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學者熊秉明在《中國制度與書法理論》壹書中,對張旭懷素的《醉搖書》非常滿意,稱其為“酒神書”。他們饒有興趣地描述了他們喝醉時的情緒狀況和他們的野草創作:他們“在喝醉時表現出吉祥的生活狀態,他們的意識、潛意識、情感和想象都編織成不可預測的節奏...酒神學派把酒視為人生的高潮和生命的提升,把婚姻的狀態視為最熱、最享受、最有創造力的生活狀態。此時失去了理性的控制和儲備,潛意識中被壓抑的、隱藏的、原始的、本能的、草根的生命被自由地傾瀉出來。酒不是消極的“悲傷”或“麻醉”,而是積極解放人們的精神。他們醒著時不想說又敢說的話,他們都唱著、笑著、喊著。我醒著時害怕的東西,我害怕的東西,我害怕的東西,我崇敬的東西和我服從的東西都被推翻了。”這壹次,不可能讓感情從容不迫,揮毫潑墨。這是多麽強烈和激烈啊!
第二,粉墻長廊上的題詞、圍觀和謳歌是野草實現自然和超越技法的最佳機會。
壹個擅長狂草的唐代書法家,好壹個話題。據《林書筆記》記載,“張旭和何遊於天下。每當他們看到別人的大廳和大廳的良好墻壁和屏障時,他們往往忘記了發財的機會,寫了幾行,如昆蟲飛走,古張難以到達。”懷素為什麽也把《野草》寫在粉壁長廊和屏障上?任華在《懷素大師草書歌》中說得很清楚:“狂僧獨門絕技,高墻不足以顯筆。”計都《懷素草書歌》雲:“魚音帛不貴,只為兒戲狹。有幾十個粉紅色墻壁的走廊,這使他們感到自己很渺小,心胸開闊。”事實證明,粉墻長廊和屏障以其寬度和高度為其野草擴展了空間。麻紙和絲綢不僅昂貴,而且由於尺度狹窄而難以自由呼吸。面對這樣的空間和平臺,狂草大師們放飛的思維也促使線條在奔放的浪潮中遒勁奔放。
唐代詩人蔡熙宗在《書論》中評價張旭:借勢後,若運筆,或施於壁上,或系於屏風上,則群像自形,若飛則“頂露照胡床,謂之三五聲,酒在壁上,筆如流星。”結果我呼籲瘋狂行走,越寫越奇怪,甚至把墨水灑到了頭上。當我醒來的時候,我以為這是上帝的幫助,我無法挽回。
懷素的豪爽,從任華的《懷素大師草書歌》中也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十杯五杯不懂,百杯之後開始發瘋,興奮得大叫壹聲,揮著千言萬語,有時壹兩個字就兩個字那麽長。翁若鯨濺島,效果如蛇訓透深草……”“筆只看激動人心的電流,字就成了成功。”此情此景,筆底雲霧聚散,粉壁上點點淩亂。即使借助大師的當代詩人所寫的詩,我們也可以看到沈峰:‘奇形怪狀如華蓋崩塌,飛絲如風’;“瀚海暮陰,陽山突兀翠”;“變故尤鬼神,為時未晚。”雲騰五山隱居的神奇景色自然吸引了無數癡迷於此的人。
在書家波浪的搖曳中,觀者的心靈也因震動而波動:“滿堂不見”“滿堂觀者絕空”;在場的詩人和詞人還在微風中寫詩、吟詩。圍觀者,欽佩和海嘯般的山川之聲自然有助於野草大師們歡呼。雅俗共賞、精英與平民的互動,也造就了壹大批“四海英雄奮力追隨”的崇拜者和創作者。從本質上說,《蒸雲》、《夏薇》的流行和詩書的壯美圖景是“盛唐之聲”對民間情感的反映,體現了佛道文化自由奔放的精神內涵:體悟自然、超越技法。這種“技進道裏”而優於自然的境界,也是狂草浪漫主義威武風神的來源。
當前書法創作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面臨多元開放的格局:東西方文化交匯、雅俗碰撞,各種流派和欣賞趣味紛至沓來。可以說,機遇與挑戰並存。在梳理我們走過的路時,我們應該反思自己。我們的《野草》創作應該站在哪裏?所有浪漫的激情都是在正確的時間被激發和釋放的嗎?如果答案難以確定,那麽原因在哪裏?唐代詩人張有壹句經典名言:“賞草只看神,不看形。”當讀者和觀眾在考慮《野草》時,雖然他們不太關註《野草》的文字和表達方式,但他們更看重臺詞在時空流動和交匯中所表達的精神活力。然而,這種風格的體現離不開作者的藝術功底。宋代詩人黃庭堅說:“欲學草書,必精通楷書,若知倒寫,便知草書。”因為草書中有相當多的字形結構源於篆隸,所以向別人學習篆隸也是必不可少的。張旭楷書作品《瑯琊詩序》的清新與紮實,以及詩歌的豪邁與清逸,讓我們很容易看到他狂草背後的淡然與紮實。雖然我們很難找到懷素楷書作品的墨跡,但我們仍然可以從歷史文本中看到他的道理、事跡和書法,顏真卿和懷仁收藏了王羲之的《聖教序》。因為我們忽視了基本功的訓練,所以我們沒有規則,沒有變化,不計後果,所以我們必須以筆為體,聚墨而成。為了迎合展覽效果,更刺激眼睛,壹時難以駕馭,只好拼湊嫁接,以滿足當時的需要。這種拼接生產可能會有壹些評價效果,但形式和質量尚不具備。怎麽才能談氣質?
素養淺闊,文心捉裸時。
古人筆意盎然,文字生來就有文字。所寫的內容大多是即興創作的詩詞歌賦,他們深諳草書技巧,表現出多變的形式,讓貓人間蒸發,魅力自然溢於言表。我們搞草的時候往往先傳播古詩文獻,抄書抄文,脫離了潮流,矮化了誌趣相投的情感起伏,也拖慢了寫作速度。壹旦野草不那麽快了,線條肯定會在時間的奔跑拉伸和空間的切割中失去靈動和變化;此外,在書中,有許多由許多著名藝術家寫的句子。拋開小草的魅力不談,老內容已經從高雅走向低俗。更重要的是,隱藏鋼筆的不是錯別字和其他字符,也不是復雜和簡單的不平衡組合,以及年份數字和名稱的混亂和錯誤。正如黃庭堅所說:“學書需要心中有德,要有聖賢的廣博知識。書是有價值的。否則,即使筆墨非無常,也只是俗人之耳。”外行書法家就是書法家。沒有人文素養,怎麽能在作品的精神內涵和個性風格上追求高品質呢?
對比兩者,我們很容易看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張旭《懷素》中的《野草》是壹個手腳並用的表演過程,是壹個縱橫排遣的過程。完全是灑脫、直白,和汪洋的激情揮灑。這是壹種洗去鉛華的清真,這是壹種毫不掩飾的狂歡和吶喊。妳得到的是極大的解脫、極大的釋放和極大的自由。
目前,我們的狂草作家過於受功利考慮的驅使,頻繁地投身於娛樂或敷衍的市場活動,導致心態像雜草壹樣扭曲:極端、浮躁、做作和媚俗,等等。激情受制於功名利祿的竊取,所謂揮筆按筆全是浪。雖然很難做到,但很難實現平穩過渡。激情與書法作品的氣息有關,是書法家知識積累和精神狀況在書寫中的發散和折射,必然與文學密不可分。
“文學是壹切藝術的靈魂。壹個真正的書法家必須有同樣的文獻淵源。只有有這樣的背景,他才能成為壹名優秀的書法家。中國的文學底蘊不強,他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書法家。書法沒有文學,但它是工匠之筆。”戲劇家魏明倫非常清楚地談到了書法和文學的關系。令人遺憾的是,當今書壇收錄的所謂狂草大師,有多少是作家?創作主體人格魅力和文化含量的大幅度下降,恰恰是狂草目前面臨的生存與發展的困惑,也是我們的狂草創作遠遜於張旭、懷素等先賢的直接內因。
以史為鑒,這是張旭和懷素留下的豐厚精神遺產,而鄭壹素的作品在反復琢磨後對我們越來越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