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在古代,戒指是什麽意思?求求各位大神

在古代,戒指是什麽意思?求求各位大神

中國古代原始社會就有戒指。大汶口-龍山文化時期的墓葬中曾出土過骨環,有的環上嵌有綠松石。在甘肅的齊家文化類型遺址中也發現了銅環[2]。此後,在考古發掘中出土了戒指。值得註意的是,自公元前65438年+公元0000年以來,新疆絲綢之路沿線出土了許多青銅戒指[3]。1世紀,新疆昭蘇縣夏臺烏孫墓出土了壹枚鑲有寶石的金戒指。從那以後,似乎西北和東北出土的戒指比其他地區多。比如在寧夏著名的固原地區,北周李習安墓出土了壹枚金戒指[5],隋代射蔔墓也出土了壹枚金戒指[6]。在東北,遼寧省朝陽市天草溝壹座金墓出土了19枚金戒指[7]。這些墓葬的主人多為少數民族,部分出土的金戒指經專家鑒定為西方傳入的手工藝品。那麽,唐以前使用戒指的意義是什麽呢?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我在這裏只想指出以下幾點。1.《太平玉蘭》(卷718)取部與戒引五經曰:“古人之嬪妃,尊於貴處。女人史書上說,給她們壹枚戒指,讓她們進退。懷了就用金戒指還,懷了就用銀戒指進。”許多學者將此視為中國古代戒指出現的本義。但這非常可疑。首先,如上所述,戒指早在君主出現之前就出現了,男女都戴[8]。其次,我們從文獻中找不到第二種證明,也不知道五經的依據是什麽,考古發現也無法支持這種說法。最後,五經精要中的這段話只是“戒”而不是“戒”。所以,我認為,這種關於戒指用途的說法未必成立。第二,戒指在漢代可能用得不多,但仍可能被視為珍寶,用作賞賜。前面提到的《太平禦覽》也引用《後漢書》說:“孫程等十九人,為舜帝作出貢獻,各得金環壹枚[9]”。查葉凡《後漢書》(卷七十八)和《孫承傳》,前壹段沒有引文,只說孫承和他們“賜車馬金銀錢帛不同”。然而,我們知道,除了葉凡之外,還有四位著名作家,即喬華、謝承、袁姍姍和薛瑛。這五本書,《後漢書》和《太平皇室觀》都被引用過。因此,我們不能因為葉凡的《後漢書》中沒有這樣的記載就輕易否定這段史料。特別是用戒指作為獎勵,符合戒指出現後的文化意義。根據布蘭奇·彭尼的《世界服裝史》,在羅馬帝國時期,金戒指“作為對戰鬥中立功官員的獎勵,變成了國家榮譽的象征”[10]。所以《太平玉蘭》中引用的《後漢書》中的那段話還是可以成立的。用戒指作為賞賜,可能是南北朝時北朝沿襲下來的。有學者認為,北周李習安墓中的金戒指“可能是北周王室送給李習安的禮物”[11]。所以有壹種推測:在漢代,除了北方少數民族,戒指並不是普通百姓日常使用的裝飾品。季孫《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12]沒有把戒指歸為“服飾”,而是歸為“金銀器”,大概就是出於這種考慮。第三,戒指在唐朝[13]以前似乎有壹種神秘的含義。漢代已經是這樣了。《西京雜記》(卷1)註:“戚跡以煉丹為戒,看管指骨,作惡多端”。我不知道這枚戒指是用什麽材料和工藝制成的(也有可能是國外進口的),但它的“照顧指骨”卻透露了壹個很大的玄機。或者說正是因為戒指的這種神秘意義,我們才看到關於戒指的記載大多與鬼神有關。魏晉南北朝是壹個民族大運動、大融合的時代。此時文獻中關於指環的記載激增,90%以上與鬼、死人有關,也有壹部分與少數民族有關。由此可以推斷,戒指的神秘含義和胡族[14]的顏色在這壹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讓我們從文獻中舉個例子。南宋劉在《異苑》卷八中寫“鮮卑女子”:“晉有士買鮮卑女子,名懷順。她說她阿姨被莧菜迷住了。起初我看到壹個穿著紅色衣服的丈夫,英俊幹凈,在廁所裏,他來自賈雲。這個女人對她不斷的歌唱感到非常自豪,以至於她每天晚上都要到房子的後面去。他的家人侍候著他,只看見壹朵紅莧菜,上面掛著壹根女性的手指。我往生時,那女的嚎啕大哭,待後死去。”鮮卑人戴戒指,遼寧朝陽金墓出土的戒指可以用文獻考證。這段史料和其他記載告訴我們,在當時人們的觀念中,戒指隱含著壹種胡色和神秘的含義。第四,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外來文化影響,戒指與婚姻有壹定關系。前面提到的《太平玉蘭》也引用《洋雜風俗》說:“眾女求嫁,皆置[15]同心環,以保同誌不變”;引《胡風俗傳》雲:“結婚時,得金同心環。”這兩個史料應該是壹脈相承的,應該是描寫中亞的風俗。《大宛國傳·晉書》(卷97)說:“娶女先以金同心環為聘”的習俗可證[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