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是沂蒙山區的傳統民間主食,也是當地知名的特色食品。在舊社會,農村女孩十二三歲的時候,母親總會教她們烤煎餅,還威脅說烤不好煎餅就找不到婆家。事實也是如此。以前沂蒙山區的婦女不會烤煎餅,因為這是家家戶戶必備的幹糧。家庭主婦怎麽能不烤煎餅呢?烤煎餅的工具主要有三種:壹種是鐵的,有圓的、大的、中的、小的,中號的直徑約65厘米,中心略凸,下面有三條腿,可以用柴火或煤烤;荀子是烤煎餅的專用工具。《康熙字典》中有“荀子”壹註,唐代《官民書》中有“熟荀子”壹句,可見煎餅歷史悠久。二是拿著壹個用來推糊的工具。當地人叫它“巴子”,就是壹個帶把手的木板。將糊狀物塗在熱煙草上後,用籃子推來推去,糊狀物會薄薄地塗在煙草表面。他們有的用鏟子,有的用“竹剁”,效果壹樣,但烤出來的煎餅各有特色。三是刮油器,群眾稱之為刮油器。是用十幾層布縫成的方形擦拭器,浸上食用油擦拭煙草,防止煎餅粘連。煎餅的制作工藝很復雜。它以小麥、高粱、玉米、小米、地瓜幹等谷物為原料,經過清洗、浸泡,再用石磨磨成糊狀。人們稱之為“煎餅糊”。還有的地方,在磨漿前,放入1/3或壹半的熟料,稱為“半生不熟”。群眾說這樣磨出來的面糊好烤,烤出來的煎餅又軟又好吃。磨漿糊要花很大力氣。磨二三十斤糧食壹般要兩三個小時。因為糊太厚,煎餅自然不好吃。研磨時,填料必須是有經驗的老手,而且要少加,這樣研磨出來的膏體細膩均勻。在舊社會,壹戶人家如果能扛得住的話,經常去推磨,磨二三十斤糧食要花大半個晚上。只有有錢的富裕家庭才能用得起牛來推磨。用糊磨,也可以把洗幹凈的糧食磨成面粉,然後用水調成糊狀。但是人們總覺得沒有石磨磨出來的糊煎餅好吃。有些地方喜歡先把糊發酵到壹定酸度再烤。這樣烤出來的煎餅叫酸煎餅,容易消化,味道也不壹樣。
糊狀物混合後,可以在熱煙草上烤薄餅。用籃筐烤的煎餅叫“籃筐煎餅”,有點厚,有被籃筐割過的痕跡,味道比較濃。用籃子烤出來的煎餅叫“籃子煎餅”,在蒙陰北部經常吃。用“竹剁”烤出來的煎餅叫“抿煎餅”,比較薄。這種煎餅1斤可以叫壹打以上。還有壹種烤法是把糊做得很厚,雙手揉成團,放在錘子上,滾遍表面,烤熟。這種方法常用於制作幹紅薯糊。這個城市又有了機器煎餅;原料是白面粉,人們稱之為面條煎餅,但人們普遍認為它沒有傳統手工煎餅那麽脆。
按所用原料分類,可分為小麥煎餅、玉米煎餅、小米煎餅、高粱煎餅、地瓜幹煎餅。烘焙工具不同,原料不同,味道也不同。各有各的風味,各有各的嚼頭。烤出來的煎餅薄如紙,折疊成卷,即可食用。風幹後可存放半個月至壹個月不變質。攜帶起來也很方便。所以稱之為幹糧。煎餅的吃法也有很多種。烤煎餅時,餡料拌韭菜雞蛋(或豆腐),夾在兩片煎餅中間,放在幹鍋上烤。叫煎餅合子,也叫煎餅攤,香脆可口,特別好吃。現在已經成為臨沂當地有名的美食。早些年,人們烤煎餅烤到只剩最後壹層糊的時候,因為反復刮,已經是半熟了,不能烤得很薄,就烤了壹層厚厚的煎餅,撒上壹些花、辣椒葉和鹽,再翻過來烤。老百姓稱之為“翻鐵”。這種“打鐵”香脆可口。
煎餅也可以卷著各種菜壹起煮著吃。群眾稱之為“就菜”或“就做”。可以卷在煎餅裏的菜很多,有肉有蛋有菜,還有各種腌制品。在舊社會,窮人吃煎薄餅和豬肉卷是壹件樂事。俗話說“煎餅和豬肉卷不夠吃。”雞蛋炒辣椒(或香椿)也被認為是第壹流的“菜”,也有“煎餅卷雞蛋,吃得直冒汗”的口頭禪。上學的孩子也有壹段十日奇聞:“麥煎餅卷雞蛋,我不吃也不會錯過。”最有特色的常見菜是“渣豆腐”和大蔥。渣豆腐也是沂蒙山區的地方小吃。即大白菜葉、蘿蔔纓、野菜、紅薯秧等。洗凈切碎,加入豆粉和鹽,水煮即可食用。豆腐煎餅和壹些辣椒面是貧困農民填飽肚子的最好的飯菜。過去,當農場忙的時候,沒有時間做飯。卷著大蔥和甜醬的煎餅是最美味的吃法。其次,比如大蔥蝦皮、辣椒豆腐腦、泡椒香椿、蒜苔,只要有個麻辣鹹搭配就好。俗話說“想解饞的時候,又辣又鹹。”
煎餅是用原糧做的,麩皮沒有去掉,所以營養豐富,吃起來酥脆綿軟,便於儲存和攜帶。它們是非常有特色的當地食物。有人認為,吃煎餅需要長時間咀嚼,因此可以生津、健胃、刺激食欲,促進面部神經運動,有助於維持視覺、聽覺和嗅覺神經的健康,減緩衰老。它可以被視為壹種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