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對滿語的影響滿語中有大量來自漢語、蒙古語、藏語、梵語等語言的借詞,尤其是漢語借詞。有壹種觀點認為滿語中的漢語借詞約占滿語詞匯的三分之壹。
說到滿語中的漢語借詞,可以追溯到滿語的前身女真人。明代《華譯》中的女真詞有800多個,全部為漢語表音詞,其中漢語借詞約占65,438+00%。
明朝萬歷十壹年(1583),努爾哈赤帶著十三副鎧甲出發,開始統壹女真人各部。明朝萬歷四十四年(1616)統壹女真人各部,建立後金政權,自稱滿洲。太祖天命十年(1625),從遼陽遷都沈陽,整個遼東納入後金版圖。清太宗十年(1636),大清建立,元朝改名崇德。在1644年入關之前,這個甲子時期是滿族形成的時期,其活動範圍日益擴大,與其他民族尤其是漢族的交往也越來越頻繁。
在這壹歷史時期,滿族作為壹個新興的民族,充滿活力,蓬勃發展,不斷擴大視野,接受新事務,學習了許多新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為了適應新形勢和我們自身的發展,向其他先進民族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滿語中大量漢語借詞的出現是適應這種情況的必然結果。
滿族入主中原後,他試圖在全國推廣滿語,但失敗了。原因很簡單。由於滿語缺乏詞匯,滿清皇帝在治理國家時,許多命令都無法用滿語表達,這使朝廷非常尷尬。為了方便處理國家事務,滿清皇室不得不向漢人學習漢語。
民族融合逐漸改變了滿語的地位,漢語在漢語和滿語的接觸中日益處於強勢地位。清軍入關後,雖然朝廷敦促滿族人說滿語,但北京話的影響太大了。幾年後,許多生活在北京的滿族人認為說北京話是壹件體面的事情。到了康熙朝,滿族人已經能流利地看北京電影了。
康熙皇帝看到了漢語的流行,意識到這會導致滿語的流失。為此,他專門命令滿族官員學習滿語,但似乎效果不大,因為皇帝本人喜歡漢語,寫得壹手好詩和散文。孝莊皇太後,也就是康熙的父親順治皇帝的生母,是蒙古人博爾濟吉特。康熙的生母慈氏和佟佳氏太後是漢族大臣佟圖來的女兒,她們是漢軍八旗。所以康熙有滿蒙漢三大血統,漢族占壹半。所以,他喜歡語文是有原因的。康熙的兒子雍正帝·胤禛非常喜歡中國文化。他從小學習並能說壹口流利的中文。雍正的兒子乾隆皇帝更是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鐘,他的中國文化修養甚至遠超壹般漢族官員。
到清朝末年,仍有人會說滿語,但懂滿語的人很少。20世紀80年代,為了建立北京滿語學院,有關人士對中國懂滿語的人進行了統計。中國只有不到6543.8萬人,北京只有30多人,年齡都在50歲以上。
滿語對漢語的影響是相互的,但在滿語和漢語的接觸中,漢語處於強勢地位,滿語處於弱勢地位,但並不意味著說滿語對漢語完全沒有影響。
滿語對漢語的影響是區域性的。女真族乃至滿族入關前都生活在東北,後來清軍入關,主要集中在華北地區。因此,滿語對漢語影響較大的地方主要在這兩個地區。隨著民族的融合,滿語和漢語不可避免地相互碰撞,並在碰撞的過程中相互滲透,最終實現融合。
根據百科的解釋,我們常用的普通話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本方言,以典型的現代白話文作品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滿語作為底層語言遺留在東北方言和北方方言中,是滿語對東北方言和北方方言的豐富和發展,也是滿語對漢語普通話乃至世界語言寶庫的壹大貢獻。
在今天的東北話和北京話中,仍有滿語的痕跡。
北京語音最明顯的特點是輕聲和“兒”韻。這其實是受滿語發音習慣和音素的影響。輕聲是因為滿語沒有聲調語言,但有輕聲的變化,這種輕聲的變化規律是“強調輕聲”或“強調輕聲”。“呃”押韻?因為滿語的音素在漢語發音的後面,有小舌顫音。
滿語中壹些深入生活的個別詞語在北方方言中仍有保留。例如,普通話中的膝蓋,而東北話中的膝蓋是“Balenger”,這是從完整的語音“pelegar”音譯而來的;普通話的意思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孩子,東北方言是Laogada,由全稱“洛卡塔”音譯而來;普通話是變質的意思,東北話是哈拉。比如“剩飯剩菜留了壹夜,都是哈喇味”,是從全稱語音“xar”音譯過來的。等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