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散步聊天時,有的爺爺奶奶指著孩子的扁頭吹噓說,這樣的扁頭是睡在新華字典裏的結果。
“睡扁頭”壹般是在孩子兩歲之前。與動物不同的是,人類新生兒的頭骨在出生後兩年內會慢慢閉合,上面有壹個最明顯的缺口,這個缺口被稱為“囟門”。
正是“囟門”的存在,使得寶寶在外力的作用下頭型發生變化,這也是睡扁頭效果的原因。
“扁頭睡”的習俗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朝鮮半島南部的壹個古代韓國。
據《後漢書》記載:“(陳漢)嬰兒欲使頭平者皆石之”。陳漢嬰兒出生後,為了使他們的頭扁平,他們會在睡覺時在他們的後腦勺上放石頭。
《魏徵》也證實了這壹習俗:“當壹個朝鮮孩子出生時,他把壹塊石頭放在頭上,並希望它是平的。今天,韓國人都是平頭。”
這在當時只被記錄為壹則軼事,真正開始盛行是在清朝入主中原時期。
由於滿族人的出生地在長白山,它與朝鮮相鄰。因此,這種習俗也流入了滿族部落。《滿族源流考》中記載:“國家舊俗,孩子出生幾個月時,放壹個被褥,讓孩子仰躺在裏面,長時間大腦是平的。頭部看起來像壹個牌匾,它是自然和自然的。”
在遼寧岫巖滿族曹氏,流傳著壹個傳說。曹氏祖上有壹位學者。當他去北京參加考試時,考官懷疑他的頭有問題,並因他的平頭而將他驅逐出考場。
當他第二次參加考試時,他把布球塞在後腦勺,布球撐起了他的帽子,最後他考中了。
起初,這種“睡扁頭”的習俗只在滿族人中流傳。自清朝光緒年間,慈禧頒布了廢除民族隔離、允許滿漢通婚的政策後,這壹傳統才真正開始傳遍整個中華大地。
按照當時的審美,“扁頭睡”會讓孩子的鬢角凸出,兩邊的太陽穴也會凸出,形成典型的“櫃中滿天方圓”的臉型。現在看來“睡扁頭”是方臉。
這在舊社會是極其重要的。如果家裏的母親沒有做好給孩子“睡扁頭”的工作,就會被鄰居嘲笑為“不會照顧孩子”。
東北話裏也有壹句話“孩子的頭睡著了,孩子就蹲著。”如果壹個女孩沒有扁頭,她會被稱為“醜女孩”。
顯然,這種違背生理結構的行為類似於“裹小腳”的壞習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影響很大。
睡扁頭容易引起扁頭綜合征,不僅影響嬰兒的外貌,還會對其五官造成功能性損害,如視神經發育不均衡、頭部兩側肌肉組織發育不均衡等。
最重要的是“睡扁頭”影響腦容量,損傷原有腦組織,使腦附件脫臼,這是不可逆的。
幸運的是,隨著科學教育的深入和現代審美的變化,“睡扁頭”正在不斷被淘汰,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睡扁頭”只是舊社會遺留下來的渣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