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閩南方言詞典

閩南方言詞典

閩南話裏的“臭”字肯定不是個好詞。例如,閩南人常把“不守信用、不講義氣、缺乏公德心的人”稱為“臭人”,把制造或傷害他人、造福他人的人稱為“臭心”,把對他人殘忍兇惡的人稱為“臭臉”;此外,將瘌痢頭稱為“臭頭”,將長有瘡和癬的腳稱為“臭腳”和“臭腳和臭蹄”。

“臭頭”這是頭部的壹種“痢疾綜合征”。在閩南地區,有些孩子因為某些原因從小頭上就長了痢疾,所以他們從小就被戲稱為“臭頭”“臭頭小子”,這種綽號伴隨了他們壹生。此外,臭頭經常與爛耳朵結合使用,這意味著壹個人看起來很糟糕,看起來很糟糕。此外,還有“臭頭烏珠丁”等表達。事實上,在閩南特殊的語言環境中,“臭頭武丁”壹詞並不壹定是貶義。閩南地區流行的表達方式,如“臭頭洪吳軍”和“臭頭武丁將成為皇帝”,有時意味著人們不能“漫無目的”地看著他們,也不能簡單地通過他們的外表來判斷!關於臭頭壹詞,在閩南漳州還有壹首流行的抗日童謠叫“臭頭臭破”,內容是:臭頭臭破,日機來日先報警。警車,嘟嘟聲,臭頭士兵夾著尾巴跑了。臭頭臭得到處都是,日機來了炮也不響。紅軍長征北上了,臭頭退出了戰爭。臭頭和花,日本機器去吹冬瓜了,把中國出賣給了日本人,又把人民逮捕給了漢奸。在這首童謠中,“臭頭”壹詞已經成為壹種含義,指的是為了榮耀而收買國家、背叛人民的反動軍隊。

閩南話中的“臭”字除了不好或討厭的意思外,還有另壹個意思——叫“臭”但不臭。閩南人常把自己心愛的孩子叫做“臭”,就是從名字裏挑壹個字,加上壹個“臭”字。比如,名字叫智勇的,叫他“臭勇”或“臭智”,而名字叫阿海的,叫他“臭海”。在閩南,外人叫孩子“臭”什麽的,孩子的父母並不介意;事實上,他的父母和家人都叫他“臭臭”,但“臭臭”是從父母的稱呼開始的。這個“臭”字有愛和親密的意思。

有沒有帶“臭”的成年人名字?也有。可能是從小到大,我都習慣了,改變不了。然而,有些人從小就被稱為“臭臭”。那是多年相處的熟悉的朋友、好同學、工友之間的稱呼,顯然有壹種親切感。有些帶“臭”的名字或多或少符合被叫方的個性,比如調皮、懶惰、不要臉、油嘴滑舌,這就更叫“臭”了。稱呼“臭臭”只適用於同齡以下的人。

閩南語中的“臭”也表示厭惡或不屑。例如,說某人的講話太“臭”了,或者說某人說的每件事都很“臭”,這意味著那個人重復舊詞無數次很無聊。說完了閩南話中的“臭”字,我們再來說說閩南話中的“妙”字和“甌”字。聽眾朋友們,

《新華字典》中對“筷子”和“嘔”有明確的解釋。“筷子”和“嘔”是小杯子。但是在現在的普通話中,人們在口語中已經是“筷子”和“杯子”了,只有閩南人還保留著“筷子”和“甌”這兩個詞。

語言和文化總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古人席地而坐,用手抓食物,用刀叉切肉。禮記。曲禮尚:“* * *飯不搓手。”孔書:“古之禮,不必用手食。”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變化,他們逐漸開始使用“筷子”。廣運和鄭雲記載“筷子”是“吃飯用的勺筷”。南朝和宋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生氣:“王蘭田不耐煩了。他吃雞蛋並用棍子戳雞蛋。如果他做不到,他就會生氣,把它們扔到地上。”唐。韓愈《順宗二紀》記載:“日久,丞相杜佑、高潁、王勛玉皆停候。”直到明代,程亮還寫了《詠竹簡》這首歌:“以待客之心問竹簡,先嘗之,好嘗他人,閑時來去。”後來,由於“筷子”和“活”的諧音,人們忌諱“停船”,尤其是江南的漁民,因此他們稱“筷子”為快船,而“筷子”也因此代代相傳。然而,“諸”作為古漢語的活化石,至今仍留在閩南語中,甚至留在整個閩方言區。

“甌”在古代指杯子和小碗。玉器。瓦部:“哦,碗小了。”也可以做量詞。比如南唐。李煜的《漁父》詞:“花滿是渚,酒滿是甌。”南齊書。謝朝宗傳:“超宗正坐,飲幾杯。”宋。邵雍《安樂窩裏唱》:“有酒時,總有壹口氣。70年後妳想要什麽?”袁。康的《李悝jy負驚》更是先打折:“我就等兩三杯。”如今,“甌”字在閩南語中被廣泛使用。它用作名詞,如“茶甌”、“酒甌”、“飯甌”和“鰲甌”(指帶蓋子的茶杯),也用作量詞,如壹杯茶和壹碗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