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脈經》
《脈經》共10卷97篇,由西晉王叔和編撰。這是中國醫學史上現存的第壹部脈學著作,是對公元三世紀以前中國脈學知識的總結..《脈經》壹書開篇就指出:“脈論精微,其體難辯”“心易,指獨明”。本書正是針對這些困難而編寫和總結的。
《脈經》雖然是壹部綜合前代脈學成果的著作,但由於篇幅簡潔集中、易學易懂,在我國醫學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國內外都有很大影響。例如在唐朝,帝國醫學系將其作為必修課,日本古代醫學教育模仿唐制,當然也不例外。此書成書後,傳至中國西藏,對藏醫藥相關學科產生了較大影響。從這裏開始,中國的脈學傳入印度和阿拉伯國家,這也影響了西歐脈學的發展。例如,在古波斯(伊朗)的拉·阿·哈姆丹(1247 ~ 1318)編寫的波斯醫學百科全書《伊爾汗的中國科學寶藏》壹書中,就有王叔和的名字,脈學的內容也與“伊爾汗的科學寶藏”相同。中世紀阿拉伯醫聖阿維森納(980 ~ 1037)也有關於脈學的類似內容,可見《脈經》在國內外醫學發展史上影響深遠。
《舊唐書》載有《脈經》兩卷,但到宋初,這本書已瀕臨失傳。宋林翼等人校正醫書時,發現了這本書,並將其刪除。現存的早期版本是田麗三年廣秦書店的刻本。從明清到近代,有數十種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其中,《慶壽山哥》系列比較有影響。新中國成立後,有商務印書館、人民衛生出版社、上海衛生出版社、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等印行。
第二,《針灸經典》
全名有時被稱為《黃帝A-B經》(《隋書針灸誌》)和《黃帝三經》(《唐鑫疏》、《文藝誌》等)。),現在它壹般被稱為針灸A-B經典。每本書所載卷數不壹,序言所述十二卷多取於本書。
此版《針灸A-B經典》共12卷128條,其內容是將蘇文和景程的相關部分(即靈樞和唐明的針灸療法)提取精華並重新整理。
第壹至第六冊依次描述了人體的生理功能,包括五臟、魏瑩氣血、精神和靈魂、精氣和津液以及四肢五官和內臟功能之間的關系。其次,人體經絡、筋脈、腸胃等經絡系統的循環路線、骨度、腸度受到影響;再次,人體腧穴,根據身體部位,描述它們的位置和主治。書中記述了348個俞穴(其中單穴49個;299個雙點)而不是365個點,這些點是按照頭、臉、脖子、胸、腹、手臂、大腿等部位排列的;很容易找到。每個穴位都有針刺的深度和灸灼的力度。再次敘述了診斷方法,重點介紹了脈診的內容。尤其是三個九等;然後,介紹了穴位和禁忌,包括禁穴;最後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綱,介紹和解釋了壹些病理和生理問題。
臨床部分也是六冊,依次介紹了內科(包括傷寒、中風和雜病)、五官科、婦科和兒科等疾病的針灸治療,其中內科共43篇,包括六淫、七傷、五臟、六腑、經絡和五官等疾病。外科有三篇文章,主要討論癰,至於婦科和兒科。
《針灸經典甲、乙》的完成,極大地促進了中國針灸的發展。在6至8世紀,中國、朝鮮和日本的教學被規定為教授學生的必修課。宋、金、元、明、清歷代針灸的重要著作基本上都是以此書為藍本。國外很早就有這本書的英譯本,對國外針灸的發展也有重要影響。
第三,“肘後備應急處方”
本書原名《肘後救亡圖存》,共三卷,東晉葛洪所著。這版《肘後備急方》共八冊,內容主要是壹些常見病的簡便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藥、外用藥、推拿、艾灸、正骨等非常實用的內容。這本書的書名雖然是《肘皇後》,但其中包含了大量珍貴的醫學史料和實用的處方方法,還有許多醫學史上的重要發明和發現,對今天的醫學實踐具有重要啟示。
他所描述的“膿腫”天花是由外部傳入的,不是中國固有的,它具有重要的醫學歷史價值。
這本書還提到了各種傳染病,如射擊工人、沙虱和馬壞疽。批評者認為,所謂的拍攝工人是對壹種血吸蟲病的描述。沙虱描述了恙蟲病,壹些人認為這是血吸蟲病的過程。更有價值的是,這本書還指出這種沙虱會進入肉裏。如果妳用針挑壹只蟲子,就像壹個痂壹樣,只有當妳用爪子露出亮光時才能看到動作。這可以證明石棺在當時是已知的,用石棺的大小和檢測方法來對比石棺是非常合適的。總之,《肘後備急方》壹書對古代幾種傳染病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在世界傳染病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肘應急方》中有壹節論述“毒犬咬傷”的治療。首先,該書認識到狗(即患狂犬病的狗)咬傷的嚴重性,並指出其潛在的疾病和病程。治療狂犬病的方法大約有20種,其中“殺狗咬人,吃腦藥,不會復發”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價值在於它使用狂犬病的腦組織敷傷口,以防止狂犬病的發作,這是壹種免疫療法的萌芽想法。狂犬病病毒是壹種親神經組織的病毒,它在狂犬病的腦組織中繁殖。用這種組織治療狂犬病,如果是在“以毒攻毒”思想的影響下提出的,也是符合現代免疫治療的基本原則的。
雖然《肘後備急方》是壹種簡單易得的治療方法,但似乎這本書及其所宣揚的治療思想與壹直被視為正統的“辯證治療”思想並不協調,這使得壹些“正統”醫師認為它並不重要甚至不值得壹提,無法優雅。然而,正是這些簡單易得的治療方法和處方中蘊含著寶貴的精華,應該得到重視。如果用黃花蒿治療瘧疾,“兩升水染色,絞汁服下”是長期經驗積累下來的寶貴結論。現代研究證明,黃花蒿中含有具有明顯抗瘧作用的青蒿素,是壹種不耐熱的化學成分。因此,雖然中醫壹般用湯劑,但葛洪強調生吃其汁。青蒿素的分離研究導致了現代抗瘧史上的壹項重要發現(《青蒿抗瘧作用研究》,《中國中醫科學院三十年論文選》,中醫藥古籍出版社,1985)。再比如書中對腳無力的描述,可以認為是最早的腳氣病史,尤其是對心臟型腳氣病的描述,以及包含足夠的維生素B治療腳氣病。
四、《名醫別錄》
原書失傳較早,但其相關內容仍可從後來版本的《大觀本草》和《政和本草》中窺見。陶弘景《本草經註》的內容,其中365株是陶弘景從《名醫集註》中記錄下來的。
《名醫阿別錄》原書中收錄的藥物應該有730多種,因為這個數字是陶弘景在編纂成兩部獨立著作時選定的,當時壹些主觀上認為不必要的藥物可能會被廢棄。從藥物的分類方法來看,仍然是本草中的三品分類法,即根據藥物的治療作用,將其大致分為三類,同時在每個類別下,對植物、礦物、動物和其他藥物進行大致分類。
對於每種藥物,本書包含其專有名稱,性質和味道,適應癥,別名(或名稱),用法,劑量,藥物形式,產地的收集和加工方法,以及七情和厭惡。這與《本草經》基本相同。在《名醫別錄》中,藥方被附在單味藥上,如“蜂房、松毛和蛇皮壹起燒灰,酒在方寸間服。第二天,各種惡性壞疽和骨癰治愈,根在臟腑,腫在日歷,各種毒素都很差。”這是本草中最早的方劑樣式,此外,名醫《別錄》中記載的壹些藥物的適應癥已經超過了《本草經》中的記載,例如桂可以發汗,百部可以止咳等。,這些都是《本經》中所沒有的,因此這本書對於研究漢魏六朝本草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
動詞 (verb的縮寫)本草經劄記
《梁濤弘經》壹書根據《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的內容編纂而成,分別有365種和730種,也是這壹時期本草發展史上的壹大成就。《本草筆記》殘卷有兩種,壹種出土於敦煌石窟,另壹種出土於吐魯番。
敦煌寫本中只有壹卷,即“序”部分。原卷長17米,雙面書寫。1908年,日本人居瑞朝和吉川小壹郎在中亞探險時,奉龍谷光瑞之命將他們從敦煌帶到日本。本卷正反面有壹小部分是其他文獻,背面有《本草筆記序》720行,但正面缺失。根據最後兩行文字,“魏池·林露於開元六年九月十壹日在杜愚寫了壹卷本草。羅振玉認為這段文字與書法原作不同,應該是六朝時期的作品。1955群聯出版社有此殘卷的影印本。
吐魯番出土的殘片為28.5×27 cm的殘片,其中只有燕子屎和老鼠屎的全文,海豚卵後半部分的註釋,以及鼴鼠(鼠泉)的前文字,應該是《本草筆記》中獸藥內容的壹部分。
這兩個東西壹個在日本的良塾大學(壹個在英國的倫敦博物館),另壹個在德國的普魯士學院。
六、《劉鬼遺風》
劉的《鬼遺》相傳是晉末劉在丹陽郊外遇到“黃府鬼”時留下的壹部外科專著,亦稱《神仙遺》。據《隋書經籍誌》載,該書共有十卷,但該版本僅存五卷。後來,劉的後人將其傳給了北齊的龔清玄,龔清玄編纂了原書《遊綱舉方》,成為此版劉的《鬼遺方》。
關於外科壞疽的認識,魏晉以後,服石之風漸盛,壞疽發生率大增。客觀上要求提高對壞疽的認識和治療水平。《鬼遺方》就是在這壹時期出現的,它基本上是壹部關於壞疽綜合征的專著。此外,還涉及金瘡、瘀血、外傷的治療,包括止痛止血、取出箭鏃等。全書共收錄方劑140余首,其中治療金瘡金傷方劑34首。《癰證辨證論治》尤為詳盡,堪稱中國最早的癰金瘡專著。
在書中,癰和疽從發病機制和癥狀方面進行了明確的區分,膿腫和壞疽的區分已經非常詳細。除了區分是否為膿性外,還指出了發病部位與預後的關系,表明嚴重癰引起的全身感染預後嚴重。
《鬼遺方》對癰、石中毒的表證治療有詳細論述。它根據癰的不同情況進行辨證治療,並提出了許多解毒治療方法。對於鐘乳石中毒,書中用“合公雞肘上血,以茶碗服鐵粉湯”。另壹個例子是紅砂頭發,它使用“兩半的石墨,黃芪,防風和龍符肝,壹升水和半個茶碗服用。”
劉的《鬼遺方》代表了我國南北朝時期外科的發展水平。
這本書現存最早的版本是北京圖書館所藏的宋代刻本,在新疆吐魯番出土了兩頁。清代也有壹些刻本,人民衛士出版社出版了壹本1956的宋代刻本。
七、“素描”
《小方方》又名《方婧小方》,是這壹時期的重要作品。作者陳,丟了性命。根據學者的研究,它寫於五世紀下半葉的南朝、宋朝和齊朝之間。
《消片方》的具體內容在宋代已佚。在1985中,從日本尊經閣圖書館圖書分類目錄醫學部發現了該書的殘缺卷,包括前言、總目錄和第壹卷,這大大加強了還原《消片方》全貌的可能性。根據總目錄,除了開頭的有序文章,該書的參考書目和該書的日常記錄外,該書共有十二卷。內容如下:第壹卷包括藥物組合方法,27個調節三焦的處方和8個治療胸痹的處方,從第二卷到第五卷是治療各種雜病的處方,第六卷是治療傷寒的處方,第七卷和第八卷是婦女疾病和青少年的處方。
《消篇方》內容豐富,可謂唐代以前的壹部綜合性百科全書。它在當時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被視為與《傷寒論》具有同等意義的經典。同時,它也是壹個部門的指導手冊。所謂“開始學習治療疾病的孩子也應該先學習這個“小品”作為入門”。正因如此,此書在散佚之前,影響很大,唐太醫部規定消片方為學生心學課程。後來,日本的大寶律和顏夕體遵循唐律,非常重視這本書作為教科書,要求學習時間長達300天。《千金方》、《外臺秘籍》、《益心方》所引佚文中有許多獨創的治療方法。例如,《外臺》第10卷中有壹種簡單而科學的方法來確定井葬中是否有有毒氣體,這是防止中毒的有效措施。另壹個例子是《易信方》中引用的“自愈方”,其方法非常詳細,與張仲景的“當前室總結”中描述的方法相比有所發展。
《消片方》自宋末已佚,其佚文散見於《肘後備急方》、《千金方耀》、《外臺秘要》、《諸病病因論》等後世補遺中。此外,在日本的《醫學心方》和朝鮮的《東方醫學珍寶》中也有壹些失傳的文章。現代在日本發現了這本書的殘卷。現存匯編由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編號為1983。
公元475- 265年(戰國-三國)
《黃帝內經》的出現不是偶然的,而是先秦醫學發展的必然結果。根據《漢書·藝文誌》的記載,當時的醫學典籍共有七部,總卷數為265,438+06,但大部分已經失傳,僅存《內經》。《黃帝內經》包括《蘇文》和《靈樞》,其成書年代歷來有爭議。它不是壹個人壹次寫的,而是由戰國至秦漢時期的許多醫生收集、整理和合成的。中醫有兩個顯著特點,壹是整體觀,二是辨證論治,這兩者在《內經》中都有充分體現,尤其是整體觀。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壹難經》,共三卷(也有五卷),作者和成書日期不詳。這本書是以答疑解惑的形式編寫的,共論述了八十壹道問題,故又稱《八十壹難》。
《傷寒論》是張仲景的作品,成書於東漢末年。《傷寒論》出版後不久,由於戰爭時期原著丟失,後人將傷寒部分和雜病部分分別收集整理成《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書。《傷寒論》是中國醫學發展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壹。寫出來之後,壹直指導著後世醫生的臨床實踐。
公元265-960年(金五代)
在此期間,許多醫生從事《內經》的整理和註釋工作。最早完成這項工作的人是齊梁之際的全袁琪,他為蘇文皇帝的八卷本《蘇文訓解》進行了註釋。這本書在南宋時期已經失傳。
隋唐時期,楊尚山將《內經》編註為30卷,是現存最早的《內經》註本。
《蘇文註》對中唐時期的王冰影響很大。他花了十二年時間,於762年寫了二十四卷《黃帝素問註》。
《脈經》的作者王叔和成書於魏晉時期。《內經》和《難經》都對脈診進行了闡述。王叔和收集脈診資料,匯集各家觀點,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撰寫了《脈經》十卷。
公元610年,晁等人編纂了《病邪分期論》。全書***50卷,分67門,論述了1739種疾病。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在於對疾病的廣泛而詳細的記錄以及對疾病來源的了解。
《肘後救亡方》為晉代葛洪所作。他首先寫了《金匱要略》(100卷)。由於篇幅浩繁,攜帶不便,將應急、常用、簡要、實用部分歸納為三冊。《肘救死者》共8卷,書中突出的壹點是對壹些傳染病的認識,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錢進方耀》和《錢進方藝》是唐代孫思邈寫的。孫思邈非常重視醫生的醫德。孫思邈非常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他在尊重過去方面並不死板。他非常重視婦科和兒科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千女藥方》有三卷女性用藥和兩卷兒童和嬰兒用藥。
《外國臺灣的秘密》是唐代王韜的作品。全書40卷,分為1104門,是唐代又壹部規模巨大的綜合性醫學著作。內容包括內外病診治、骨科、婦產科、兒童、傳染病、皮膚、五官、動物疾病等當今學科。這本書主要選自東漢至唐代的許多書籍。臨床科室的安排更加合理,以後方為重點,井然有序。註意急性傳染病、傷寒、溫病、瘧疾等。,這占了很大的篇幅,表明他們對傳染病有相當多的了解。
晉代皇甫謐成書於公元256-282年,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針灸專著。全書分為12冊和128篇文章。該書描述了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重點介紹了穴位的總數和位置,詳細介紹了針灸的操作方法,並根據臨床需要安排了各種適應癥。這本書影響很久,其他著名的針灸著作基本上都是根據這本書編寫的。這本書也較早地傳播到了國外。
劉的《鬼遺》是南朝齊人龔清玄所作。它寫於475年至502年之間,是現存最早的外科書籍。主要內容包括金瘡、癰、疔瘡、疥瘡等皮膚病,有140多個內外兼治的方劑。
《仙人療傷秘方》為隋唐時期林道人所著,成書於841-846。這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傷科著作,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反映出隋唐時期骨科疾病的治療水平已經相當先進。該書收錄方劑40余首,為傷科用藥奠定了理論基礎。
960-1368(宋元)
《太平盛慧芳》是宋廷編纂的大型方劑之壹。***100卷,分1670門,經方16834件,廣泛收集了宋代以前的藥方和當時的民間藥方,內容相當豐富。從方劑、藥物、病證、病理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盛輝方旋》成書於1046,由何喜鵬節選自《太平盛慧芳》編輯而成。作為教科書使用了數百年,對後世方劑學的發展影響很大。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宋代神醫裴宗元修訂,編成《和劑局方》。全書***5卷,分21門,收錄歌曲297首。後來《和劑局方》經過多次補充,內容日益豐富。1151年,定名為《太平惠民調和劑局方》,在全國頒布,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民族藥房處方之壹。《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出版時載10卷,附用藥指南3卷,分為風、傷寒、氣等14類,計788冊。
《生記總錄》:北宋末年,政府組織醫生廣泛收集古方和民間驗方,歷時七年(1111-165438)編撰而成。***200卷,多達200萬字,分60余門,近2萬個方子,幾乎囊括了前代所有的方子。
嚴格使用成書於宋代1253年,是嚴50余年臨床經驗的總結。全書10卷,80章,400方。原書丟失了。
《三陰壹證方》為宋代陳艷所撰,全書15卷,分180門,計1500余篇。有壹個定義明確的理論,理論之後是處方,這便於讀者了解病因並基於理論尋求治療方法,也有助於處方的傳播。
晉代劉撰寫了兩卷的《原病類》,15卷《玄冥論方》,三卷《傷寒方》,兩卷《傷寒標本心法萃》。有兩本可靠而有價值的書,即蘇文的《玄寂原病型》和《宣明論方》。
晉代張著有《藥源》、《珍珠膠囊》、《虛勞方》、《內臟標本》等。
晉代的張從正寫道:“儒者相親”。
晉代的高力著有《脾胃》、《內傷外感》和《石蘭秘集》。
元代,王著有《陰證略案》、《方》、《本草湯》、《難辨》等。
元代朱鎮衡著有《格致余論》、《局方運用》、《本草補註》、《溫病辨證》等。
公元1368-1840(明清鴉片戰爭前)
1384徐永成飾演的本草。
朱貴於1406年編纂的《救荒本草》不僅是15世紀初中國的壹部藥食兩用的植物學著作,也是壹部植物學地圖集。
毛蘭編《滇南本草》約1476。
《本草綱目》1492,王倫主編。
《本草綱目》1578,李時珍著,共52卷。李時珍還是《靈狐脈學》和《奇經八脈》的作者。
《辨證論治規範》(1602-1608)是王肯堂寫的。書中註重辨證論治,每壹證都引經據典,結合自己的見解。內容豐富,條理清晰,論述適度,選方精煉。
壽世寶源1615,作者龔廷賢,***10。
正宗外科1617編輯陳世功。這本書主要是作者對自己外科理論和經驗的總結,書中還有壹些外科疾病的插圖。
吳有興《鼠疫論》1642。該書創立了“戾氣”學說,對溫病的病因提出了偉大的見解,對傳染病有獨到的見解。
論葉桂的《溫暖》。該書總結了溫病學的理論和經驗,對溫病學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為溫病學理論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濕熱帶辨》是薛雪寫的。本書以文章的形式簡要闡述了濕熱的病因、癥狀、發展變化特點及其診治規律,同時也表明了作者自己的觀點,為溫病學的發展做出了壹定的貢獻。
趙學敏《本草綱目》1765-1802註釋。共有921種藥物,其中716種未被《本草綱目》收錄或描述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