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三體石經是指

三體石經是指

《三體石經》:三種字體,春秋《尚書》古文傳記韓立著。

簡介:

《三體石經》建於241年(三國魏齊王曹方初二年),因碑文每字用古文、小篆、韓立三種字體書寫、鐫刻而得名。《詩經》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是東漢繼《西平詩經》後建立的第二部《詩經》。《石頭記》在中國書法史和漢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石經資料:

三體石經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三國魏

材料雕刻石

字體古文,篆書,隸書

石經的建立與傳播

摘要

《三體石經》建於公元241年,三國魏齊王曹方二年開建。因為碑文的每壹個字都是用古文、小篆和韓立三種字體書寫和鐫刻的,所以得名。《三體石經》刻有《尚書》、《春秋》和部分《左傳》,約二十八片,是東漢繼《西平石經》後建立的第二部石經。《三體詩經》又名《正始詩經》、《尉氏詩經》,建立於三國時期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該書有古文、篆書、隸書三種字體。作者是吉煒、韓丹春和嵇康,但尚無定論。篆刻的筆法和結構都很有規律,常被初學者拿來當範本。但因為是石刻,字體小,筆法扭曲。妳需要有壹些經歷才能真正理解。——《古跡鑒賞》費·

中國古典散文

東漢時期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主要以私學的形式傳播,但逐漸成為學術研究的主流。曹魏代漢以後,古文經學取代了今天的文學成為官方的學問。公元175年出版的《西平石經》始創於國子監,所有刻本都是近代的。曹魏建立古文經學後,國子監只有今文顯然不合時宜。於是在241年(方廢帝那年),中國古代典籍出版,刻在石頭上,國子監與現在的文字並列建立。

內容

三體石經的內容主要是《尚書》和《春秋經》。《尚書》隨即被馬蓉和鄭玄傳承。《春秋》馬上“漢書?《藝文誌》記載的《石氏春秋》十二書並非現代作家的十壹書。

另外,徐莉記載的三體石經有《左傳》?《桓公七年》9字,《左傳》?《桓公十七年》二十六字。馬恒認為徐莉所藏《左傳》遺字是試刻,是非正式刻本(馬恒《範姜齋今世聰稿》)。還有《論語》、《集九篇》等來歷不明的殘石,都只是寥寥數語,可能都是試刻。

結構

三體石經的正式格式是每行20個十字,每個字有三個體,排列在正下方。還有壹類字,古文排名第壹,篆書、隸書排名靠後。文體壹詞只見於《尚書》初的《要典》和《臯陶墨》兩部書(三體直體也有這兩部書)。此外,古文還有殘石,古文和篆書也有殘石。三體石經典以每塊碑面上的豎線和橫線為界。壹字三體,直下書,每邊33行左右,每行60字。每個紀念碑的行數是不同的。按照王國維的計算,最有可能是35片。根據1922洛陽太學遺址出土的壹部石經,馬恒推斷正始石經應為二十八片。

目的

出版刻石經的主要目的是“臺灣省祠堂金庸故事,國子監古石經儒家典”,旨在傳播儒學,強調儒學。此外,《詩經》字還有校正文書內容、文字、文體的作用。《藝文誌》載:“三字經築於漢碑西,文風輝煌,三體重宣。”該校的《說文》篆書相似,古文字不同。“又是傳記?尤明根?劉芳:“過去的三字經是漢代國子監所制,但學者的話並不正確,很多都是定性的。“碑文刻好後,全國各地的學生都來學校擴建,對當時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範圍

《三體石經》刻成後,與洛陽國子監的《韓西平石經》並肩而立。自311永嘉之亂,王米、劉聰被困洛陽,兩校被燒(《晉書?王米傳),那部《石經》應該已經損壞了。來自舒威?馮錫川記載“羅陽已毀,舊三字經猶存,習之、常波相繼成州,已棄用,分別使用,程度甚大。”據知,北魏的石經已經嚴重損毀,散落壹地。537年(東魏孝靖四年)八月,洛陽漢魏石經移至葉。579年(北周象元年)二月,涉洛陽。586年(隋開帝六年),從葉靜裝入長安,置於大臣內省。唐朝以後,魏徵收集了它們,它們都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