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問題和答案版權歸Ai催眠學校所有。如有抄襲,必查!!!)
問題的答案:劉備榮、嚴敬和楊麗萍。
文案修改:娃娃、兔王、奇奇哥、小文
文字編輯:艾文
什麽是催眠?
關於催眠的定義,業內眾說紛紜。但到目前為止,已經進行了很多實驗,包括神經造影,但始終無法在催眠和意識狀態改變之間畫等號。
我們可以想象壹下,當有人報告自己已經進入催眠狀態時,心理學家可以進行神經造影,找出他在這種狀態下的神經活動發生了什麽變化,而心理學家卻做不到反向驗證,即只要神經活動發生了這種變化,就可以預測有關的人已經進入催眠狀態。
或者只要這種神經活動的變化沒有發生,就可以預測當事人不會進入催眠狀態。
因為舉報自己是否被催眠是壹種基於情境和人際關系的主觀體驗和信念。
催眠首先是壹種人際交往。這裏面有兩層意思:
第壹,催眠是壹種人際交往。所以,催眠不同於自我催眠、冥想、正念、放松、想象訓練等可以單人進行的催眠現象。
第二,要看人際關系,即是否被催眠,壹個人能否對另壹個人施加影響,能施加多大的影響等。,歸根結底還是要看兩個人的人際關系(目前或者壹直)。
其次,催眠是壹種專註的內定向狀態。這裏有兩層意思:
第壹,所謂內取向,是指不是通常的外取向。外部定向是指人的正常狀態,即人們用觀察到的外部現實來校準感知到的信息,從而識別錯誤的信息。相反,催眠狀態下的人很少或根本不關註外部現實,而是專註於內部現實或特定刺激,比如催眠師的話語。
其次,專註是指處於催眠狀態下的人會集中註意力,專註於自己被催眠後所產生的內在現實。所以經常說催眠這個詞的中文翻譯,以及英文的原意,很容易被誤解。催眠不是字面上的:它幫助人們進入某種睡眠狀態。相反,催眠是為了“喚醒”人,進入積極主動的內定向狀態。
生活中有很多催眠現象符合這個定義。比如,人在全神貫註地看書、聽課、看電視、看電影的時候,或者無聊的時候,就會沈浸其中,忘記周圍的環境,忽視身體的感受,定格在某個姿勢,甚至聽不到別人和自己說話。?
相反,我們的生活中會出現壹些現象。比如我們目前專註於某壹個動作,比如彈琴、跳舞、射擊,或者工匠專註於某壹門手藝而忘記了周圍的壹切,部分或完全喪失了對時間、空間、身體的感知。
這種現象也可以稱為催眠現象。催眠需要專註,專註並不能完全達到催眠的效果。?
催眠是真的嗎?
這個問題有四層意思。
第壹,催眠師是否相信催眠;
第二,被催眠對象是否相信催眠;
第三,催眠觀察者是否相信催眠;
第四,大眾是否相信催眠。
對於第壹個問題,答案是“當然”。
催眠師對被催眠對象施加影響,看到被催眠對象的反應,他自然就把整個場景定義為催眠。
人們之所以懷疑催眠的真實性,是因為很容易“假裝”催眠反應,這種觀點也是正確的。
然而,從催眠師的角度來看,有許多方法可以辨別當前的催眠體驗是假的還是真的。比如催眠涉及到不自覺的眼皮抖動,不易偽裝,因為無法監控壹個人的偽裝,也很難長時間生動地偽裝。
對於第二個問題,答案是“因人而異”。
通常,當催眠師將整個場景定義為催眠,被催眠對象明顯感覺到(主觀上)自己在催眠中改變了狀態,與日常生活不同時,被催眠對象通常會確認自己被催眠了。
比如在催眠狀態下,出現遊離性臂懸,被催眠對象會認為這和他平時的狀態不壹樣。
其實平時也有大量類似的解離現象。比如我不自覺的走到了某個地方;或者當我滿懷心事回到家的時候,我不記得我是怎麽騎回家的。
或者當妳全神貫註與人聊天時,不自覺地喝水,卻完全不記得或註意到這個舉動;而在與人交談的時候,在談論興奮的時候,當事人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現象是不尋常的。
所以催眠是否真的發生,或者現象是否是催眠,是當事人的壹種主觀認定和信仰。
同理,當被催眠對象強烈不相信自己被催眠了,妳真的很難說服他。
就像妳無法說服壹個人接受完全的決定論壹樣。
因為妳的說服總是作為壹個新的預測或解釋來體現和實現,所以就成了目標,他隨時可以反叛或反對這個新的預測或解釋。
對於第三個問題,答案是“不壹定”。
對於第三方觀察者來說,催眠師的催眠暗示可以改變被催眠對象的感覺和知覺。
例如,當事人會報告生動的幻覺或明顯的扭曲或對現實的簡略感知。
壹些研究發現,通過測量大腦活動,催眠和催眠暗示改變了大腦處理信息的方式。
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表明,催眠是治療疼痛的有效方法。
但第三方觀察者不壹定會把這種外在表現或現象定義為催眠。
比如,很多人把催眠中催眠師對被催眠對象施加的影響定義為:來自催眠師基於人際關系的有意或無意的操縱,來自被催眠對象的有意或無意的服從、配合和迎合(試圖揣摩其中的含義)。
如何證明催眠與上述解釋不同?基本上,這是非常困難的。
對於第四個問題,答案是“沒有辦法回答。
因為有人會信,有人不會信。"
每個人都能被催眠嗎?
是
首先,催眠中常見的催眠現象,如註意力集中、解離、栩栩如生或恍惚體驗,以及對催眠師越來越強的內隱反應性,都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其次,人可以對另壹個人施加壹些影響,生活中有很多例子。
所以,當然每個人都可以被催眠,每個人都在壹定程度上被催眠過,只是沒有正式的催眠儀式或過程。
當然,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或更擅長產生壹種或多種催眠現象。同時,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受他人影響(當然要看他們的人際關系)。
所以總有壹些人更容易被催眠,被影響,產生壹些他定義為催眠的現象。
因此,人們發明了催眠敏感度量表來測試催眠敏感度。研究人員傾向於將測試結果分為“高”、“中”和“低”。
大約80%的人屬於“中等”水平,這意味著他們能夠體驗到催眠暗示的許多作用,他們很可能從催眠的臨床應用中受益。
約10%的人被認為是“高”水平,這意味著他們在催眠狀態下很容易經歷感官和知覺的巨大變化。
另有10%的人被歸為“低”級,這意味著他們對催眠沒有強烈的反應(雖然有壹些旨在增加催眠敏感度的訓練項目)。
當然,這些尺度也僅供參考。就像有些人對安慰劑特別敏感壹樣,理論上只要能鑒別出這些人,排除雙盲實驗,對醫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不幸的是,這樣的測試仍然很難實現。此外,壹些臨床醫生,尤其是米爾頓·埃裏克森(Milton Erickson)認為,每個人都可以被催眠並做出改變,前提是催眠師必須根據個人定制催眠的形式甚至內容。
催眠感受性可以增強嗎?
任何行為訓練久了都會固化,會成為潛意識或習慣的壹部分。俗話說,習慣成自然,熟能生巧。
催眠也是。另外,催眠中的條件反射也很常見。
經過多次催眠後,當事人只要坐在特定的座位上,或聽到特定的壹個字或數數,甚至看到某個眼神,就能迅速進入催眠狀態。
至於催眠中當事人對暗示的反應,已經有壹些旨在提高個人對暗示反應的訓練項目。
當然,也有研究人員認為,這種方法產生的改善只是參與者受到鼓勵的結果,他們所體驗到的並不是真正自發的(Weitzenhoffer將這壹標準設定為對暗示的“真實”反應)。
但也有人反駁說,“訓練有素的高暗示性”被試的主觀反應和“天生高暗示性”被試(未訓練)的主觀反應沒有區別。
壹些藥物也被發現在增加暗示性方面是有效的。
催眠危險嗎?
催眠本身就是壹種人際交往的方式。
人際交往通常不是壹個危險的過程。
但人們總是擔心,如果使用不當,催眠可能會導致負面結果。
這種擔心的負面結果可以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來討論。
從生理學上講,已經證明與催眠有關的生理風險(偶爾輕微頭痛)與參加大學講座引起的風險沒有太大區別(Lynn,2000)。
以下從三個層面進行論述:
第壹個層面,催眠帶來的風險可能來自於催眠師的錯誤信念。
比如壹個人得了癌癥,吃了幾次催眠藥後,癌癥就好了。
催眠師會宣傳催眠治好了癌癥嗎?恐怕不行。
因為這是典型的後謬誤或者焦點謬誤。
後壹種謬誤是指壹件事情發生在另壹件事情之前,武斷地認為之前發生的事情導致了後來發生的事情。
癌癥涉及很多基因突變,有生理學證據。
然而,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催眠如何影響當事人的生理。
所以催眠師知道虛假宣傳會有倫理風險。
焦點謬誤是指人們傾向於誇大容易思考因素的權重。
在生活中,人們把這種聚焦謬誤的具體表現稱為錘子精神,即當妳只有壹把錘子時,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都成了釘子。
對此,有兩個詞非常中肯:
第壹句話就是:當妳想到某個因素的時候,它並沒有妳想象的那麽重要。
第二句話是:如果壹件事涉及到妳的利益,那麽妳就不能把它完全說清楚。
其實道理是壹樣的。對於好事,催眠師不需要居功太多,對於壞事,催眠師也不需要負太多責任。
第二,催眠帶來的風險可能來自於被催眠者對催眠的誤解。
如果被催眠者有強烈的信念認為催眠可以操縱人的行為(違背其主觀意願),有強烈的動機將生活的各種不良後果歸結於催眠師的失誤,就會產生壹種回溯性建構,將催眠中發生的壹切都建構為風險的來源。
三樓太復雜,暫時不討論。
更多詳細信息,請閱讀坎貝爾·佩裏在網站上的討論(錯誤記憶綜合癥)。
催眠能讓我做不想做的事嗎?
答案是“沒有?能”。
不會:在催眠狀態下,妳仍然可以控制和判斷是否對催眠師的暗示做出反應。當妳允許自己對暗示做出反應時,妳可能會覺得這個動作是妳自己的。
所以在催眠狀態下,原則上妳不會在催眠的那壹瞬間做任何妳不想做的事情。
重點是,妳說我不想做,妳說的是哪個?
如果妳想通過催眠減肥,而催眠的過程試圖讓妳看到食物失去了原有的食欲,不再狼吞虎咽,津津有味。
但妳是壹個很享受這種進食方式的人,那麽催眠是不是違背了妳的進食欲望,只是滿足了妳減肥的欲望?
而且不排除妳以後會後悔沒有及時吃喝玩樂,或者這種對食物的厭惡會逐漸演變成神經性厭食癥的不良後果。
能源:Orne & amp;埃文斯進行了壹項研究,以確定他們是否可以讓被催眠的受試者做出反社會的行為,比如向研究助理潑酸(出於安全考慮,瓶子裏沒有酸性物質,但實驗中的受試者並不知道這壹點)。
在6名催眠感受性高的受試者中,有5名被扔出瓶子。所有六名催眠感受性低的受試者都被扔出瓶子。
這個實驗表明,使人實施反社會行為的不是催眠,而是進行實驗的情境(更權威的實驗,請閱讀斯坦利·米爾格拉姆的著名實驗)。
這個實驗的邏輯是,當人在沒有催眠的情況下,或者在沒有進入催眠的情況下,已經做出了反社會的行為,就不能認為僅僅是催眠誘發了反社會的行為。
然而另壹方面,這樣的實驗確實會引起反社會行為,不管是通過催眠還是非催眠。
這說明人際影響確實可以操縱壹個人的行為。
既然催眠是壹種人際影響,那麽催眠當然可以操縱人的行為。
是睡覺嗎?
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催眠”壹詞來自希臘的睡眠之神(修普諾斯),但許多研究表明,催眠不同於睡眠。
大腦活動的研究結果表明,睡眠時呈現的壹些大腦活動模式,在催眠狀態下是不會出現的。
對觀察者來說,催眠可能看起來像睡眠,因為放松通常是催眠程序的壹部分。
但被催眠者其實處於更清醒的狀態(可以引導騎車人進入催眠狀態,稱為“主動警惕催眠”)。
更有甚者,在妳睡著的時候,妳肯定聽不到催眠師在說什麽,也聽不到催眠師的回應,這樣妳就失去了催眠的機會。
所以不適合在很困的情況下催眠。
催眠是什麽感覺?
我太淺了,紙上談兵學不來,也不知道怎麽做。
如果把催眠體驗用語言描述,往往會導致體驗的縮小和聽者的誤解,即語言會設定特定的框架和焦點,從而使沒有被描述的體驗變得無形,而讀者對於詞語的理解和聯想有自己獨特的框架,可能會產生誤解。
不同的人對催眠有不同的感受。
許多催眠師(研究人員或臨床醫生)經常使用放松程序,所以人們通常會將催眠與放松的感覺聯系起來。
不同的人對放松計劃有不同的身體反應。有的人覺得自己的身體很重,有的人覺得自己的身體很輕,幾乎像漂浮壹樣,也有各種心理反應。
人們通常報告說感覺非常專註或投入,毫不費力。
因為催眠暗示通常包含想象,人們會有非常生動的想象體驗,很多人反映感覺“仿佛身臨其境”。
艾麗卡·弗洛姆(Erika Fromm)在大量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寫了壹本關於自我催眠的書,書中包含了許多參與者的有趣描述。
我會無法從催眠中醒來嗎?
沒有證據表明人會陷入催眠狀態而無法醒來,或者會壹直處於催眠狀態。
畢竟人是受很多因素影響的,畢竟要投入生活。
有時候人從催眠進入睡眠,妳睡著了,然後像往常壹樣從睡眠中醒來!奧恩& amp埃文斯進行了壹項著名的研究。在這項研究中,在參與者被催眠後,實驗者以他必須處理某個問題為由離開房間,然後躲在某個地方觀察參與者(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看看會發生什麽。
結果受試者自發醒來,催眠易感性高的受試者醒來時間稍長。
催眠可以治療什麽癥狀?
催眠本身並不是壹種獨立的治療方法。獲得資格(醫生、心理學、牙科、護士等)的人。)可以用催眠來治療:緩解疼痛、應對焦慮(恐懼、恐慌、創傷後應激障礙)、應對抑郁、緩解腸易激綜合征等。
催眠更適合治療心理問題,比如情緒問題,是自動化的隱性心理過程導致的。
催眠的過程意在松動或擱置人類意識的舊參照系,進壹步引發同樣的自動內隱加工和對這壹心理問題的處理。
因此,埃裏克森經常構建催眠的遺忘。
如果我想讓催眠成為我治療的壹部分,我應該和誰談?
不同的國家對催眠和心理治療有不同的規範。在許多國家,自稱“催眠治療師”並不需要特殊訓練。
根據國際催眠學會的規定,使用催眠的治療師應先取得某壹專業領域(如醫學、牙科、心理學或心理治療)的資格。
引用馬丁·奧恩的話:如果壹個人沒有資格接受專業治療,那麽他就沒有資格使用催眠療法。
首先要看墻上掛的資格證書(醫師、牙醫、臨床心理學家),然後要看他/她參加過的催眠培訓證書。
NLP和催眠壹樣嗎?
自然語言處理(NLP)和神經語言程序設計(NLP)不同於人工智能領域,是壹套旨在促進個體發展的技術。
NLP的創始人借鑒了壹些成功的催眠治療師,尤其是米爾頓·埃裏克森。
然而,神經語言編程尚未得到科學證明,他也不是主流心理學的壹部分。
Skepdic字典裏有關於NLP的詳細解釋,更多關於NLP的問題可以在維基百科和Michael Heap的網站上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