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民歌是經濟發達的閩南文化圈不可多得的地方文化載體。人們用民歌來贊美新社會和新生活。山區農村民歌到處傳唱,豐富了農村人民的文化生活,在當地民間禮儀活動、地方宣傳和對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興國縣”位於江西省南部、贛南北部,隸屬贛州市。三國時期,孫武家河九年(公元236年)建縣,原名平陽郡。宋太平復興七年(公元982年),縣城以“興國”年命名,距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鐘靈是壹個繁榮的國家,人才濟濟。到了唐代,中書令越王鐘紹景,書法繼位隗囂,名揚天下。宋代有李倩、李普父子七人,他們都以理學詩著稱...歷史文化積澱極為豐富。全縣轄25個鄉(鎮),304個行政村,人口73萬。境內山地丘陵眾多,蜈蚣山、大武山、輔仁山、秦娥山分別位於東、北、西,方石嶺居中,僅壹角朝南,地勢低平。山上林木茂密,在古代,村民大多是樵夫或者半農半柴。
相傳興國山歌“始於唐,盛於宋,代代相傳。”《興國縣誌》中有唐代“太上老君”唱山歌的記載;宋代大學者蘇東坡也留下了“山中樵夫解詩”的絕句。民間傳說《興國山歌》是晚唐最後壹位秀才羅隱創作的。還有壹首流傳已久的民謠:他會唱民謠,會反駁歌,會編梭子穿梭;洛音學者寫歌本,曰“姐姐來哥哥”。由此可見,興國山歌至少有上千年的歷史。興國山歌最初是村民們在田野和森林裏唱的歌。然而,到了宋朝中期,壹種叫做“挑壹”的封建迷信活動從閩西客家人傳到了興國。深受群眾喜愛的興國山歌,原意是祈求吉祥之事,祝福平安幸福。它有壹套獨特的畫符號的程序。然而,為了吸引更多的觀眾,聰明的法師引入了舞蹈,使其分為兩部分:壹部分是儀式活動,另壹部分是娛樂,即唱民歌。於是,興國山歌進入了室內演唱。民歌,接著是人物、情節、故事、表演、男女夫妻(女扮男裝),然後逐漸深入廟會、婚禮、建房、生日等民俗活動。
在這壹點上,興國山歌有兩條並行的發展路徑:壹條是山野的田間即興演唱,另壹條是專業歌手的室內娛樂山歌。蘇區時期,興國山歌成為有力的戰場宣傳武器,譜寫了“壹山歌三師”的輝煌篇章,壹曲《蘇區幹部好作風》傳遍蘇區。新中國成立後,興國山歌更是以宣傳土地革命、歌頌新中國而聞名。1996,文化部正式命名興國為“民歌之鄉”。景寧畬族民歌是景寧畬族人民在生產生活鬥爭中創造的口頭文學,是畬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畬族熱愛民歌,用歌曲說話,交流感情;以歌議事,揚善懲惡;通過歌曲傳播知識,不如用智慧去戰鬥。他們不僅在婚喪喜慶的時候唱歌,在生產勞動、招待客人、休閑休息的時候也唱歌,甚至在喪事悲痛的時候也不哭不鬧,傾吐心聲。在舊社會,畬族人民在與統治階級的鬥爭中,常常以民歌為武器,來表達對壓迫者的仇恨和對美的追求。解放後,以歌頌中國* * *生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新生活為主要內容的革命民歌和贊美詩,反映了畬族人民不同於傳統民歌的新的思想風貌。
壹般壹首民歌由四行七詞,四個句子組成。還有少數歌詞第壹句是三五個字,講究押韻,第三句最後壹個字壹定要含糊不清。民歌常唱假聲,有獨唱、對唱、合唱。很少伴隨動作和音樂。著名歌手有蘭春翠(女)、雷詩蓮、藍真水、雷龍華(女)、雷拓印(女)、雷永青、蘭榮昌、蘭玉根、蘭(女)。
畬族民歌包括敘事歌、民歌、勞動歌、情歌、時令歌、小說歌、革命民歌、兒歌、雜歌等。靜寧有3000多首手寫歌,2萬多首歌。以地方史實,將《大九局》、《大燕巴》、《古歌》、《唐夫人歌》編入《中國民間文學總集·浙江卷》,其中畬族婚俗歌935首,喪歌642首,由浙江畬族民間文藝學會整理編纂。
《十八個小女孩學插田》裏,屎坑朝前;路端商家別開玩笑,給我老公插場。畬族民歌是畬族的口頭文學,是畬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畬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經常用漢字記憶自己的發音來手抄很多歌本。在舊社會,畬族沒有機會接受文化教育,他們把學歌、唱歌作為重要的文化生活。所以,在60年代之前,民謠的普及率很高,經常以歌曲作為代言,溝通感情。以歌議事,揚善懲惡;通過歌曲傳播知識,鬥智鬥勇,形成了壹套為山中勞作、接待來客、婚喪喜慶之事演唱歌曲的習俗。
畬族民歌有七言壹句,四句壹曲,講究畬族語言的押韻。很多人會即興演唱,有的歌手會兩人壹組唱壹兩個晚上,不重復。唱歌時用假聲唱,用“裏、羅、啊、伊、樂”等音。學歌曲時,不用假聲唱的叫“平唱”。每個縣都有壹個調唱快樂的歌,整個民族都有壹個調唱悲傷的歌。演唱形式有獨唱、二重唱和合唱,很少伴有動作和器樂。在山裏幹活的時候,壹個人的時候,常常用歌聲趕走孤獨。當有人在遠處聽到,認出是年齡相仿的異性時,往往會聯系起來,發展成愛的二重奏。山裏經常有人唱歌,所以有人稱景寧畬鄉為歌的海洋,有人稱她的歌為山歌。
這些都是原創民謠。還有壹些比如《山歌如春江水》,是《劉姐》的主題曲,後來被改編。廣西柳州的玉峰山是柳州民歌的發源地。相傳壯族歌女劉三姐曾在此乘魚成仙。柳州民歌歷史悠久。自唐朝以來,他們經歷了許多滄桑。如今每逢節假日,在玉峰山腳下、小龍潭邊、人民廣場,都有歌手自發演唱民歌,圍滿了大批觀眾,場面歡快熱烈。在現代城市裏,依然保留著民歌這種古老的文化形式,這在全國的城市裏都是不多見的。
柳州民歌包括獨唱、合唱和對唱,其中對唱是柳州傳統民歌中最常用和最有特色的形式。對唱,俗稱二人轉,是歌手或歌曲團隊互相比拼才藝的壹種比賽形式。所以也叫賽格和加蘭特,對抗性和競爭性都很強。每當有歌會的時候,妳和我在歌的兩邊唱,即興,即興,出口成歌。歌詞幽默生動,歌曲快速犀利,常常讓聽者捧腹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