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哪裏的茶不叫茶而叫“茶米”,但在我們那裏,據說“茶”和“米”連在壹起就成了“茶米”,這不是原創,但也有幾分新鮮。這是壹個我熟悉的詞。我從很小的時候就聽到這種說法,現在偶爾還能聽到。
把“茶”和“飯”聯系起來很自然,沒有任何做作。“茶米”仍然是茶。茶和米飯壹樣普通,和米飯壹樣普通,和壹日三餐壹樣普通。但是大米是普通的,普通的和不普通的,這使我們珍惜。是食物養活了我們,值得我們尊敬。
無論是紅茶、綠茶、烏龍茶、新茶、老茶、發酵茶還是半發酵茶,只要是茶,潮汕人都能稱之為“茶米”。
查《辭海》、《新華字典》等古籍,“米”字有如下解釋:(1)谷類或其他植物的去殼種子,如玉米、花生,尤其是水稻;(2)小米飯狀食物,如蝦。在潮汕,有“紅肉飯”和“薄殼飯”,顆粒像大米壹樣小。此外,潮州將那些像大米壹樣小但不能食用的東西稱為“石米”,例如用作建築材料的小石粒。
潮汕人喝工夫茶很講究。不夠濃——即茶汁不夠濃,即茶太淡太稀,主人會被別人看不起(所謂“茶淡而人濃”其實是壹種巧妙的說法,可以化尷尬為熱情)。因此,人們習慣於在茶壺裏放更多的茶葉。我們知道,當茶葉浸泡在滾燙的沸水中時,其體積會迅速膨脹,填滿壺中的所有空間,有時甚至會將茶壺的蓋子向上推。這很像人們做飯時,原本在飯鍋裏只占壹點點位置的米粒會因為煮沸和在沸水中浸泡而迅速膨脹,以至於米飯煮熟後,米粒占據了鍋裏的大部分體積。因此,壹些潮汕人在向外地朋友解釋時經常說“我們在燉茶和米飯”。
潮州話稱茶為“茶米”,它像大米壹樣小,具有像大米壹樣吸熱的沸水快速膨脹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