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駁的文字
拼音bān bó
解釋顏色雜亂;不平;形容多姿多彩。
造句穿過狹窄的藍色石板小巷,觸摸布滿青苔的墻壁,推開油漆斑駁的大門,走進這座幽深而古老的四合院,我的家鄉就在這裏。
戰國楚辭屈原《離騷》出處:“爭常分分合合,斑離相生。”
使用
南朝梁江淹《苔賦》:“故我能屈我命,汙我布。”
玉片:“反駁,馬色不純。”《易說卦傳》:“做以駁馬。”
“駁”的古義是馬的毛色不同。《詩經》:“帝駁其馬。”【註】黃白稱帝,紅白混駁。可以看出,在後來的演變中,馬彩所推廣的各種顏色都成為了今天的含義,“色雜”是古今詞義延伸的關鍵點。
唐·白居易《睡後茶醒楊同舟》詩:“樹影婆娑,青苔斑駁。”
前管叔修《通江閑居》詩九:“蕭條秋病後,綠苔斑駁深。”
齊《桂》卷十三:“草樹皆紅藍,星羅棋布。”
明歸有光《吉翔·玄寂》:“三月五日晚,月出半壁,桂影斑駁。”
魯迅的《酒樓上的徘徊》:“窗外只有斑斑斑駁的墻壁,長著枯死的草莓苔。”
引申為不純的、有缺陷的。
明亮的輪廓是好的,只是因為這個原因,有斑駁的地方。——《齋藤優子流派》第1367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