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的重組。
孩子品德的形成源於他們對生活的體驗、理解和感悟。只有來源於兒童真實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觸發他們內心的道德情感、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新教材布局合理,但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思路進行重新調整和組合,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必要時可以大膽打破教材的框架結構,重新組織。
我聽過兩位老師講授教育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規則與方圓”的活動主題,即“法律保護妳、我和他”。
另壹位老師將課本中呈現的內容進行適當的重組,並整合可以整合的主題內容。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消費者有權要求退款,然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中舉例說明。同時,通過模擬庭審的開設,我們通過自己的觀察、調查、了解等活動和組織,盡力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加深他們的生活體驗,提高他們辨別是非的能力,加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增強他們的法律保護能力。教師教學活動的過程非常清晰。雖然不是所有的法律知識都壹壹呈現,但在有效的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自主性可以得到充分發揮,尤其是在設置模擬庭審時。同時,教師還註重法律意識的滲透和培養,讓學生學會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我們的學生基礎較差,那麽如果教師要教授所有內容,學生將更難接受新教材。與其如此,不如大膽刪除壹些學生無法接受的艱深內容,或者用相對簡單的材料代替,或者用學生在生活中熟悉的事件、場景和材料進行教學,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
此外,現代社會的通訊和媒體非常發達,孩子們在某些方面的知識也相對廣泛。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延伸和適當補充,及時添加相關有益內容,或讓學生在閱讀和收集材料的基礎上進行討論。
可以看出,教師已經從教科書的忠實布道者轉變為教科書使用的決策者,確立了自己作為課程教科書創造者和實施者的意識,將教科書作為工具擺在了正確的位置,學會了使用教科書進行教學,在內容上關註兒童的現實,在設計上以主體活動的形式呈現,在教學中更加關註學生的現實生活,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內容, 讓學生有真實有效的體驗,真正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二、結合學校班級實際,適當整合教材。
德育課程強調主題活動等實踐形式的呈現,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受。創造性使用教材的壹個重要方面是根據學校班級的實際情況,追求最適合自己班級的特色教學。
例如,在教育版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 *包含五個活動主題:地球有多大、飛越太平洋、與非洲朋友共舞、迷人的歐洲風情和奇妙的世界。這五項活動各有側重,相輔相成。我將組織學生先完成第壹個活動主題,從宏觀角度初步了解地球上的國家、人口、種族、民族和語言以及各種地貌。接下來對第二、第三和第四個主題的研究以旅行日記的形式呈現。我根據學生閱讀課外書的興趣、強烈的個性、表現力和競爭意識,將班級分為美洲組、非洲組和歐洲組三個小組。通過探究和小組合作的方式組織學生學習,組長將組織小組成員壹起合作,觀察、收集、調查、整理信息、設計問題和回答問題並表演貼近主題的才藝表演,以更好地引導學生積極體驗多樣化的學習方法。
給學生壹周時間準備。在課堂上,我用壹個小組各種形式的研究和學習成果來報告,其他小組提出問題,教師只在關鍵和困惑的地方給予指導。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了解這些代表性國家和地區的自然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從而了解世界的多樣性。在實踐中,我發現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當呈現美洲、非洲、歐洲等地的風俗習慣主題時,學生有話可說,有理由區分。他們掌握的信息多種多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調動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學生通過匯報、交流、提問、解疑等綜合表現相互評價,較好地促進了有效學習,學習興趣高漲。這也能體現德育課程的綜合性和活動性。
通過實踐我們發現,在組織實踐活動之前,教師應準確、全面地把握目標,引導學生在目標的指導下開展豐富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獲得真實、有效、豐富的經驗和感悟。
三、結合當地實際,適當增減教材。
課程標準指出,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的資源是創造性使用本教材的途徑。為了更好地符合學生和當地的情況,我們應該在使用教材時進行適當的增刪。而且,道德課的教學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他們的需求,讓他們學會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
眾所周知,我國城鄉差異較大,區域發展不平衡,各地的地名、風俗習慣也各不相同,因此教材很難充分考慮到南北方、城鄉和農村學生的生活實際。例如,教育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有趣的家鄉習俗”的活動主題“我喜歡過年”,就是關於如何慶祝中國的傳統新年。同壹個春節,各地的習俗卻不盡相同。北方人在春節期間看冰雕、貼窗花、包餃子和廟會,而在海南,我們貼春聯、放鞭炮、看瓊劇、看木偶戲、舞龍、調音、吃年糕等。,教師可以適當補充介紹著名的風俗習慣,如海口萬春節、府城花節、文昌糖糕和魚祭等,以喚起學生對自己的認識。
這樣,基於道德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和綜合性的特點,並本著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原則,選擇當地學生熟悉的例子和與教科書主題相關的活動,使學生在現實生活和豐富的活動中獲得真實的體驗。
總之,新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資源之壹,但不是唯壹的資源。教師是課程資源的實施者、再創造者和開發者。新理念倡導教師在使用新教材時要有新的理念,要從教教材向用教材教學轉變。課本上的學習資源是有限的,而師生創造的學校資源是無限的。教師要用課本教學,抓住生活動態,激活課本,並采取貼近兒童實際生活的補充材料來教授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