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古典詩歌的聲韻之美(二)

古典詩歌的聲韻之美(二)

2.押韻

實際上,古典詩歌的格律包括格式和音律兩個方面,音律包括平仄和押韻。壹般來說,漢字由聲母和韻母組成,韻母相同的字稱為同音字,如:陳、陳、陳、陳的韻母都是en。對仗句的最後壹個字,即第二、四、六、八句,必須是同音字,稱為韻。此外,押韻必須押韻到底,中間不允許有押韻變化。比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遊》中,第二句是低,第四句是泥,第六句是蹄,第八句是青楊綠蔭中的白沙堤。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特別是北方和南方文字在發音上的巨大差異,所謂南方口音和北方口音。既然要押韻,字的讀音就要有統壹的標準,於是就有了定標準的“韻書”。中國最早的韻書叫《切韻》,由當時的八位著名學者劉震、顏之推、呂思道、李若、蕭改、新安德宇、薛道衡和魏延元在隋文帝時期的《呂法言》中討論並達成壹致意見,由呂法言撰寫。切雲***5卷,接收1。65438+50萬字。分為193韻。其中平仄為54韻,上聲為51韻,去聲為56韻,入聲為32韻。因為呂法言是河北人,顏之推是山東人,《切韻》的音系是北方音系,有人專門認定為洛陽音系。切韻在唐朝初年被定為官韻,所以也被稱為唐韻。原書《切韻》已失傳,其反映的語音系統因《廣韻》的修訂而得以完整流傳。現存最完整的版本有兩個,壹個是唐人王仁義的《補缺切韻》本,另壹個是宋代陳彭年的《重建廣韻》。

《切韻》之後,有人總結了唐代詩人用韻的規律,編成了新的詩韻,明清以後被廣泛使用。《平雲水》分為五類,即尚平、夏萍、上聲、德聲和入聲,有106個韻腳,每個韻腳用壹個字代表,如“咚”、“咚”、“將”和“知”。古代詩人寫詩或現代人寫古詩時,必須熟悉甚至背誦平雲水,這樣才能押韻而不違和。對於今天寫舊體詩的人來說,押韻似乎是不必要的。魯迅說:“(寫舊詩)要有韻,但不壹定要押韻,只要通順就行。”

3.對照

如上所述,詩歌的格律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格式和格律。平仄和押韻屬於音律,對仗屬於詩歌格式。所謂對仗,就是聯句和對仗句中詞性相同的詞依次對應,如名詞對應名詞,動詞對應動詞。無論五律、七律還是排律,對抗都是律詩的必要條件。五言律詩或七言律詩的四聯中,上聯和頸聯必須對立,首聯和尾聯可以對錯。除了第壹個上聯和最後壹個下聯,無論中間有多少句,都必須反對。例如,文的《氏隱居記》:

水玉簪頭白牛角巾,七氯李稷拂輕塵。

洪煒的天像帳篷壹樣黑,細雨像春天的煙霧和綠草。

透過竹子看到籠子裏有壹只鶴,沒有人透過百葉窗看畫。

南山忘不了他的朋友,谷口被稱為鄭子真。

其中,在對聯“樹蔭如洪煒的帳篷,細雨如煙和青草”中,“樹蔭”與“細雨”相對,兩者都是偏短語;“象帳”句與“如煙”句相反,都是介詞狀語;句中的“洪煒”與對句中的“比草”相對,都是肯定句;“晚”是“新”的反義詞,都是形容詞。

頸聯“籠中有鶴,百葉上畫中無人”中的動賓短語“竹隔”與正確短語“百葉”相反。句中的動賓短語“看籠子”與句中的動賓短語“看圖”相對;句中動詞“疑”與句中動詞“靜”相對;句子中的動賓短語“妳鶴”與句子中的動賓短語“無名之輩”相對。這叫對仗。

再看另外五個定律,比如王維的《狩獵》:

在風的聲音中,號角吹響,將軍在鉆孔的外圍狩獵。

秋草黃了,鷹眼更銳利;冰雪融化,馬兒的蹄子格外輕快。

轉眼間已經過了新豐市,很快又回到了晴劉穎。

回望射雕原野,萬千暮雲鋪向天邊。

其中,顓頊的“草枯如鷹眼疾,雪潔馬蹄輕”和頸聯的“忽渡新豐城,歸西柳營”是工整的對仗:顓頊句中的名詞“草”與句中的名詞“雪”相對;句子中的不及物動詞“Ku”與句子中的不及物動詞“金”相對;句中主謂短語“眼疾”與句中主謂短語“輕蹄”相對;頸聯句中的“忽過”與對仗句中的“歸”相反;句子“新豐市”的地名與句子“西流營”的地名相反。

以上只是法與詩對抗的概況。其實也有很多例外,就像壹個名人的錯別字叫“借”,壹個詩人或詩歌不平仄的叫“落”,不對立的可以解釋為“流水對子”,比如褚光熙的五律《寒夜江口泛舟》:

寒潮信未起,浦纜壹人。

壹夜的大風大浪自然增加了旅行的擔憂。

吳山池海月,楚火照江月。

如果妳想要壹個知己,在異鄉誰能問?

詩聯沒有對仗,只有“吳山池海月,楚霍劉”的對仗。

白居易的七律《杭州春景》:

遙望海塔,晨曦璀璨,河堤白茫茫壹片。

當晚應募入寺,與劉色春藏了蘇。

紅袖織綢贊柿子,青石板賣酒梨花開。

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色裙腰斜。

其中,上聯、下聯、頸聯都是對仗。王維的七律《歸罪拜官》,不僅對仗和頸聯工整,而且上聯和下聯對仗工整。其中“花相迎笑,鳥相知愛,解其歌”“聽說百城新印,我也來雙闕* * *明科”的對仗也很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