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古代的孩子是如何學會閱讀的?(轉發)

古代的孩子是如何學會閱讀的?(轉發)

“六書”與漢字教育的緣起——兼論漢字的邏輯演變與思維:從古代兒童識字的角度

近年來,幼兒教育中關於兒童識字的爭議很多,主要集中在壹點上,即孩子多大適合識字?壹種觀點認為越早越好,孩子們可以越早閱讀和開發他們的智力;另壹種觀點認為,漢字是抽象符號,而兒童正處於智力發展期。過早地讓孩子記憶這些抽象符號,會傷害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因為我有孩子,我正在編寫壹本兒童識字書(書名為《5小時教會孩子150個常用詞》),我也加入了這個討論,卻發現這是壹個非常復雜、非常重要的問題,遠遠不止這個或那個。

在古代(非常古老,大約3000年前),貴族兒童進入小學並首先學習閱讀。《李周地管鮑史》記載:“保士諫君之惡,以道養國之子。”是教學六藝:壹是五禮,二是六樂,三是五射,四是五控,五是六書,六是九教。”也就是說,在周朝,保的官名主要負責提醒國王不要做壞事,另壹個是教育貴族的子女。除了教他們禮儀、音樂、騎射、道德等。,他們還教他們“六書”,也就是識字。

到底是“六書”還是許慎的觀點最具代表性。他說:“(六書)謂之物,謂之物者能見而見之。上下是也。第二,象形字,象形字,是畫成東西的,是用身體畫出來的。太陽和月亮也是。三,形與聲之聲,形之聲,以物之名,舉例相得益彰,江河也。第四,會心,會意,義氣比階級,去見其假,吳昕是也。第五,轉筆記,轉筆記,建班,同意接受對方,壹直測試。第六,借,借,無字在內,憑聲求事,司令也。”這段文字有點長,需要翻譯。主要說“六書”是指物、象形、象形、會意、轉註、借書等六種造字方法。具體內容是什麽?我們稍後再談。

早在西漢時期,學者劉歆也有壹種說法。他說,這六本書是象形、圖像、圖像、聲音、註釋和貸款。這句話記載在班固的《文藝誌》中。

註意順序。許慎說“六書”是指物、象、音、悟、傳註、辯,班固說六書是象形、象、象、音、傳註、辯。後世學者普遍采用許慎的定義和班固的順序。

總而言之,那就是按照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註音、註釋和造字的方法來教。

比如先學象形字,日月山川都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這些字是這樣寫(畫)的:太陽、月亮、山和四川都是圖形,形象點是簡筆畫,所以用方塊字寫就行了,這樣孩子就可以毫不費力地記住它們。

然後是會意詞。我們先來看壹幅畫:這是在新疆雷姆縣發現的壹幅“放羊人”巖畫。在這幅畫中,左邊是壹只羊,右邊是壹個射箭的人。不用問,這是打獵。也可以說這是最早的“狩獵”壹詞。這種將兩個圖像融合在壹起方法可以稱為復合圖像,這種思維模式稱為認識,造字中使用的術語稱為“組合象形”。當然,這是壹幅畫而不是壹個字,但認識字是以這種思維方式創造的。

漢字中有很多這樣的字。比如甲骨文中,木頭是這樣寫的:,壹邊是橫的,下兩半是根。

於是,壹木叫叫樹,二木叫森林,三木叫森林;

休,壹個人靠在樹上,叫做休,歇息休;

丹,太陽是太陽,意思是地平線。合在壹起,太陽在地平線上升起,被稱為“旦”。這就是知道。第三種方法稱為指向,即在圖形中添加壹個徽標來反映它。例如,在頂部,先畫壹條水平線,然後在頂部點壹點以指示頂部;

接下來,在底部畫壹條水平線,壹點點地顯示它;本,在木下壹點(表示樹),表示是根,後來引申為根本的意思;兇,畫個坑上面有個“x”,表示危險。請記住,這些單詞和方法很容易讓孩子理解。花幾分鐘畫出來,孩子們就能全部記住。不信妳試試。象形、識物、指物都比較簡單,沒有太大爭議,就不多說了。但有壹點我想告訴妳的是,這種教學方法非常有效,符合孩子的思維習慣,很容易讓孩子接受和理解。我也試著教我的孩子畫畫,並稍微解釋壹下。壹個小時學幾十個單詞是沒有問題的。為什麽會這樣?我從中發現了深刻而科學的道理。我們來分析壹下。

先說象形文字。稍加觀察,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思維是從圖像開始的。當孩子壹歲多的時候,妳可以帶他到戶外去看看山、河和樹,然後用簡筆畫出來。兒童可以區分它們(這種能力可能在幾個月後就會出現,但我們不知道,因為兒童不會說話)。

這是壹種形象記憶或形象思維,任何孩子都有這種能力,這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我曾經驚嘆於壹些天才兒童的表現:寫下壹串不相關的數字,讓孩子們讀壹遍,然後重復壹遍,這些數字基本上都是準確的。但後來我了解了這些孩子數數的思維方法,並不覺得有什麽異常。他們還使用圖像的方法來記憶抽象的數字,例如:1,2,3,4,5等。讀完數字後,他們把它們記錄成圖像,然後說出來。只要稍加訓練,任何人都可以做到。

因此,古人采用這種方法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刻的道理的。這種方法比我們現代的橫豎背單詞的方法要科學得多。它比上述用無關圖像記憶抽象數字的方法先進得多。剛才我們說象形文字是圖形記憶,然後我們接著說認識和指向的東西。

我們上面說過,認識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像結合圖像場景的符號來表達意思,所以它們也被稱為組合象形文字。要理解這個意思,我們需要運用兩種思維方式:想象和聯想。

指物,指物是在圖形和示意圖上添加指示性標記,以提醒人們註意關鍵點和引導思維方向,因此至少使用了兩種思維方式:聯想和推理。稍加觀察,我們會發現古人的方法和思維方式與兒童思維的發展驚人地同步和相似。

例如,我們告訴孩子“小馬過河”的方法是這樣的:首先畫壹匹小馬,孩子會先記住圖像,然後添加壹條河,讓孩子知道這是壹匹小馬過河(聯想),然後在河上畫壹個箭頭,孩子可以推斷小馬是從這裏過河的。如果我們把這些思維方式聯系起來,按照造字的順序進行比較,就會發現造字方法是象形→會意→指事→

圖像:單幅圖像→組合圖像→圖像+指示器→

思維方式:形象記憶→想象與聯想→聯想與推理→這裏有壹條從形象思維逐漸演變為抽象思維的路線。象形文字從圖形開始,逐漸向簡單、符號化和抽象化發展,思維方式通過記憶、想象、聯想和推理逐漸向更高層次發展。(順便說壹下,請註意我們是這樣安排事情的:象形文字-了解-指代事物,而不是傳統的象形文字-指代事物-了解事物。我認為這個順序更合理。從上面的新疆雷姆壁畫可以看出,早在文字產生之前,繪畫中就有了合成圖像的認識方法,因此認識事物應該與象形文字同時產生或晚於象形文字,而指代事物應該用符號引入,這應該稍晚壹些。因此,東漢另壹位學者鄭中將六書的順序列為象形和會意,並將會意放在所指之前,這也是合理的。(1)這是古文字的奧秘,也是孩子能快速掌握漢字的奧秘。這是壹個由簡單到復雜、由形象到抽象的漸進過程,是壹個非常科學和系統的過程。先做個總結。

總結1:現在回答壹下本文開頭提出的問題:孩子幾歲教識字合適?我的回答是:問題不在於多大教,而在於怎麽教。如果像古人壹樣,把教識字看作是訓練孩子思維的壹種方式,那麽就讓孩子認識事物,畫畫,帶他們去旅行,認識外面的世界,讓孩子擁有記憶、想象、聯想和推理的能力。在這種情況下,越快越好;如果妳把漢字看成是壹種抽象的無邏輯思維的符號,讓孩子背下來,那就以後再教(其實以後再教也不合適)。

妳沒看錯,前面只是介紹,下面才是本文的核心內容。讓我們繼續分析它,妳會發現壹個越來越神奇和奇妙的世界。當然,為了準確,會有壹些復雜的考證,但我會盡量用更通俗的話來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