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結果”的演變及其語用功能

“結果”的演變及其語用功能

摘要:本文探討了“結果”從動賓短語到名詞、動詞、連詞的演變過程,揭示了其不同用法的來源。連詞“結果”來源於名詞的語法化,可以連接順序復句、因果復句和轉折復句。

關鍵詞:“結果”連詞詞匯化語法化

介紹

“結果”是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既可以做動賓短語,也可以做復合詞。它既可以用作名詞,也可以用作連詞。《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對“結果”解釋如下:

[結果]結出果實:開花。

【結果】在某個階段,1 Jie guǒ(名字)達到了事物發展的最終狀態:優秀的成績,這是長期刻苦學習(甚至)的結果。經過壹番爭論,他讓步了。

【結果】2 jié guǒ(動)殺了人(早期白話文多見)。

對“結果”壹詞的研究不多,只有周必基(2008)對“結果”壹詞的語法化過程和用法作了初步探討;由於語料的限制,本文的壹些結論還有待進壹步探討。

本文試圖在綜合國家語委語料庫、北京大學語料庫和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語料庫的基礎上,探討"結果"的詞匯化和語法化過程,揭示其不同用法的來源。

壹、“結果”作動賓短語

1.1“結”和“果”在古漢語中可以作為單音詞,可以獨立使用。《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對“結”和“果”的解釋如下:

結:1)結。《莊子》:“人用繩。”2)交朋友。諸葛亮的“草堂對”:“孫權,外有英雄。”3)成果紮實。杜甫《青旅》:“江花不多。”4)建造建造。陶謙《飲酒》詩:“蓋房子在人間境界。”

水果:1)水果,水果。《什麽都做錯了》:“人吃水果和蛤蜊。”2)成為事實,實現。陶謙《桃花源記》:“聽說了,高高興興回家,未果。”3)滿,滿。柳宗元《恨王孫文》:“飽食,傲樂。”4)堅決。曹操《不捕操行令》:“敢不理會,對敵。”5)副詞。果然,果然。《三國誌·舒威·五帝傳》:“戴不從,必戰而死。”6)副詞。畢竟。《荀子·君道》:“凡道也。”

1.2根據北大語料庫,“結果”的自由組合最早出現在唐代佛經中,* * *出現了三次。

(1)壹朵有五片葉子的花自然會結出果實。(唐《佛教語錄·六祖壇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謝劉丹青先生對本文的修改提出寶貴意見!作者對這篇文章中的所有錯誤負責。另外,本文使用了國家語委語料庫、北京大學語料庫和陜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語料庫,在此表示感謝。

(2)如果我們在Jambu-Di^pa等待壹切眾生,我們會有壹個不好的結果和壹千個報應。

(唐《佛經·菩薩原願經》)

(3)壹切未解脫的眾生,皆有不確定的性知識,不良習氣畢業,善學結果。以德報怨,隨遇而安。

(唐《佛經·菩薩原願經》)

在例(1)中,“水果”和“開花”作動賓短語,即“種水果”。在例(1)和(2)中,“結果”也用作動賓短語,表示“(好習慣或壞習慣)得到好或壞的結果”。佛教講究“因”

因緣應”,即“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在下文中,我們用“結果1”來表示“(植物)結果”,用“結果2”來表示“(人類的)

行為)得到相應的獎勵。"

1.2.1“結果1”作為動賓短語的用法壹直延續到現代漢語。例如:

(4)苗過時了,老了,長了,就是種了壹畝,生了好幾粒,結果也不過如此。(明《天工開物》)

(5)瓜會發芽,藤蔓,開花,結果。

(明代《宦官西遊三寶》(四))

(6)現在種子種下了,但還沒發芽。還要五六年才能開花結果,才能開口。

(明古今奇觀(下))

在現代漢語中,“結果1”仍然具有較低的銜接度,可以視為動賓短語。

動賓短語中1.2.2“結果2”的用法壹直延續到明清時期,在佛經和壹般文獻中都可以找到。例如:

蓋燕子是規模比較大的,如果去那裏出成果,會有相當壹部分人。

(北宋齋藤優子語錄)

(8)種下無影樹,人不見,開華之果香。(南宋《佛語錄·五光會元》)

(9)此花與世不同。果實壹出生就開花。我想滿足祖先的指示。天地未萌先已成。(南宋佛與古尊肅語錄)。

(10)瑞卿說:“妳是不可能做官的;不如學佛得果。”子瞻道:“妳學佛是無影說;不如當官,真正的事業。”(“余明·施銘琰”(下))

1.3那麽,“結果1”和“結果2”有什麽聯系呢?壹般來說,“結果1”表示具體意義,“結果2”表示抽象意義,“結果2”很可能來源於“結果1”;但根據我們掌握的語料,兩者都出現在唐代,“結果2”的使用頻率遠高於“結果1”,所以很難說“結果2”是由“結果1”演變而來的。它們在很多工具書中發音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這是有道理的。

“果”的本義是“果”,引申為“結局”,後來在佛經中用來表示“因果”。例如:

(11)勤奮勇敢。不怕未來。消滅所有惡魔。去拿水果。(《東漢佛教四十二章》)

(12)孟明三退終於有了結果;勾踐丟盡人馬,指望活捉吳。(《晉書·六朝》)

(13)如何落後於人,總是執著於因果。(六朝《全文》)

(14)大僧尼、正僧尼、僧院三官已厭粗魚,致苦果。我今天重申,我要發表壹項聲明。(六朝全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