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所有過錯?
秦始皇的貢獻是壹下子統壹了春秋戰國四五百年,還統壹了文字、錢幣、度量衡。這是他的貢獻,後期燒了很多當時對現在有用的書,太過分了。所以我們學歷史的時候,比以前更誇他了。其實他還是壹個很有能力的人,他是壹個很棒的人。我很喜歡這個歷史人物。雖然他很殘忍,但他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也促進了以後的發展。這是事物的兩面性,很難說對錯。至於焚書坑儒,他們不過是聽信了法家李斯的讒言,燒了幾百本詩集(但保留了醫藥、占蔔、農業方面的書籍),殺了幾十個主張分封制的儒生。比起清朝大興文字獄,編纂《四Ku全書》,破壞篡改中華文明古籍,扼殺文人獨立思考的能力,摧毀人民反抗的意誌,不斷向人民灌輸奴性,簡直是杯水車薪。四庫熱可以休息●蘇近年來,四庫熱壹直高燒不退。不僅介紹和評價《四Ku》修訂的文章經常見諸於報刊、雜誌、電視和網站,就連卷帙浩繁的《四Ku全書》也壹次又壹次地出版發行。據筆者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就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文遠葛斯Ku全書》、廬江出版社出版的《文遠葛斯Ku全書》、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金文葛斯Ku全書》的“新版”精裝影印版,真是應接不暇。現在是市場經濟時代,那些唯利是圖的書商說的,跟風的媒體說的,當然不壹定是真的。但也有壹些人被冠以“國學大師”、“學術大師”、“權威學者”的稱號。他們為了慶祝《四Ku》的修改,贊美《四Ku全書》,不惜顛倒歷史黑白,混淆學術是非,讓人無法再視而不見。按照“大師”、“大師”、“權威”的說法,清廷編纂《四庫全書》是對中國文化的偉大總結,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盛事。真的是這樣嗎?根據《東華續錄》四庫開館後乾隆皇帝的幾項詔令,可以看出清廷編纂《四庫全書》有著險惡的政治意圖,即通過編纂四庫和搜索遺書,找出不利於其統治的古今典籍,即加以壓制。乾隆三十九年,要求各省督撫嚴查“明末清初荒唐書”,特別指出“明末編野史者甚多,其間有任意之譽,有造謠之事,必然有與朝相違之言。就如此被查處,盡毀其能,杜抑惡言,不宜不管。”至於其他的書,還是在外面燒吧,打標題。“在乾隆四十三年的聖旨中,更是嚴令兩年之內將違法之書盡數收繳。”兩年期滿後,仍有違反法律、不服從法律的書。壹旦被發現,收藏者將受到嚴懲,不能再被邀請。“在這種影響下,明末清初的大量古籍和記錄遭到破壞,全損書2453種,毀書403種,共計約3000種。如果再加上冊本,被銷毀的圖書總數將不少於10萬冊(見《清耀金元》中的四種禁止書目)。而且,毀書之後,還毀了它的版本。從乾隆38年到46年,共銷毀圖書6.8萬余冊,導致許多珍貴典籍滅絕。隨著毀書運動,它甚至把矛頭指向作者,開始了文字獄。據統計,清廷在編纂《四庫全書》的過程中,有40多種偽造的文字。其中,著名的《乾隆四十年》等金寶案,不僅毀了他的全部作品,還因其詩文中的反清文字,牽連了為其書作序的高崗父子。再比如乾隆四十二年的王熙侯案。因為他的《子官》毫無忌諱地改了康熙字典,所以他的著作全部被毀,他的7個後代也被殺。再比如乾隆四十三年的徐叔奎案,因壹句“我震驚明朝,壹舉去了清朝”而被指反清復明。不僅他所有的作品被毀了,他的人民也被開膛破肚,慘遭屠殺。壹次又壹次,前所未有的書籍被毀和死亡的悲劇讓讀者在幾十年後仍然恐懼得臉色蒼白。所謂“避席恐聞文字獄,皆書米與梁謀”(龔自珍早有雜詩)。摯友章太炎在《悼書》壹文中回憶這段歷史時說:當初清廷頒布聖旨,是在明朝野史中切齒的。後四庫之議廢,雖宋人說遼金,元明人說元。在她丈夫隆慶之後,將軍大臣們寫的奏折記載如果少了,就會爇。”“至於明末將軍大臣寫的文章,是有遺的。”摯友孫殿起在《清代焚書》中也曾感嘆:“有許多書,沒有刻,只有抄傳。比如黃宗羲編的《明文案》就有50本。藏品可謂眾多而豐富,卻因為破壞而散落壹地。此外,明末的史書和清初的小說戲曲也大多因為禁令而失傳。至於進入的其他書籍,沒有出版和刻本就湮滅的,尤其無知。且因當時專制傲慢,有禁書之例,後編地方誌、史傳者,即刪其名、地名,故哲人學士名不見經傳,幾乎無敵。”大量事實表明,清廷編纂《四Ku幹》不是對中國文化的壹次大總結,而是壹次大清洗。不是史無前例的文化事件,而是繼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的又壹次文化浩劫。“大師”、“大師”、“權威”也說《四庫全書》保存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這也是不對的。筆者仔細查閱了《四庫全書》,發現至少存在六個嚴重問題:壹是描寫不當。《四庫全書》中收藏的書籍有3461種,所謂禦書、禦評、禦令、輯佚等有120多種,大部分沒有價值或價值較低,如康熙、雍正、乾隆祖孫輩的詩集,歌頌、歌頌的千宴詩等。相反,其他成千上萬本價值很高的書都被廢棄了,比如顧的《利天下各縣各國之疾書》,顧祖禹的《讀史書》,李治的《焚書》等等。第二,肢解經典。《四庫全書》中的許多書籍因其“違規”內容而被無故取出銷毀,成為殘缺不全的書籍。如黃宗羲《溫明海》毀118卷有關明末歷史;再比如馮克斌的《廣百江學海》,毀了《建州考》、《夷風俗考》等五種涉及滿族歷史的書籍。第三,刪除內容。《四庫全書》中的大量書籍因為“違”字而被任意翻出篡改,甚至不惜顛倒順序,改變詞義。如黃的《日鈔》、《史書》、《毛婷客家話》、《老學寺筆記》中的“蠻”、“蠻”等字被改為“中外”、“洋”,胡被改為“金”,陸被改為“敵”、“賊”。第四,基礎不好。《四庫全書》中有相當壹部分書籍未能找到最好的版本作為基版,有些是當時沒有收藏的,如張炎《公文集》所用的二十五卷不全,而宋、蜀版的三十卷則沒有;太白靜音用殘本八卷,另有影宋全本十卷未得;其他的也有引進的但是沒能選到最好的。如《文房四寶集》附錄所指出:“穆□五經文房四寶,據浙江手抄本記載,第壹卷有所證偽,非起死回生之見。但是江蘇有自己的八卷本出版,只剩下壹本,不知道為什麽選擇了另壹本。宋代趙如玉的《尚書省覽》和唐的《黃玉石集》都是對天水老椽的標示。這麽好的都校對過了,不知道為什麽不拿。”第五,編輯錯誤。《四庫全書》的編纂有嚴重的錯誤。如《元和郡縣誌》缺七卷半,但“(永樂)大典有所校,董琦仆役累薪。”太平宇宙缺了113-119卷。當時《永樂大典》各篇下仍可記載壹整版,但未予更正,留下了永久的缺陷。但已編的書有許多疏漏之處。有人根據現存的《永樂大典》,對《四庫全書》其他輯佚的書籍進行了詳細的調查,發現不存在輯佚問題的書籍只有八種,“輯佚率高達95%”(欒桂明《四庫全書其他輯佚》)。第六,抄襲錯誤。《四庫全書》全是手抄,但抄後沒有認真校對,造成許多錯別字和錯誤,書籍缺失的情況也屢見不鮮。乾隆五十七年,發現文錦閣經典本壹千余處缺誤;乾隆五十九年,文淵閣《鹽鐵論》中發現卷末壹篇短文缺失;道光四年,文蘭閣書缺58頁,書畫書缺120頁,藏字書缺2卷。張之洞的詩《甘龍斯Ku求遺書,他寫關多祿魚》,應該說是相當客氣的批評。綜上所述,可見《四庫全書》的學術價值值得商榷。“最陰險的是刪除古籍內容,不僅擾亂古籍格式,還修改古人的文章”。《四庫全書》不是為了保存古籍,就像魯迅攻擊的:“清人編四庫全書,古籍亡。”當然,認可清朝的《四Ku》和《四Ku全書》是不公平的。無論主觀意圖是什麽,《四庫全書》依然對效果有所貢獻,那就是它收錄了約500種珍本秘籍。這些善本秘籍有的是失傳已久的唐、宋、元著作,如《舒曼》、《舊五代史》、《徐子誌·資治通鑒》等。,還有壹些是從宋元舊刊中精心雕琢而成的善本,如《唐百家詩選》,以宋代大道為藍本。民國時,有人編了壹套難得的《四Ku全書》,把這類書收入《四Ku全書》並影印下來廣為流傳是對的。其實,我們今天應該做的是取其精華,而不是把《四庫全書》這種85%左右被肢解刪節的假古籍拿出來印刷,然後大肆吹捧,完全忘記清朝給民族文化帶來的災難,泯滅壹個文化人應有的良知。乾隆時抄的七本《四Ku全書》,經太平軍和八國聯軍火燒,還剩四本,分別保存在北京、蘭州、杭州和臺北的公共圖書館。此外,上世紀80年代,臺灣省商業影印了600套《文淵閣四Ku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再版臺灣省商業版《四Ku全書》1200套,共計約1800套《四Ku全書》在民間流傳。應該說,了解清朝文化的浩瀚,在《斯全書》中傳播500種左右的善本秘籍,已經足夠了,不必再浪費有限的社會資源。妳可以從四庫熱中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