們壹直壹起為劉邦效力。當劉邦評價“十八元恭”時,兩位長輩產生了壹些矛盾。但這只是“人民內部矛盾”,不是“階級矛盾”或“敵我矛盾”,所以無害。蕭何和曹參的關系從來沒有發展到死敵和死敵的地步。相反,蕭何壹直很重視曹參。蕭何晚年病重,漢惠帝親自去探望蕭何的病情。當時他問:“百年後誰能代替妳?”蕭何說:“知臣莫過於君子。”惠帝問,“曹參呢?”蕭何馬上磕頭說:“陛下已經有了最好的人選。現在蕭何可以死而無憾了!”
蕭何,學識淵博,智慧過人,名聲大噪。畢竟蕭何的話也有道理。“知臣如主。”。想必九泉之下的漢高祖劉邦會認為,蕭何被列為開國元勛之首沒什麽好遺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