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天津方言的由來

天津方言的由來

“太子掃北”是指明太祖朱迪在登基前被立為太子,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京津。同時,他還從家鄉和附近帶來了許多人——包括大量的安徽人和蘇北人——來保衛邊境,定居下來。後來,朱迪奪取了皇位,給天津起了地名,在那裏建了城,設了衛,就是天津衛。至此,天津成為真正的城市,來自安徽和蘇北的士兵是最大的群體。他們的家人和親戚也和他們壹起搬到了天津。就這樣,他們在當地占據了上位,他們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為強勢語言。而天津衛其他地區人口較少,所以形成了京音、京海音包圍天津話島的局面。

清朝時,天津改為州,後改為府。天津還是清朝淮軍的大本營。天津和北京的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天津也是離北京最近的大都市,很多官員和貴族在這裏做官或建房。因此,宮廷語言開始影響天津話。此時,天津話開始與北京話產生雙向影響。天津話和北京話有大量相同的詞和發音。從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包括京劇、相聲、京韻大鼓在內的多種曲藝形式都經歷了大發展。許多藝術家在北京和天津演出,包括許多著名的藝術家,這也在壹定程度上促進了北京話和天津話的互動。比如“漏”這個字,本來就是北京話;而“不好改”本來是天津話,但是在北京和天津都在用。

到了現代,特別是隨著普通話的推廣,天津話開始向普通話靠攏,有些詞只能在老年人口中聽到,年輕人很少使用。

李詩雨提出“天津話島”理論後,學術界壹致認可,但對天津話詞源卻有不同看法。壹是天津這壹帶流行的土著方言;換句話說,是靜海方言在聲調演變後逐漸形成的;另壹個民間傳說是從山西洪洞大槐樹村搬來的。據記載,很多早期人物都出生在山西,文獻中也有“從山西移民”的記載,所以也是要點;另壹批是“王艷掃蕩”時從蘇皖地區遷來的。李詩雨認為,從語言現象的角度來看,“王子橫掃北方”的說法更符合實際。

“太子掃北”是民間流傳已久的傳說。朱元璋稱帝後,模仿古人,封了許多俘虜。第四子朱迪全副武裝,屢立戰功,令朱元璋聞風喪膽。為了削弱他的實力,據說當時征兵的標準是“不摘弱冠,受不了,天命之年隨軍而去”,意思是不允許隨太子掃北的人去,只有50歲左右的人才能去。毫無疑問,這些人很少,也就是說,太子確實從固鎮壹帶招募了很多士兵,帶著家人去了北方。

傳說就不說了,有壹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在王艷席卷北方前後,有蘇皖地區移民到天津,江淮人在建立天津話島之前逐漸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從山西或其他地方移民到天津的人,不管說什麽方言都會被同化,因為他們數量不多。

燕王是安徽鳳陽人。他在率兵北上時,會從家鄉及其附近招募士兵,包括家眷或其他移民,而這些人有“明初鎮守天津者,因其家”(《天津縣誌·王來傳》)。因此,“魏徵”賬戶具有軍事地位和官方地位。通過上述逃避災荒、漕運和邊防,大量人口定居天津

《魏徵毛開正德碑》註:“天津衛臨東海,故為不毛之石。永樂初居,雜居閩、廣、吳、楚、齊、。”這些史料表明,明初天津衛的人口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參軍經商的吳人成為天津衛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這些人的政治地位和經濟地位都比較高。因此,平調較低的江淮方言成了天津衛的通用語。出發前,幾條線索組成了不同的畫面,呈現給李詩雨。

線索壹:上世紀80年代,“鳳陽雜技團”去天津演出,解說員說的完全是“天津話”。李詩雨以為是壹個被臨時雇來當解說員的天津人。演出結束後,他和演員們交談,才發現他們的口音和解說員差不多,說的都是自己家鄉的方言。李詩雨認為,在天津西於莊有壹種民間舞蹈——古畫,它們的歌詞、鼓點、舞蹈和服裝都來自鳳陽。聽黃梅戲的時候,經常覺得倒白很像天津話。

線索二:有壹次他從合肥坐車去南方,列車員說“天津話”。李詩雨以為這是天津車務段乘務員轉給淮南車務段的。問了壹下,才知道他們說的也是家鄉話。壹個在徐州工作的天津人告訴他,徐州話和天津話差不多,只要妳動幾個音。這些都讓李詩雨意識到,天津話的“母語”很可能與蘇北、皖北有關,尤其是以鳳陽為中心的地區,燕王橫掃北方時帶來的士兵可能就是在這裏被招募,後來定居天津的。

線索三:周總理的口音大家都很熟悉。他的口音很像天津話,因為他的平仄比較低。淮安是周總理的故鄉,這讓他意識到以淮安為中心的方言可能是天津話的“母語”。帶著這些假設,1986年9月,李詩雨開始了他的尋找,先去了鳳陽。李詩雨在蚌埠下車,先調查了蚌埠方言,邊聽邊記,結果令人失望。因為除了它的平仄(壹聲)也是低平仄發音,其他聲調都和天津話不壹樣,特別是入聲很多,但天津話沒有入聲。如果我們加快文字的流動速度,他們就會有壹些不理解的東西。到了鳳陽,發現那裏的方言基本和蚌埠壹樣,不像雜技團的成員,也許是因為雜技團的人不全是鳳陽人。

同時,李詩雨發現鳳陽方言的南部和北部存在差異,南部的入聲字較多。他還調查了鳳陽附近的臨淮和劉口,結果也是壹樣。到達淮安後,他也壹無所獲,而李詩雨的線索也突然斷了。鳳陽、淮安是天津話“母語方言”的推論被事實所否定。

遭遇:古鎮是右根

在高郵湖、洪澤湖跑了壹圈,好像天津話的“母語”還在雲裏霧裏。李詩雨決定再次訪問安慶。在從徐州坐火車去安慶的路上,他得到了壹個意想不到的收獲,這成了李詩雨搜尋成功的決定性因素。

火車非常擁擠,李詩雨和許多人壹樣是“站票”。火車經過蘇州後,李詩雨身邊的兩個人因為搶座位吵了起來。壹口純正的天津話,艱難地從兩人的口中拋了出來。李詩雨認為他遇到了壹個老鄉,所以他說服了他。“大家都出去不容易。別爭了。”搶座位的人壹揚眉站了起來:“嗯!好了,出去吧!我,我在這裏。”

壹句話,李詩雨喜出望外,安慶弄不走了!他幹脆跟著這兩個人下了火車,在安徽蚌埠以北48公裏的固鎮下車。壹到固鎮火車站,李詩雨就以為自己回到了天津,耳邊全是他從小聽到和說起的天津話。

在車站的茶攤前,壹個老掌櫃和他們搭訕,壹種“* * *相同語言”讓他們聊得很開心。至今,李詩雨的錄音帶中仍有這樣壹段精彩的對話。“兩位同誌,妳們是哪裏人?”“妳以為我們是哪裏人?”老人猶豫了壹下:“聽妳口音是本地的,可我怎麽沒見過妳?”原來古鎮來來往往的人都要經過這個火車站,幾乎所有的老店主都認識。

老掌櫃告訴李詩雨,固鎮屬於蚌埠市,宿州市離固鎮45公裏。

興奮的李詩雨馬不停蹄地回到了蘇州。經過幾個月的調查,天津話的“母語”終於露出了真面目——天津話來自廣袤的江淮平原。

這是燕王朱迪給的。在民間長期流傳的“燕王橫掃北方”的傳說中,朱元璋的第四子朱迪手握重兵,屢立戰功,因此受到父親的敬畏。為了削弱他的實力,當時征兵的標準是二三十歲的人不準去,只有五十多歲的人才準去。這些人無疑有小家庭。太子確實從固鎮地區招了不少兵,帶著家人去了北方。

到清朝末年,李鴻章調了六萬淮軍到天津,最後都成了天津人。天津人都知道,楊柳青和鹹水沽說的好像是“分色”。在天津的邊界上,有壹條模糊的線。線的這壹頭是“妳(ní)知道這個(jiè)在做什麽(ga) (mà)”的天津話。當妳走到線的另壹端,就像身在異國。

這條線在哪裏?1954年,81歲的李詩雨全面摸清了天津市各個方向的語言分界線,建立了“天津話島”理論,繪制了“天津話區圖”。

李老告訴記者,他以前住在溪頭梁家嘴,從小就註意到壹個事實:他家的那些臣妾,做小生意的,賣蔬菜西瓜的,挖糞的...不要說天津話。李老問他們怎麽說。他們不是指楊柳青和靜海縣,也就是說,夏海和鹹水沽,或者武清縣和白洋澱...他還發現了這樣壹個事實,我們口語中使用的許多單詞與教科書、書籍和報紙不壹致,在字典中也找不到。大人們說這是方言或“雜字”。20世紀40年代初,李詩雨開始收集這些方言。

他說,天津話和附近地區的方言有很多不同。住在市區的人在郊區走壹走就會發現語言變了。

在李詩雨的地圖上,標註了七個方言區,(1)是天津話區,是壹個倒等腰三角形。天津老城區是天津方言的中心,其四個方向(即等語線或同語線、同語卷)起於東郊的大畢莊,經西郊的趙莊子、張貴莊、翟莊子、呂莊子、北馬集、南馬集、北李壩口、大韓莊、大路北口、小南河、陳村、侯家臺、邢莊子至曹莊子。在這個範圍的西北部是③,即北郊方言區。分為A、b兩個區,(5)東郊方言區。(4)靜海方言區(屬於靜海音韻)。以及(2)武清方言區(屬於北京音系)。

因為(1)是天津方言區,三面被靜海方言區包圍,語言學上把這種現象稱為(1)“方言島”。所謂方言島,就是被原方言區包圍的獨立的方言島,被外來方言勢力占領。中國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大多是因為移民。承德是北方方言區最著名的方言島,距離北京近200公裏。但居民說的是純正的北京話,因為避暑山莊和外八廟建於康熙,大量的朝拜者和護衛遷到這壹帶定居,壓倒了原住居民說的方言,同化為北京話,於是承德形成了方言島。

至於天津話島,它的移民是從哪裏來的,也就是它的詞源在哪裏?李詩雨說,應該首先解決兩個相關的問題。

壹種是確定方言島,也就是畫出它的等值線,主要是根據天津方言的語音特點:聲調平(壹聲),聲調低,天津周邊找不到。地圖上倒等腰三角形的兩邊都是靜海方言區或屬於靜海音韻的海底方言區。兩腰村,有時近在咫尺,但意義也大相徑庭。主要是腰以外的地方低調的平調突然消失了,其他音調也變了。壹個極端的例子是謝蓓村,它正好在平等語言線上。村北隔著壹條南運河劃的小河,河東說的是天津話,就是平調,聲調低。而河西低平調突然消失在靜海話裏。在天津方言島,等腰三角形的底部,情況略有不同。(3)方言區是壹個過渡階段,用平仄讀平仄的現象逐漸消失,越往北平仄越少。直到②方言區,才全部讀作高平調。

第二,為什麽從北邊只有壹公裏的老天津話中心,到東邊的於莊,再到西邊的於莊——雖然是過渡區,但是從南邊20多公裏的大八裏臺,大孫莊就變了?

因為燕王的駐軍是以老城為基地的,所以無論是城北、城西還是城東都不可能填海造地。這三個方向人口密集,常年耕種。村民不讓外來人口占用耕地,駐軍只能在南方開荒。天津原本是海上的退路。自30年前發現渤海灣西岸三處古海岸遺址以來,確認戰國時期天津的聚落仍散落在張貴莊至八裏臺壹線,軍糧城至鹽水谷壹線以西仍是動蕩的沼澤。老城區北部,新石器時代成為土地,逐漸被開發。明初,天津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經過築城設防後,移民們聚集定居在京海這塊被南北運河和子牙河阻隔到北面的原土地上,這是武清已經開發的邊界。往南有很多沼澤、蘆葦塘、荒地,都是移民居住的,所以壹直開了二三十公裏。這說明天津話區的方言島是由少數說天津話的居民形成的,他們的方言逐漸同化為天津話的“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