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不可能壹蹴而就,它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必須從學生進入學校的第壹天起就有計劃、有意識地進行。然而,壹年級的學生註意力不集中,不堅持,他們的觀察、分析和表達能力較弱。怎樣才能讓他們學會順利提問,有效培養他們的提問能力?我采用了靜態和動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分為四個步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壹是動態演示,讓學生發現數學信息和感知數學問題。
在教學中,我們不妨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將問題情境中的信息壹壹呈現出來,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動態的演示來發現信息、提出問題。例如,首先出現了壹個操場,伴隨著壹陣笑聲,兩個孩子從教室裏走了出來。老師問:“妳看到了什麽?”然後告訴學生“操場上有兩個孩子”是妳發現的壹條數學信息,並將這條信息寫在黑板上。然後課件繼續演示,三個孩子從教室裏走了出來。老師問:“妳看到了什麽?”還是告訴學生,妳發現的“三多個人”也是壹個數學信息。把這兩個數學信息寫在壹起。現在,妳能試著根據這兩個數學信息提出壹個問題嗎?學生可能會說出各種各樣的想法:“教室裏有多少人?”“操場上有多少人?”等壹下。在此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要知道“教室裏有多少人”這個問題,必須到教室裏仔細數壹數才能得到答案。從這兩條信息是不可能知道的。“操場* * *”有多少人的問題可以根據前兩條信息計算出來,這是壹個數學問題。將來我們將能夠根據像這樣的現有數學信息來計算提出的數學問題。然後老師讓學生將兩個數學信息與壹個數學問題聯系起來,反復說,形成壹個完整的“數學故事”。在數學故事的敘述中,學生初步感知到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的區別。
二是動中有靜,讓學生捕捉數學信息,體驗數學問題。
在學生知道壹個“數學小故事”至少由“兩個數學信息和1個數學問題”組成後,教師可以考慮適當減少學生對動態演示的依賴,采取動靜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捕捉信息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或者利用CAI課件豐富多彩的特點吸引學生的註意力:壹個孩子拿著七個不同顏色的氣球,只聽到幾聲脆響,不小心三個氣球在他手裏飛走了。現在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手裏還剩下四個氣球。與第壹關相比,動畫情境的設計不再采用單個片段逐壹出現的方式,暗示也沒有那麽明顯。“拿著七個氣球”的元素更接近靜態問題情境。對於學生來說,捕捉信息的難度也相應增加。這時,老師要求學生根據所看到的場景講述壹個由“2個數學信息和1個數學問題”組成的“數學故事”。以第壹個“數學故事”為基礎,學生初步知道了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的含義,並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找到小夥伴相互交談,實際上編了兩個不同的“數學故事”:“我有七個氣球,有三個已經飛走了。還剩幾個?”“小明有七個氣球,壹些飛走了,還剩四個。有多少飛走了?”這兩個“小故事”清楚地包含了兩個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這表明學生對“數學問題”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體驗
第三,利用教材,讓學生提取數學信息並引發數學問題。
經過CAI課件的動態演示和動靜結合的問題情境呈現,學生對“數學小故事”的結構有了清晰的認識。我認為此時繼續使用多媒體教學是多余的,不可避免地會陷入濫用課件的陷阱。相反,我們應該打開教材,讓學生學會通過觀察從純粹靜態的問題情境中提取數學信息並引發數學問題。
我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情境圖【見江蘇教育出版社高壹年級教材(上冊)】:
考慮到學生是第壹次接觸靜態的問題情境,我采取循序漸進的引導方法“幫助”學生學會看圖提問,讓學生先獨立理解圖片中展示的故事,然後邊觀察邊思考:從這張圖片中妳能發現哪兩個數學信息?妳能根據這兩個數學信息問壹個數學問題嗎?誰能用三句話講好這個“數學小故事”?誰能解決這個問題?
然後我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另壹幅情景圖(見江蘇教育出版社高壹年級課本(第壹冊):
這是學生第二次看圖。我沒有給出太多暗示,而是直接把問題拋給學生:根據這張情境圖,妳能問出什麽數學問題?為了激發學生積極理解圖片的含義,敏銳地提取信息,並形成完整的數學問題。
第四,回歸生活,讓學生挖掘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數學來源於生活並為生活服務。將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在學生可以從課本中給出的具體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後,我開始引導學生用雪亮的眼睛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數學問題不僅存在於我們的課本中,而且存在於妳我的周圍,在我們的學校裏,在我們的家裏……無處不在!能不能把它們找出來,用‘數學故事’的形式講給大家聽?”鼓勵學生將數學問題的觸角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靜態的書本延伸到動態的現實生活,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獨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壹半。”在上述四個環節中,問題情境的呈現是從動態到靜態再到動態的,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是從無知到壹知半解再到遊刃有余的,數學思維經歷了壹個螺旋式上升和穩步上升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學生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發展和培養,為今後的進壹步學習和解決問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語文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