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電視臺的國家形象代言人,播放聲音,被六位家長否認,工作28年零失誤。”
培養壹個國寶級的主持人並不容易,所以大多數早期主播的“在職生活”都很漫長。
除非妳得了重病,否則壹般會在60歲左右退休。
但李瑞英很特別。
2014年5月28日,我上完了最後壹班。
53歲時,李瑞英退居幕後,告別《新聞聯播》。
她為什麽要在盛年放棄別人夢寐以求的央視鐵飯碗?
28年零失誤後,家庭關系緊張。李瑞英做了什麽?
38歲那年,兒子墜樓。
她含著淚說了28個字,然後就忙著工作了。
做出這個決定後,兒子只在家庭關系壹欄寫了爸爸。
令李瑞英遺憾的是,他無數次表示:這輩子最對不起的就是孩子。
風光的背後,誰能理解壹個母親的無奈?
李瑞英和播音第壹次相交。
那是在高考前兩周。
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自然會有壹種緊張感和壓迫感。
距離高考越來越近,李瑞英卻在大大小小的考試中成績越來越差。
很多題很明顯,考試的時候會丟。
那些知識點背得清清楚楚,即興發揮卻壹片空白。
李瑞英急了。
從小到大,她壹直是所有人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況且這位軍人父親對李瑞英的未來寄予厚望。
他希望女兒能以優異的成績進入軍校,將來報效國家。
此時此刻。
李瑞英很失落。
當兵是壹件光榮的事情,但這並不是李瑞英真正想喜歡的事情。
比起健身保家衛國。
她更喜歡文字的魅力和書香。
給李瑞英的話。
就像壹張溫暖的床,它可以在文字的懷抱中放松她的身心。
那種焦慮,只有從書海山野中,才能找到心靈的慰藉,感受片刻的舒適與安寧。
尤其是朗誦結束後,胸口發出的刺耳聲,那種舒適感,令李瑞英著迷。
站在人生最重要的路口是恪守初心嗎?還是繼承妳父親的衣缽?
李瑞英不知道。
考試前壹周,李瑞英在他要參加考試的大學校園裏閑逛。
我遇到了壹位手裏拿著報紙的白發老教授。
壹向內斂的李瑞英不知道哪裏來的勇氣,挺身而出。
“妳好,我能占用妳壹點時間給妳讀份報紙嗎?“
老人看著面前主動請纓的女孩,欣然同意。
讀完壹段話後,李瑞英問道:
“妳覺得我讀書怎麽樣?”
老人點點頭,肯定道:
“妮子,妳水平不錯,離北京廣播學院也近。”
多年以後,我還會回憶起這個有趣的故事。
李瑞英總是感慨萬千。
我實際上缺乏肯定的聲音。
卻不知道對方是誰。
如果他敢說,我就敢相信。
那時我還不知道聽我讀報的人是張松老師。
張松是誰?
廣播業的壹位資深大師。
大概相當於郭德綱在相聲圈的地位和趙本山在小品圈的地位。
不止這兩個。
為什麽?
這兩個人頂多算是傳承和發揚光大。
在張松之前,大學科目裏根本沒有播音。
正是這位老先生使廣播成為壹個獨立的門戶網站,並獨自成為壹門獨立的大學學科。
要不是他,我國的廣播學科根本不會存在。
如果要說,緣分真是個神奇的東西。
偶然的相遇,敢於發聲的人不是壹個普通的老人,而是壹位播音大師。
雖然敢於相信的人很年輕,但他們真的很喜歡食物,而且能力出眾。
不知怎麽的,李瑞英吃了直播這碗飯。
大學期間,李瑞英與兒時的男同學張玉嬿暗戀並確立了戀愛關系。
從65438到0993,李瑞英結束了四年的大學生涯,收到了兩所院校的就業邀請。
壹邊是中央電視臺。
另壹邊是新成立的江蘇地方電視臺。
每個人都想往高處走。
但是任何壹個正常人都知道如何選擇。
誰知道央視並不是李瑞英的首選。
她認為央視是行業中的佼佼者,想要出人頭地太難了。最好從本地站的0開始。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
在江蘇臺,李瑞英的事業進展並不是很順利。
因為有很大的天賦差距,李瑞英就像壹塊磚。哪裏需要她,她就搬到哪裏去。
幕布前沒有人,所以她裝扮成主持人。
幕後沒有人,所以她扛著攝像機當背景。
這個地方缺人,她出差時會帶著包和設備。
就連和播音關系不大的策劃和剪輯工作,她都做過。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翻遍所有崗位後,李瑞英發現自己最喜歡的工作是主持人。
在1986中,央視再次向她伸出了橄欖枝。
要知道,在20世紀80年代,從地方臺跳進中央電視臺是非常困難的。
主持圈隨便挑壹個出來,都要吊打地方電視臺。
所以說,李瑞英的實力確實有兩把刷子。
雖然我過了央視的門沒有進,但我只是憑借自己的實力讓央視有了第二次邀請。
這種療法並不適合所有人。
事業芝麻開花節節高,愛情也迎來了美好的結局。
在調到中央電視臺的第二年,李瑞英結束了與張玉嬿的長期愛情長跑。
在雙方父母的支持下,他們舉行了壹場小型但溫馨的婚禮。
每個人成功的背後,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艱辛。
李瑞英風光的背後是極致的自律和勤奮。
為了在央視主持的團體中脫穎而出,李瑞英買了壹本《新華字典》。
吃飯,等待,化妝,甚至在晚上睡覺之前。
我得拿出來看壹個小時。
這本嶄新的字典已經翻了1年,已經破爛不堪了。
書中各種詞語的解釋、生僻字和繁體字的讀音都被李瑞英背得滾瓜爛熟。
除了口頭播報,李瑞英在各方面也從未懈怠。
無論主持什麽節目,她都會提前審核稿件,確保不會出現專業錯誤。
除了主持節目,李瑞英還保持著閱讀文學名著、名人傳記和新聞報道的習慣。
讀過的書,走過的路,都成了李瑞英成功的基石。
1987,李瑞英第壹次以央視新聞播音員的身份出現在熒幕上。
1991年,李瑞英登上央視春晚,躋身央視臺柱子。
在事業巔峰期,李瑞英再次面臨抉擇。
雖然丈夫不“生育”,但公婆的年齡越來越大。
我婆婆也因為重病常年癱瘓在床。
抱孫子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繼續妳的事業或者回歸妳的家庭。
壹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擺在李瑞英面前。
家庭和事業自古以來就很難平衡,尤其是對於女性來說。
深思熟慮後,李瑞英開始迎接新生命的誕生。
1992,李瑞英懷孕了。
懷孕的過程並不難。
全家人都為這個即將出生的寶寶感到高興,但李瑞英不希望這個寶寶成為自己事業的絆腳石。
孕早期,我帶著孕吐堅持錄音。
即使妳吐到崩潰,妳仍然堅持像正常人壹樣做高強度的工作。
到了孕晚期,我大著肚子整天泡在工作室裏。
醒來後,我嚇出了壹身冷汗。
幸運的是,夢想與現實完全相反,盡管她在鏡頭前腫著肚子懷孕了。
仍然在盡我的職責,沒有壹點錯誤。
1996 65438+10月1,新聞聯播進行了改版。
直播開播。
這是《新聞聯播》播出這麽多年以來的第壹次重大改革。
作為中央電視臺播出時間最長的新聞欄目,收視率最高。
《新聞聯播》第壹代主播是李娟、趙忠祥、邢質斌等人。
他們為新聞聯播奠定了端莊、冷靜的主基調。
那麽改版後,應該由誰來牽頭呢?
經過慎重考慮,李瑞英和羅京以高票當選。
全國人民選擇這兩個人並不意外。
畢竟放眼整個央視,人才輩出。
但羅京和李瑞英是唯壹壹個犯了嚴重錯誤的人。
直播,容不得半分失誤。
而且兩人的外形和播出重點都偏向於成熟大氣的方向,很符合央視新聞聯播的主題和基調。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李瑞英和羅京都是最好的選擇。
他們沒有讓領導和觀眾失望。
舞臺優雅大方,被觀眾授予“國臉”和“國音”的最高榮譽。
可以在氣場之外,防寒保暖。
工作和家庭只是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妳不能兩者兼得。
在李瑞英多年的育兒生活中,她大部分時間都在努力工作。
快節奏的生活讓她忽略了孩子的快樂,忘記了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性。
五歲時,李瑞英的兒子問李瑞英:
“媽媽,妳為什麽要孩子?”
李瑞英想了很久,答道:
“為了家庭更幸福。”
孩子皺起眉頭:
“可是媽媽,妳壹點也不快樂。”
“我讓妳陪我玩,妳不高興;我想吃妳做的飯,妳不開心,妳只有在工作的時候才會開心。”
這段對話讓李瑞英啞口無言。
那壹天,李瑞英想起了丹尼爾先生說過的話:“無論妳有多成功,真正的成功是陪伴家人。”
在這方面,毫無疑問她得了不及格。
她也想挽回,但沒有機會了。
首先,新聞主播是對播音主持有崇高追求的人的夢想職業,沒有第二個。
換句話說,無數年輕的預備役部隊在廣電系統呆了足夠長的時間,他們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工作,不想默默工作20年。
妳可能不能上新聞網了。
李瑞英不願退出新聞聯播。
即使心甘情願,我們也要在體制內找到合適的人來接替李瑞英的工作。
她可以離職。
轉念壹想,李瑞英只能先在家裏請個保姆。
壹方面減輕了老人的負擔,另壹方面照顧了孩子的日常生活。
平靜的背後,壹場風暴正在醞釀。
1998年,李瑞英38歲。
像往常壹樣做著直播前的準備。
直播前20分鐘,我接到了保姆的電話。
“孩子墜樓時有生命危險。加油。”
“我不敢碰他...他現在滿臉是血...快回來。”
那壹刻,李瑞英的世界靜止了。
壹切都在旋轉。
她的心像壹個大洞,在寒冷的冬天被寒風穿透。
四肢也僵硬。
李瑞英木木地從備用室站起來,跌跌撞撞地走了。
直到我走到外面,沐浴在陽光中,我才恢復了理智。
就要播出了。
我自己走的,還得打開站臺的天窗。
現在換人太晚了。
我們做什麽呢
隨後,李瑞英流著淚撥通了保姆的電話,緩緩開口:
“聽我說,妳現在打120把孩子送到醫院,我壹忙完工作就過去。”
28個字,仿佛用盡了李瑞英所有的力氣。
2分鐘後,她整理好心情,坐在直播前的鏡頭前,順利完成了壹天的工作。
然後我來不及卸妝就趕到醫院急救。
急診室外,壹扇沈重的鉛門與外界隔離。
對於李瑞英來說,這扇門更像是人類與死亡之間的最後壹道屏障。
我不知道我已經坐了多久,但應急門還沒有完全打開。
她搖搖晃晃地走到門口,滿臉驚恐地抓著醫生的胳膊。
“妳幫幫他,他還這麽年輕。”
就像大海裏的溺水者,抓住最後壹根稻草。
在得到孩子已經轉危為安,可以送進病房的消息後。
母親,好像突然被抽幹了所有的力氣,坐在地上默默哭泣。
因為太心急,李瑞英在醫院期間沒有刻意隱藏自己的形象。
兒子墜樓期間她仍堅守崗位的消息在網上被無數網友曝光。
諸如“冷血”、“無情”和“沒有人情味”之類的詞語如潮水般湧來。
李瑞英的行為受到了無數網友的批評。
但她的選擇卻讓無數人敬佩和流淚。
作為壹名公眾人物,她犧牲了自己的孩子,也不辱國臉之名。
經過這件事,李瑞英終於解脫了。
責任就像生活的枷鎖。
在享受它的輝煌的同時,我們不得不忍受它帶來的艱辛。
她欠孩子們太多了,不想再錯過他們的成長。
從這壹天起,李瑞英辭掉了除《新聞聯播》以外的很多工作,因為《新聞聯播》實在是後繼無人。
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
小學升初中時,填寫入學材料時,兒子在家庭關系壹欄只填寫了父親的名字,母親壹欄是空的。
李瑞英得知這個消息後非常難過。
她認為兒子仍對自己懷恨在心。
意識到李瑞英的愧疚,兒子說:
“媽媽,我知道妳是公眾人物。我只是不想因為妳的名聲而受到不必要的關註。”
面對這個答案,李瑞英既欣慰又難過。
2014年,年僅53歲、工作28年沒有任何差錯的李瑞英正式離開了《新聞聯播》的崗位。
2016,正式退役。
原因是,在很大程度上,在千帆之後,李瑞英更喜歡花時間與家人在壹起。
李瑞英離開鏡頭後,她的丈夫張玉嬿也早早退休了。
如今,除了壹些必要的工作之外,張玉嬿很閑。
李瑞英會偶爾參加培訓活動,回到母校講學育人。
穿著簡單,就像普通家庭主婦壹樣。
眉間沒有被瑣事打擾的憂郁色彩,氣色很好。舉手投足間透露出的是歲月沈澱後的優雅與知性美。
2022年4月22日擔任四川省圖書館閱讀推廣大使。
李瑞英到成都市實驗小學陪孩子們參加“閱讀無限向未來”讀書活動。
雖然我失去了“國臉”和“國音”的光環,但我收獲了壹個母親的幸福。
最後,馬可波羅結束了壹首打油詩。
當壹個母親不疼的時候,六個父母不認壹個理;
既敬業又愛家是很難的,以偏概全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