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4年期間,熊貓的地位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從默默無聞到國內外的親善大使。
1869年,壹位法國牧師意外“發現”了這只與眾不同的熊,並將消息帶回歐美,引起小範圍的少數民族關註。
1929年,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兩個兒子組成的探險隊來到四川拍攝大熊貓。他們成功捕殺了壹只雄性大熊貓,他們將這壹標本帶回美國,成功吸引了更多國際捕捉者前來探索。他們堅持不懈地從中國運送了十幾只活熊貓。當壹只名叫蘇林的熊貓在美國動物園公開展出時,小羅斯福再次遇到了這只動物,他流下了悔恨的眼淚:“如果我現在把這只可愛的小家夥作為紀念品放在我的槍口下,我寧願用我的兒子小羅斯福來代替!”
就連當年的劊子手羅斯福也被熊貓融化了。可想而知,當時熊貓在西方的火爆,正是因為西方人的不斷宣傳,也讓民國政府深刻認識到熊貓的珍貴和重要。20世紀30年代末,政府開始對野生大熊貓實施嚴格的保護措施,禁止捕獵和運輸出境,外國人也不能再去中國獵殺大熊貓。
本來帶出國的活熊貓數量太少,而且極其分散,無法形成繁殖的起步標準。然而,民間熊貓熱持續升溫,呼籲更多的熊貓進入他們的視線。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民國政府開始利用這種可愛的動物打熊貓外交牌,並取得了成功。
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之前,國民政府壹直希望美國調停。因為宋美齡的留美背景,這個重任就交給了她。她敏銳地註意到美國民眾中的熊貓熱,並於6月194165438+10月代表國民政府宣布贈送兩只熊貓,激起了美國民眾對中國抗戰的同情和支持。壹個月後,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和中國完全站在同壹戰壕。
宋美齡和熊貓在同壹個相框裏。
宋美齡和熊貓娃娃
相對於中美溫暖的熊貓外交所建立的同盟國友誼,當時在日本的日本報紙也有關於熊貓的報道,但日本人從未到達熊貓的領地,所以沒有在中國掀起熊貓熱潮。直到戰後60年代末,他們才如夢初醒,終於在1972得到了熊貓“康康”和“藍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