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今天,漢字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中國的書寫歷史始於商代。
青銅器銘文是商周時期鑄造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因為它刻在鐘鼎上,所以又叫鐘鼎文。青銅器銘文筆畫粗寬,點畫圓潤渾潤,體態優美。金文與甲骨文同屬壹個系統,但比甲骨文更規範、更有序。
西周晚期的青銅器銘文趨於線性,筆畫整齊對稱。這種字體叫做大篆。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存在很大差異。
秦統壹後,為了維護國家統壹,秦始皇接受了丞相李斯的建議,統壹了文字。李斯按照秦國的標準對漢字進行了整理和簡化,制定了規範的書寫方法,並在全國推廣。這種新字體叫做小篆。
篆書的筆畫轉體,雖然象形意義得到壹定程度的保留,但象征意義顯然大大加強。小篆規範了書寫,但寫起來還是不方便。因此,壹種叫做隸書的更簡單的字體在民間流行。
隸書形體扁平,字的結構多為方角形,筆畫有粗有細,形成波勢和挑法,有“曲曲折折,蠶頭燕尾”之稱。從篆書到隸書,是壹個更大的變化。隸書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轉折點,是古文字和現代漢字的分水嶺。從那以後,漢字的大部分象形意義都喪失了。
漢末時期,隸書演變為楷書。楷書可以作為學習漢字的法語範本,所以被稱為楷書。從隸書到楷書的字體結構基本沒有變化,只是把隸書的挑波法改成了八股鉤,使字體更加方直,書寫更加輕松。
與楷書平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的特點是筆畫多、結構簡單、氣勢連貫、字體豪放。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壹種字體,比楷書簡單,比草書容易辨認。我們可以通過下面的圖片了解漢字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