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相關資料和參考他人觀點。我真的想從我自己的角度來探討這些行為的意義。我懶於或厭倦閱讀詩歌解讀中的相關材料和其他人的意見。我只是希望通過我的嚴謹和深入的思考來獲得對文本的新鮮和新奇的感覺,從而激發我的創造力。之所以在第壹時間提到易斌的《穆旦傳》,是因為講解員想找到已故叔父穆旦的信息,這也是傳統的“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這將有助於我們更多地了解這位叔叔,把握穆旦和他叔叔之間獨特的情感關系,從而打開或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盡管這壹行動失敗了。只要妳通讀穆旦的傳記,按時間順序查找並不十分困難。另壹個是參考了趙壹恒的觀點。趙壹恒強調“平衡把我變成了壹棵樹”的魔力和中國新詩中的獨特性,雖然非常主觀,但也可以幫助解釋者提出自己的觀點,加強自己觀點和論點的合理性。我認為這也是極其重要的,這樣妳所想的就不是幻想、幻想或幻想,它應該在某些方面得到加強。以前沒註意這個,以後會更嚴謹!
深入挖掘重要詩歌的內涵。什麽是重要的?在這首詩中,有兩句詩與其他詩相比“難以理解”,但壹旦理解,就會對詩的內涵有飛躍性的理解:壹句是“平衡使我變成了壹棵樹”,另壹句是“從黑暗的根部升起的汁液”。
為什麽很難理解?為什麽會有跨越式的認識?
“平衡把我變成了壹棵樹”,這裏的核心在於“平衡”二字。這個“平衡”是什麽樣的平衡?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平衡”?為什麽這個“平衡”會有這樣的效果(把我變成壹棵樹)?這三個問題的答案關系到對這首詩的理解。原來,這種平衡是壹種“掙紮的平衡”,壹種非靜態的平衡,而是壹種在新的緯度上通過對抗性撕裂產生的平衡,這種平衡就像氫彈無時無刻不在陽光下爆炸。由此,我們可以想象在這種狀態下我的生活將是多麽不平凡!強大的平衡使生活極其豐富、深刻和自給自足。正如範美忠所說,這是壹棵“堅持自我”的樹!
然後就是“暗根”這個詞。我們壹眼就能看出這是壹個非常模糊空靈的詞,富有可解釋性。這是壹個機會。闡釋者也深刻地把握了這壹點,這使得閱讀充滿了個人主體性(毫無疑問,這裏對“黑暗根源”的闡釋顯然帶有“範美忠色彩”)。),此時此刻閱讀已經完全成為壹種創造:自我在深度參與理解文本的過程中創造了豐富的意義,範老所說的“創造力戰勝虛無”絕不是虛無縹緲的。這更加深了我對“解讀”的信心。
黑暗的根源來自黑暗的地下,地球增強了它的力量和不可知性。這也規定了對這個形象的理解絕不能馬虎。詮釋者從審美意義、個人氣質和價值立場三個方面來理解它。“審美意義”是將作品放在壹個宏觀的文學語境中去考察和評價,它超越了具體的作品,具有搶奪其“印象”的意義。“個人氣質”是決定詩歌發生的重要主要因素,是“我”的詩性特征。“價值立場”是這首詩的特殊性,適合特定極權時代的主題選擇。文學鑒賞的路徑似乎也可以由此概括:壹般的文學意義、特定的詩學特征及其在根本和特殊時代背景下的內涵。至於如何令人滿意地使用這些方法,則需要努力。
然而,事情還沒有結束。在“黑暗的根”中誕生的“果汁”終於“在明亮的葉子中打轉”。“漩渦”不僅意味著壹種無盡的生命形式,還意味著空靈而別致的詩歌。從中誕生的醇厚循環的力量,恐怕不僅是對生活的堅守,更是對生命“應有之義”的體悟。
(註:範美忠老師對“我叔叔死了”的解釋可以在微信官方賬號“微信上的玄鳥書店”中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