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有滋味讀1《易系詞》雲:行易知,坤簡;易則易知,簡則易行;容易認識的人交朋友,容易追隨的人建功立業;有親戚,可以長久,有功德,可以偉大;聖人之德可以長久,聖人之業可以偉大。這些話的大致意思是:“大道以簡示智,坤道以簡示用;容易理解,簡單服從;容易知道的事使人親近,容易做的事使人成功;使人親近的人才能長久相處,容易成功的人才能逐漸做大。能長期體現聖賢之德,是聖賢逐漸做大的事業。“這些話邏輯性強,遞進性強,恰到好處地概括了我此刻的讀書感受。
還記得我是去年3月12加入解說員團隊的。張靜老師耐心細致地教我如何打開微博交作業,並提醒我按時交作業。我無法忍受我是壹個肚子裏沒有墨水的窮學生,交不出壹篇像樣的文章。我覺得“生自己的氣”最快的方法就是“肚子裏有詩書”。
每年四月是學校的讀書月。作為壹名小學語文教師,我看得最多的是與語文教學有關的書籍:葉聖陶的《語文教育隨筆》、《覺醒的老師》系列、的《怎樣教語文》、《江的《讓學生學會閱讀》等等。這些老師專用的床頭書被我壹遍又壹遍的讀,就像壹盞明燈,在我迷茫的時候指引我。
今年4月,我們的解說員團隊* * *讀了汪曾祺的《人的味道》。第壹次看這本“食譜”的時候,就被王老先生寫的各種美食深深感染,強烈的畫面感讓我浮想聯翩,以至於合上書就開始反感以前的“簡單的食物”。但這真的只是“舌尖上的美食”嗎?猶豫了壹下,我又拿起了這本書。原來,這個世界不僅有美味,還有壹顆純凈的心。
味道是真的,只有溫暖和依賴。
高郵的鹹鴨蛋,小西門的馬家牛肉館,家鄉的元宵節,都飽含著作者深深的鄉愁。《論語》裏的壹句感悟,壹盞茶香壹座城。無論是我爺爺對口的《孟子反了》,還是我家鄉的《喝早茶》,都散發著生活的氣息,仿佛那個小院裏有魔力,讓人流連忘返。放下書還是讓人揪心,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城市,熟悉的小暖。
走遍千山,吃遍全國,王先生把不變的真情留在了牙縫裏。這種對美食的熱愛,對生活也是如此。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有筆下每壹個字的美。他的內心有自己的興趣,有壹顆豁達的心,讓人每讀壹遍都感到溫暖。
味道很廣很廣。
文中有壹句話:總之,壹個人的口味要更廣更雜,“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要嘗壹嘗,對於飲食和文化都是如此。我很贊同王先生的觀點。無論是泡菜文化、宋代人們的飲食,還是立春吃蘿蔔的習俗,文化與食物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擁有更廣闊的味覺,才能從不同的食物對比中體會到飲食習慣、氣質風俗、地域文化的差異。也就是說,南北文化沒有好壞之分,中西飲食文化也沒有好壞之分。區別只是不同環境條件下生活方式或飲食的不同。
紅日巡天都來不及,肚子裏就知道真相。
過充實的生活並不難,只是在天氣有利的時候。
壹本《世界的味道》讓我嘗到了文字背後的小暖。雖然沒有讓王先生像那樣嘗遍東南西北,但也讓我下定決心要用讀書填滿自己的味蕾。又是壹年讀書,世界充滿了風味、芬芳和幸福。
中國有句古話“民以食為天”。汪曾祺如何形容吃飯是每個人最日常、最離不開的事?他的每壹篇文章都很簡單,沒有至高無上的真理,也沒有華麗的詞藻,只是講了不同城市不同的美食。
人就像他們的食物,食物總是和人聯系在壹起的。紀錄片中生動而令人垂涎的畫面背後,是反映人們生活環境和生活態度的親身經歷。
在我心目中上小學的記憶裏,最持久、最深刻、最得心應手的,就是我在學校每天都會來的煎餅果子,不管刮風下雨。
記得那時候我每天上學都會路過壹個早點攤。攤位上壹位不知名姓的女子熟練地用壹雙粗糙發紅的手,用壹把類似木匠膠水刷的小刷子,在滾燙的鐵板上刷了壹層白色的面糊。面糊不薄也不厚,剛剛好。當面團邊緣微微向上翹起時,他壹只手伸進爐子旁的菜籃,依然熟練地掏出兩個雞蛋,輕輕地往鐵板邊緣磕。黃澄澄黃兒和閃亮的蛋白瞬間溢出整個面團。這時候另壹只手上來了,帶面糊的刷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壹把三角扁鏟,刀柄已經褪去了原有的光亮,布滿了歲月的滄桑。鏟子在攤販手裏玩,看得人眼花繚亂。不知何故,披著壹層“金衣”的蛋卷已經攤開了。
如果妳覺得蛋餅的果子是隨時可以帶走的,那只能說明妳沒有吃過蛋餅的果子,至少,妳肯定沒有吃過蛋餅的好果子。好的雞蛋煎餅果子可以撩人!就在妳剛起床,肚子剛有點餓的時候,妳就在眼前晃悠,讓妳追著攤主問:“準備好了嗎?”好點了嗎?賣主總是會帶著會心的微笑說,“快好了”。勾上妳貪吃的小蟲,在妳的五臟六腑裏來回鉆,最後拿起最後壹把沾滿甜面醬的刷子,在妳點的菜、肉、腸上打個粗滾,撒上壹把蔥花、香菜,全部包在那件“金魔女服”裏,最後裝進壹個薄薄的白色塑料袋裏,翻出圈來,供妳攜帶或捉取。
那是上個世紀末,物質條件遠不如今天的社會富裕。還記得那時候,壹長條的德芙牛奶巧克力,是小學生口袋裏的奢侈品。現在,才過了20年。從舟山到上海的鮑魚,從珠海到成都的石斑魚,從廣西到北京的蔬菜,從昆明到新疆的菌類,如今的物流和人們的胃口大大加快了食物遷徙的速度。在路上,匆忙的不只是人,食物也在擴散,聚散,演變成不同的形態和味道。這是中國的巨大變化。人和食物的移動速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
中國人對美食的感情,大多是鄉愁、鄉愁、對童年的懷念。所以大多數人都喜歡懷舊,就像我對20年前的雞蛋煎餅果子念念不忘。它從接觸到牙齒到滑進肚子,在我嘴裏停留的時間只有短短的幾十秒,給我帶來了身心的愉悅。那是我這樣壹個貪吃的孩子永遠不會淡忘的記憶。
這些氣味長期摻雜著故鄉、鄉親、鄉愁、節儉、堅毅的情懷和信念,然後就在舌尖上,在心上,讓我們很難分辨哪個是味道,哪個是情懷。
看完《世界的味道》後,我在寒假裏認真讀了汪曾祺先生的壹本書《世界的味道》。汪曾祺先生似乎對四方美食有壹種執念。我很佩服他對美食的熱愛和追求。
其中有壹篇汪曾祺先生為《學者談吃》作序的文章。學者能吃,善於談吃。學者可以當大學教授,日子過得挺舒服的。但是他們很少吃油膩的食物。教授有家庭,有老婆孩子,當然不能這樣過生日。本文中還有壹類人,叫“準學者”——學生或助教。這些準書生,肩上什麽都沒有,身上有點錢,偶爾也能吃到昆明的壹些名菜,比如“修義”蒸雞、東嶽樓的炸烏魚、應時春的油雞、新亞飯店的油肘子、小西門馬家牛肉館的牛肉、甬道街的紅燒雞...
在汪曾祺先生眼裏,讀書人不需要吃山珍海味,但壹定會吃,而且味道很好。文人做的菜大多有原味,所以更具裝飾性,不厚重,用的亮油少,比較清淡。而我認為《儒林外史》應該以蘇東坡為重。
蘇東坡好吃,這是他詩裏常見的。《初到黃州》中,他說:“長江知魚圍國之美,山中筍香”;寫《烹魚法》,壹絲不茍,交代清楚先放什麽再放什麽;做東坡湯賦、菜湯賦,強調“不需要酸醬,卻有天然的味道”,“沒有無味的魚就有天然的甜”。蘿蔔白菜蘿蔔做的菜粥,能吃出“天然的甜味”;在《論食》中,他說:“爛蒸通州羊肉,內填杏酪,以匕首代肥而食;南郡麥心面,為淮芽溫陶,浸潤至香邑抹豬烹,* * *市香粳,推薦至清蒸鵝;吳興是壹個迷人的城市,松江村。就是吃飽了可以用廬山康王谷在曾坑泡茶。”更有甚者,我把自己的美食快感和美國文學結合起來,讓人流口水(其實是我自己)。
其實汪曾祺先生也是壹位學者,他和蘇東坡先生有太多的相似之處。經歷了千山的動蕩生活和漫長旅途,像汪曾祺、蘇東坡這樣細膩的人,心裏都不知道泛起了什麽樣的漣漪。
如果說經濟學人比較吃香,那就是吃貨。吃貨的基本功就是什麽看起來都好吃。有壹年,汪曾祺先生去草原林區體驗生活。六月的草原綠油油的,開滿了金黃色的荷花。他很興奮,馬上寫了壹首打油詩:“草原上的花真美,像韭菜炒雞蛋。”上壹個遇到美景卻飽餐壹頓的人是蘇東坡。他寫道春天是:“蘆蒿滿地短葦芽,正當河豚欲上。”他們吃飯的時候在思考,在想象。
愛吃的人對世界充滿好奇。汪曾祺先生壹直對雲南的木耳念念不忘。在昆明生活了七年,四十多年了,還是忘不了。我還能把文章裏雞樅無比的味道,白蘑菇熬制的鮮湯,各種奇形怪狀的蘑菇壹壹細數。這種“吃貨”讓我深有同感。他不是壹個“酒肉穿腸不知味”的人。汪曾祺先生舌尖上壹定有壹段回憶。他會記住他喜歡和觸摸的氣味,我也喜歡和觸摸它們。我覺得只有這樣吃,才能真正談得上對美食的熱愛和理解。
所以汪曾祺離開家鄉幾十年後,又壹次在沈從文先生家吃到了香菇炒肉片,才又有了感情。其實縱觀汪曾祺先生的壹生,他的味蕾都在追求童年的味道。
他就寫了兩句:“我好想喝壹碗泡蘑菇湯。”我想念家鄉的雪。"
也許,有壹天,我會明白這兩句話。
老食道,找的時候的味道。
看完汪曾祺的這本書《人間氣味》已經快壹兩年了。辦公室沒搬的時候買的,還壹起買了壹套《地球上的植物》,塑料蓋還沒打開。哈哈哈。因為長期處於工作繁忙和個人懶惰的無休止循環中,閱讀進度長期停滯不前,但中間購買了幾波,有些塑封還沒打開。我想我應該拿起書讀壹讀。
看這個東西是因為妳有興趣買,或者題材有趣或者作者喜歡,或者書名好看,封面好看。但是,睡前開著臺燈看紙質書,真的能讓人在忙碌迷茫的日常喧囂中,找到壹點安心,尋求壹點安寧。我現在在讀《紅與黑》,花了好幾個月才想起來讀過,然後過了幾天就放棄了。當然很冗長,和這本書分不開。最近比較規律壹點,所以上周立了個旗,準備今年看完《紅與黑》再寫檢討。突然,我想起《人間煙火》還沒寫呢。這本書本來是想作為閱讀和分享的素材,現在想來,所以決定趁著量子閱讀網絡文學的放松,抽時間快速完成這本書的任務!
當初讀書的初衷是因為作者在腰封後面寫了壹句話“活著多好啊。寫這些文章的目的就是讓人覺得:活著多好啊!”。我發現作家善於生活和思考,生活中的瑣碎小事都可以被他們用簡單或深刻的文字描述出來,並在想象的空間中進行加工和重構,展現出新的藝術價值。真是太神奇了!所以要多寫,不然怎麽能成為大作家哈哈哈!
回到書本身,“人味”,顧名思義,講的就是人的味道。這本書分為四個部分:
(1)四方好食記錄了昆明、家鄉、北京等地的美食和風土人情(眾所周知,逢年過節總是少不了吃的);
(2)最好的味道在世界上,內容比較雜,有飲食、文學、文化等相關研究,也有類似菜譜的具體吃法;
(3)我家簡史,這次說的是人,印象最深的是我生活中遇到的人,作為原型,被作者寫進了其他文學作品;
(4)當時對胡同的感受,是對北京胡同生活和朋友的壹些回憶。
在回顧內容時,我發現這本散文集題目的“味道”並不局限於飲食的“味道”,而是生活的味道。以飲食為切入點,壹方面喚起讀者對生活的熱愛,另壹方面也記錄了人們與生活相關的珍貴回憶。讀課文的時候,只是覺得文筆很樸實,很親切,仿佛壹個朋友有時在追憶妳們過去壹起經歷的時光,有時在菜譜前告訴妳這種菜怎麽做,有時引經據典談文學。除了經常看,我開始查字典(確實有很多單詞不知道讀音,也不明白意思)。看完每壹篇文章,都覺得很溫暖,很貼心,然後就可以安心睡覺了。
現在,是四方美食給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因為工作的性質,我會去世界各地,能夠品嘗到當地的特色。對於作者的那句“壹個人的口味要寬壹點,雜壹點,‘南甜北鹹,東辣西酸’,我覺得非常正確。我的品味是這樣,我的生活態度也是這樣。我能包容自己,也能包容別人,能開心也能難過,總能心安理得。
回到正題,這篇評論的主要內容並不是那些高大上的。我和汪曾祺先生壹樣懷舊,我會整理記錄我吃過的四方美食和小故事。接下來看下壹條推送,圖文並茂,記壹些流水賬!
讀完《人間趣味》5如果有壹天,當妳在千山走遍了歲月,嘗盡了人間的滄桑,還能回歸到最初的清澈與純真,那才是真正的單純,真正的純粹。"
第壹次看這本“食譜”的時候,就被王老先生寫的各種美食深深感染了。強烈的畫面感讓我浮想聯翩,以至於合上書就開始反感以前的“簡單的食物”。但這真的只是“舌尖上的美食”嗎?猶豫了壹下,我又拿起了這本書。原來,這個世界不僅有美味,還有壹顆純凈的心。
高郵的鹹鴨蛋,小西門的馬家牛肉館,家鄉的元宵節,都飽含著作者深深的鄉愁。《論語》裏的壹句感悟,壹盞茶香壹座城。無論是我爺爺對口的《孟子反了》,還是我家鄉的《喝早茶》,都散發著生活的氣息,仿佛那個小院裏有魔力,讓人流連忘返。放下書還是讓人揪心,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身影,熟悉的城市,熟悉的小暖。
走遍千山,吃遍全國,王先生把不變的真情留在了牙縫裏。這種對美食的熱愛,對生活也是如此。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有筆下每壹個字的美。他的內心有自己的興趣,有壹顆豁達的心,讓人每讀壹遍都感到溫暖。
文中有壹句話:總之,壹個人的口味要更廣更雜,“南甜北鹹東辣西酸”都要嘗壹嘗,對於飲食和文化都是如此。我很贊同王先生的觀點。無論是泡菜文化、宋代人們的飲食,還是立春吃蘿蔔的習俗,文化與食物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只有口味更廣,才能從不同的食物對比中體會到飲食習慣、氣質風俗、地域文化的差異。也就是說,南北文化沒有好壞之分,中西飲食文化也沒有好壞之分。區別只是不同環境條件下生活方式或飲食的不同。
壹本《世界的味道》讓我嘗到了文字背後的小暖。雖然沒有讓王先生像那樣嘗遍東南西北,但也讓我下定決心要用讀書填滿自己的味蕾。又是壹年讀書,世界充滿了風味、芬芳和幸福。當妳因為沒有鞋子穿而哭泣時,想想那些失去雙腳的人。我們都知道,在這個宇宙中,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同樣,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想想,會不會發現幸運和不幸是壹樣的?其實每個人都有壹些別人羨慕的幸福,但是不要去編造別人的幸福,去揮霍自己手裏握著的價值。正如於丹教授所說,如果妳想明白這壹點,也許妳的生活是被別人偷偷羨慕的。小時候總覺得自己擁有的太少,所以抱怨父母,抱怨家人。長大後發現,我真的只是想要的太多了。
現在經常覺得自己很幸運。經歷了風風雨雨,生活帶給我的成長和成熟大於傷害。“有很多人,用壹生的時間,默默的去成全別人”。人生沒有所謂的彎路。我們每壹步都到達了今天。所有的偶然和必然,只要妳相信這些生命的成全和托付,總會說明歷史的軌跡和現在的樣子。站在現在,妳就會知道未來的自己應該是怎樣的人,怎樣才能不辜負之前的成全和囑托,怎樣才能在無常中壹步步讓恒常變得更好。生活是壹個循環。壹個快樂充實的人,會繼續用美好的思想去充實別人。善良和愛是人性中最旺盛的種子,可以代代相傳。
在成長的路上,我們被父母成全了;上學路上,我們被老師成全了;在去工作場所的路上,我們已經被領導滿足了...我們現在的成全和托付,是為了將來成全和托付別人嗎?
漫長的人生充滿歡樂。只要壹想起來,就會在當下努力完成,那壹刻,妳就真的擁有了。
讀完《人的味道》,上學期朋友於丹推薦給我的《人的味道是純粹的快樂》這本書,我壹直很向往,但壹直沒有機會去讀。買了這本書後,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在書中,於丹老師根據自己的經歷講述了自己的人生經歷。她的大部分經歷和我們差不多,很容易產生* * *!而且語言清新,簡單,發人深省。她在書中還引用了大量李白、蘇軾的膾炙人口的詩詞,所以充滿了文化氣息,但並不晦澀難懂!每次讀他們的詩,我都會暗暗慶幸。不知不覺就進步了!這本書好像有壹種魔力,吸引著我繼續讀下去,停不下來!我仿佛和於丹老師壹起走在幽靜的山谷裏,有時和她壹起歡笑,有時和她壹起靜坐,有時和她壹起歌唱,有時和她壹起閉目緬懷,壹起悼念!讀完這本書後,於丹老師的形象在我的腦海中更加清晰了。我猜她壹定對人很好,不聲不響的穿著,很溫柔!我甚至很期待和她見面,向她請教!
記得剛打開這本書的時候,壹眼就被“幸福”這個詞吸引住了。
好像很久沒有覺得很開心了。和朋友聊天的話題大多是生活的壓力。慢慢的,感覺自己內心變得暴躁脆弱了。所以當我看到書上寫的“幸福”兩個字的時候,我就無法把目光移開。
於是我開始欣賞自己的快樂。於丹老師說:“我覺得我媽媽和女兒是最幸福的兩個人!”孩子快樂是因為她相信壹切,天真浪漫,有夢想。老人之所以幸福,是因為她經歷了艱苦的生活,對現在很滿意。雖然現在的成年人壓力很大,但是如果他們能像孩子壹樣成長,像老人壹樣懂得知足常樂,那就更幸福了!"
自從我來到學校,在過去的幾年裏我經歷了很多。毫無疑問,我真的像個孩子壹樣在成長!我對這個地方的依戀就像壹個孩子想家壹樣。作為壹個孩子,有很多事情我做得不夠好,但是這個家裏的父母家人壹直在包容我,鼓勵我,引領我。我把這些記在心裏,像壹個經歷過艱苦生活的老人壹樣知足感恩!想到這裏,我突然覺得心裏暖暖的,對幸福的信念更加堅定。也許這就是幸福的滋味吧!
每天早上我來上課,每個孩子都熱情地和我打招呼。在課堂上,會和他們發生觀念或語言的沖突;有的孩子會在課間說出自己的快樂和煩惱!就這樣,我和他們壹起長大!每次看到研究生來找老師,我就想象自己以後也是這樣!想象壹下,妳的學生可能成長在全國各地,從事各行各業。我會非常興奮!我想這就是當老師的幸福滋味吧!
每當我的工作出現問題,同組的老師都會積極幫助我,給我“建議”。心裏感慨萬千,特別有安全感。這壹定是幸福的味道!
幸福的味道越來越濃了!因為我像壹個老人壹樣懂得知足常樂,懂得感恩,也有著和孩子壹樣的夢想——希望自己能桃李滿天下。但是我的生活缺少了孩子的天真和浪漫!於是在假期的第壹天,我和兩個好朋友去逛街,買了自己喜歡的包包和衣服,看著鏡子裏自己的變化,感覺受寵若驚。之後和他們壹起品嘗美食,邊吃邊聊,互相訴苦,互相開導,各抒己見!那壹天簡單,充實,快樂!回到家,感覺神清氣爽!
於是我開始學著過天真浪漫的生活。偶爾看個電影,有時候買些零食,坐在河邊的樹蔭下,看本書,吹個風,吃點零食,累了就在吊床上睡個午覺。
我的生活壹下子豐富了,有了當老師的快樂,有了同事的快樂,有了家人的快樂!真的是“人味純喜”!這本書真的很棒。它不僅讓我認識到了自己的幸福,也教會了我如何去追求幸福!這本書我會再認真看壹遍,相信壹定會讓我收獲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