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由於漢語拼音沒有標準的方案,所以人們在教授生詞時,往往用兩個常用詞反切或直接拼讀這個生詞的讀音。這種方法顯然太復雜,讀起來不準確。因為古代沒有標準的拼音方案,所以古代很多漢字的發音和現在完全不壹樣。壹定程度上阻礙了中華民族的崛起。
漢語拼音是誰發明的?說他是外國人很有意思。中國古代漢字的讀音多采用“兩字相切”的方法,如“東”。這種方法顯然太復雜,讀起來不準確。公元1610年,壹位名叫吉尼格利的法國傳教士來到中國。他是個中國通。1626年,他寫了壹本書《中西儒學的耳目》,第壹次用拉丁拼音字母準確記錄了漢字的讀音。在華期間,他結識了韓雲、王政等人,並在他們的幫助下,以利瑪竇等傳教士的《漢語拼音西文書奇跡》為基礎,編制了中國第壹部拉丁拼音字母。
《中華人民共和國通用語言文字法》第十八條規定:“漢語拼音方案是我國姓名、地名和中文文獻中羅馬字母拼寫的統壹標準,在漢字不便使用或者不能使用的地區使用。”按照這套規範書寫的符號稱為漢語拼音。
漢語拼音也是國際公認的普通話拉丁音譯標準。國際標準ISO 7098(漢語羅馬字母拼寫)寫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的漢語拼音方案(1958 2月11)用於拼寫漢語。抄寫者用普通話記錄漢字的發音。”
中國自己的規範和國際標準都明確指出了漢語拼音的性質和地位,即漢語普通話的拉丁拼寫或音譯體系,而不是漢語的正字法或書寫體系。漢語拼音只是方案中使用的個別拉丁字母的名稱,並不意味著漢語拼音就是音標(全音位字母)。
漢語拼音在中國大陸廣泛使用。海外華人地區,尤其是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華語地區,也在華文教育中教授漢語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