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墨趣”,是通過水與墨的融合而產生的變化。在白紙上,用畫筆用黑白兩極和不同深淺的黑色來表現復雜多彩的世界。水墨畫不僅達到了黑白物象的效果,而且擺脫了色彩和形狀的羈絆,在空間理解上達到了新的高度。水墨作為壹種實色,在視覺表達和心理感受上是壹種實實在在的存在,而沒有筆觸的白紙則是壹個虛擬的空間,為黑色提供了經營的可能。兩者相輔相成,這就是所謂的“黑時數白”和“知白守黑”。
作畫時,我盡量集中精力潛水,在清新細膩的自然氛圍中暢遊,建構和整合豐富而重疊的自然狀態的復雜關系,並將其轉化為筆觸與筆墨之間的濕潤活力表現、潑灑與滴落之間的流暢旅行體驗、燃燒與堆積之間的豐富奔放印象。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中說:“夫陰陽以陶蒸,萬物交錯。玄學死了,上帝獨自工作。植被是輝煌的,不等待魯丹的挖掘;雲和雪在飛,而不是等待鉛粉變白。山不青綠,鳳不彩。故運墨而用五色,謂之得意。如果妳對五種顏色感興趣,圖像會很好。”在我的創作中,我的筆墨會根據不同的興趣和關註角度隨機變換。復雜的結構特征和自然特征之間的重疊關系可以通過心靈的融化和鑄造轉化為繪畫中的生活氛圍,傳統的筆墨形式和性格也可以通過畫家自己的理解合理地植入繪畫中。正是因為筆墨作用於宣紙的實踐過程,我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用筆墨功夫,黑與物融為壹體,重墨不濁,淡墨不稀,層層添墨。墨越重,畫越亮,墨越淡,畫越雅,畫越多彩。因此,文人畫對水墨畫情有獨鐘。
所謂“趣”,是指水墨畫借用黑白,使畫家在創作中避免辨認物象和塑造真實形象,從而專註於通過借用物象來表達畫外之意。文人畫自古以來就講究“留形似”和“活象外生”,但並不受痕跡的追捧。石濤在《苦瓜與僧畫語錄·筆墨篇》中提出:“墨以靈濺筆,筆以靈運墨。墨菲是無法培養的,筆也不是生命...可以培養卻不能理解生命之神的精神是沒有筆的墨,而生命之神可以培養的精神是沒有墨的筆。”從這段話可以看出,表現生命和精神比簡單地運輸鋼筆和墨水重要得多。畫家如果不註重道德修養,就無法達到用墨的靈動效果;如果畫家不註意觀察生活,用筆就不會有魅力。畫家只有認真觀察和體驗生活,將自然之美與自我心靈的源泉融為壹體,才能創作出具有“天人合壹”理念的作品。
因此,古代文人畫家作畫時,著重追求筆墨的意趣和筆墨所蘊含的抽象表達。也就是說,通過抽象的筆墨,畫家展現的不是外在的形象世界,而是藝術家內心的理想世界和感受。比如八大山人,無論是畫鳥、畫魚、畫花還是畫山水,盡管題材不同,但都展現了他們的內心世界和藝術價值取向。八大山人的畫以水墨寫意為主,畫面奇特而誇張,尤其是那些鳥,它們或蜷腿縮頸,或單腳棲息單腳懸空,畏縮在枯枝殘荷上,看上去受欺負卻又不甘屈服,悲憤而慷慨倔強。他用筆墨書寫時簡潔,惜墨如金,多則矯枉過正,少則如癡如醉,狂傲而富於情趣,渾厚而圓潤,逃離洞穴,將自己的感情和情趣融入畫中。元代文人畫家倪瓚說,他的畫誌不在形,而只在表達個人的逃避。
所謂“文趣”是指文人畫必須體現文學精神,這是壹門文學與繪畫相結合的藝術,需要文學和繪畫的雙重技能。縱觀中國繪畫史,沒有壹個文人既能作詩又能作散文。他們壹生都在積累自己的技能,磨練自己的詩歌和書法,如倪瓚、沈周、唐伯虎、董其昌等。幾乎所有的中國文人都遵循這樣壹個發展規律——從娛樂自己到娛樂他人,大多數文人畫家並不以賣畫為生。閑暇時,他們拿著筆攤開紙,畫幾筆,抒發情感,發乎情理,真是過癮。畫的多,畫的精。此外,文人畫本質上是文學形象,充滿智慧和詩意,越來越多的人自然喜歡它們。
對於智者和有誌之士來說,自娛自樂的過程實際上是壹個堅持學習、不斷探索、不斷豐富精神世界、不斷提高知識和素質、不斷尋求突破和創新的過程。愚蠢的是,人們認為天賦和氣質是決定藝術家的第壹因素,而先天的天賦將來通過氣質來展示,技術遠遠落後。多少人經過技術磨礪,最後都是精妙的工匠,卻沒有神光,難以稱之為人人。神性來自文學性、哲理性和趣味性。
水墨對宣紙的潛移默化不正是文人畫家心境壹點壹滴的浸潤嗎?其間總含妙境,清正典雅,有言誌寄情之能。這也像寫壹篇散文或填寫壹首詩壹樣,需要創作者多年的知識積累。所謂“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意思。文人畫的本質是文化,是壹點壹滴融入自己血液的中國文化的傳承。
所謂“小趣”,是指從形象到筆墨都非常簡練的即興作品,壹般稱為小小品,是相對於大型的、主題性的作品而言的。小畫的規模很小,通常在壹英尺或幾英尺以內;內容簡單,要求簡潔、概括、樸素,以小見大;它富有情趣,給人以優美、自然、舒適、輕快、感性、質樸、寧靜的審美享受。在中國畫藝術中,小畫表現出獨特的藝術特色。
回望歷史,先輩留下的大量藝術精品都是小規模的傑作,如王維的《雪溪圖》、唐力的《牧牛圖》、趙萌的《秋色圖》、倪瓚的《秋風圖》、董其昌的《秋八景圖》等因此,無論尺子的大小,藝術都可以被描述為:“壹幅遠處的畫可以書寫千裏的場景。”另外,創作小畫不需要太多時間,吃完飯刷掉也很方便。不過小規模的畫可以小,裝置壹定不能小。“要成為壹粒芥菜籽,還有壹千英裏遠。“雖然大多數小畫都是即興創作的,但它們只是在畫家對社會和自然的壹切進行了深入觀察後創作的,然後經過仔細思考後產生了壹種感覺,這種感覺表達了壹種簡潔的感覺。小規模的繪畫也最能體現壹個畫家的筆墨成就。中國畫的筆墨本質上是審美的,追求藝術表現美、情感美和書法美,尤其是小尺度繪畫的筆墨。
可以說中國畫進入尋常百姓家的主要途徑是小規模繪畫,因此小規模繪畫是大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幾株蘭草,幾片竹葉和壹個小場景,意象不多,筆墨簡練,卻引人深思,賞心悅目,妙趣橫生,給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