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的詳細解釋:
日本海盜(わこぅ)是指公元13世紀至16世紀期間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地區和東南亞的日本海盜集團,主要從事中日之間的走私貿易。
最初,日本海盜只是九州沿海地區有名的船主、官員和無業人員。公元14世紀初,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戰敗的南方封建主組織武士對中朝沿海地區進行掠奪。因為中國古籍稱日本為倭國,所以被稱為敵國。
晚清時期,在光緒皇帝的詔書中,“倭寇”也被廣泛用於指代日本軍隊,並衍生出“倭寇軍、倭寇兵、倭寇炮、倭寇朝廷”等詞語。
從洪武時期開始,明朝致力於加強海防。永樂十七年(1419),明軍在遼東望海國消滅倭寇,此後海防相對平靜。嘉靖以後,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日本海盜在封建王公的支持下,與中國海盜知望、徐海勾結,襲擊江浙閩沿海的城鎮,日本海盜在明朝東南地區遭受重創。
明朝朝廷多次任命官員管理海防,但由於政府腐敗,難以取得成效。嘉靖後期,戚繼光、俞等將領先後平定了江浙、福建、廣東等地的海盜,倭寇得到了安寧。
活動區域:
敵人的根據地包括沖繩、臺灣省、伊岐、平戶島和五島群島,以及中國、朝鮮半島沿海島嶼、種子島和海南島。朝鮮半島南部首先被來自九州的馬來西亞、義旗和松浦半島的日本侵略者入侵。據史料記載,早在朝鮮雍正十年(1223),日本侵略者就開始入侵朝鮮金州。
隨後,在貞佑十二年(1225)和貞佑十三年(1226),倭寇連年騷擾錦州和熊深。日本海盜入侵和掠奪的範圍包括慶尚道、全羅道、楊光道和西海道等沿海地區。
明朝永樂十七年(1419),明軍壹舉殲滅登陸遼東之敵。自此,北方沿海地區的日本侵略者被消滅,海防形勢明朗。日本侵略者集中在東南沿海,到嘉靖時逐漸加劇。
日本侵略者在明朝進攻中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其間,日本侵略的地區和程度也各不相同。前期,大約在洪武和永樂年間。受幹擾區域主要在遼東、山東、浙江等沿海地區,以小規模騷擾為主要活動方式。到了後期,嘉靖年間,日軍集中兵力大舉入侵東南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