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下雨的‘雨’。裏面有四個點,就像雨滴壹樣,滴落;大象之象,最早的甲骨文,壹眼就能認出長長的象鼻!其實孩子不用音標就可以直接認字。奧爾人文藝術學院院長、首屆《》教育創新百名教師洪長期推動漢字教學,將中國造字的基本規律《六書》變成壹個有趣的遊戲,帶孩子從形象、解構形音義的方式認識漢字,增加孩子的字感,避免長大後寫《火星文》。
“現在的孩子很早就學會了註音,但閱讀能力並沒有得到提升,尤其是到了中學需要寫作文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令人啼笑皆非的同音字”,這是洪持續推動創新漢字教學法的最大原因。她觀察到,在目前的漢語教學體系下,漢字的教學是分散式的,每個字都要獨立記憶,學習起來很困難。所以需要用註音來增加識字量,但問題是孩子雖然會發音,但可能不知道“清”和“清”這兩個字的區別。
她以“分”字為例。當加入不同的部首時,雖然讀音相同,但所代表的意思卻完全不同。加“米”成“粉”,指大米磨成食物;加“逵”的部分與絲線有關,“分”的意思就像壹根線,表示混亂;加上“臭”的部分,妳就知道這個字和花草有關,“芬”就是花草的香味。所以在教漢字的時候,她會從認識偏旁部首的部件開始,然後再教生字,這樣可以更好的理解字的意思,也更容易擴大自己的識字量。
洪指出,只要學會漢字的500個基本部件,就可以通過不同的排列組合擴展出2000多個漢字。“很多偏旁部首都是獨特的象形文字,由圖畫演變而來。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具象的象形文字往往比抽象的音標更容易學習。”她舉例說,“‘水’字由水演變而來,用作部首時,放在左邊,三分如噴。“肉”字裏的兩個“人”不是要吃人,而是肉上的紋路。”看著她拿出壹張代表該字意思的圖片卡片,與漢字進行對比,再加上通俗易懂的解釋,就能立刻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