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舒書法詞典

舒書法詞典

壹、隸書的發展歷史

總的來說,隸書起源於戰國,孕育於秦國,形成於西漢,盛行於東漢,復興於清代。要搞清楚這些問題,就必須充分了解和認識各個歷史朝代遺留下來的書法史料。隸書的歷史遺存主要有兩類:竹簡和帛書(寫在竹簡和帛書上);石刻(包括碑文和摩崖石刻)。清末以前,人們對隸書的認識僅限於東漢時期盛行的隸書。20世紀以後,隨著大量竹簡帛書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中國書法史被填補甚至改寫,尤其是秦至西漢隸書演變發展的空白。今天,我們在學習和研究隸書發展史時,壹定要充分利用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源,開闊視野,全面了解和掌握隸書的演變過程,為學習和創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下面,簡單介紹壹下各個歷史時期隸書的演變特點。

戰國末至西漢末四百年間隸書的發展歷程。學術界稱之為“隸變”,即篆書到隸書的過程,即隸書的醞釀階段。這壹時期主要是竹書和帛書。代表性的有:

1.四川青川縣戰國末年木簡。出土於1980,被認為是歷史上最早的隸書。

2.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簡。出土於1975,寫於戰爭末期和秦初。屬於竹簡墨。

3.上世紀三七十年代出土的內蒙古居延、甘肅武威漢簡,是西漢時期的竹簡。

4.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西漢絲綢。1972處開挖。比較有名的有《戰國縱橫家》、《老子家本》、《老子怡本》等。

西漢時,有幾塊刻石。其代表是五峰石刻。賴子厚石刻。字數很少,五峰13字,賴子厚25字。這還不是題詞

以上列舉的只是幾個主要代表。這些歷史遺存清晰地向我們展示了秦漢時期“官變”的過程。人們習慣稱這壹時期的隸書為“古力”或“李芹”。

這些書法遺存,因為源於篆書,保留了篆書的壹些特征,但有向隸書演變的雛形,甚至有草書、楷書的筆法。用筆上有方折、波浪,筆畫增多。在結構上,保留了篆書的壹些構形,但簡化了迂回繁瑣的筆畫,增加了壹些橫筆畫。在構圖上,比較自由,大小散,細致。因為這種筆法主要出自民間和下層官員之手,是日常使用的常用筆法,不是官方的筆法,也是直接的書寫用墨,所以筆法顯得直白、流暢、樸實、自然。古人雲:“辦隸書者,篆刻亦成。”

東漢時期成熟的隸書。到了東漢時期,尤其是東漢後期,刊石立碑之風盛行,隸書發展已經成熟,出現了大量的碑板和摩崖石刻。官方還將這壹時期成熟規範的隸書定義為俗書。此時的隸書已經擺脫了篆書的束縛,筆畫由象形變為符號,漢字的基本筆畫已經形成。筆呈圓形,變成方折時,蠶頭、鵝尾明顯。結變平了,如“八”字反分,故稱“八點書”其規則是橫列豎行,間距寬,間距窄。整體風格端莊、厚重、渾厚、典雅、裝飾。現在我們通常所說的隸書就是這個時期的“八股書”。也被稱為韓立。韓立將隸書推向了歷史的頂峰。這壹時期的隸書風格鮮明,多姿多彩。被尊為正宗隸書後。古人評論;“李法以漢為極,各碑獨異,無雷同之處。”按風格可分為兩個流派:壹個是寫字板,壹個是懸崖。

碑上石刻的代表例子有:曹全碑,儒雅俊朗;壹英碑,工整端莊;樸方簡單笨拙的張遷碑;還有禮片,輕薄靈動,等等。

摩崖石刻的代表有:石門賦、開斜路、楊懷表、西狹賦等。

由於碑刻和摩崖的地域、形制、書法家的不同,也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點。石碑位於山東曲阜的孔廟,這裏是儒家思想的中心。牌位由宮廷書法家制作,資深雕刻師雕刻,因此有壹種端莊典雅的“廟堂氣息”。摩崖石刻在野外,多由倚山而居的民間雕刻師在崖壁上雕刻,因此有壹種淳樸的“山野精神”。

韓立的演變和成熟,從戰國末期到東漢末期,經歷了400多年的時間,在整個中國書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人們通常把秦篆及其早期的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把韓立及其後期的文字稱為現代文字。因此,韓立成為古代漢字向現代漢字轉變的分水嶺。“李昪”不僅創造了隸書,還衍生出草書和楷書。現代考古研究表明,書法的演變並不是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的壹步壹步發展。它是以漢代為基礎的,是秦漢以前的隸書。漢代以後,楷、行、曹幾乎同時在隸書的基礎上演變而來。因此,漢代以後,中國字體的演變已經完成,漢字也因此進入了壹個自覺的藝術審美時代。

隸書的衰落與復興。從魏晉到清代,李殊始終沒有擺脫“八分”的影響,始終沒有超越韓立的極致,壹直處於消沈狀態。但是,在晉代,有兩個碑值得壹提:壹是善王。首先是光武將軍。這兩塊碑都是在隸書向楷書演變的過程中出現的,是通俗隸書的壹個很好的例子。到了清末,以包和康有為為代表,抑制了附帖、推碑之風,韓立重新受到重視和研究。壹些書法家在韓立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出現了獨特的隸書風格。成就突出的有鄧、金農、易炳壽、何、趙等。

以上給大家簡單介紹了壹下隸書的發展歷程,旨在讓大家對隸書有壹個大致的了解,讓大家在選擇學習方向和建立審美趣味上開闊視野,拓展思路,而不是盲人摸象,瞎了眼。

二、隸書的藝術特征

總的來說,隸書的藝術特征是東漢隸書的個人風格。這些之前都提到過。不詳細。我想從藝術審美的角度談談隸書的壹般特征。

1,重。表演蒼勁有力,密集凝重,雄偉壯麗。東漢時期的隸書石刻立在寺廟或懸崖上,高大雄偉。字體比較大,結構密集,點畫強烈有力。它的用筆不同於篆書的引用,而是全面鋪開和倒退。它給人的藝術感受不是沿途的優雅精致,而是曠達壯闊。它不是諸葛亮的羽扇尼龍圍巾那樣嫵媚,而是像關公、張飛那樣粗獷豪放。

2,簡單。它的特點是單純、率真、童心自然趣,平淡、奇異。隸書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許多竹簡和石刻來自民間書法家,其中壹些是緊急的。所以,隸書雖然壹般是方的、靜的,但卻是平的、動的、巧的。細看傳統隸書,曲折結構橫、豎、方的很少。大多是險象環生,層次參差不齊,密密麻麻,井井有條,同字不同,自然自然。人們在欣賞這種書法時,會和自己對漢字的固定思維產生巨大反差,會覺得醜怪怪的,像小孩子的風格。清代傅山說的“寧拙不靈動,寧醜不諂,寧零碎不流暢,寧真不規整”就是這種書法美學的體現。但傅山的拙、醜、碎、真的本質是要自然,反對人為的點綴,而不是純粹的“醜”書。

3.高古。其特點是方法崇高,古典氣息濃厚,金石學厚重。因為隸書是由篆書演變而來的,所以隸書的結構往往伴隨著隸書的形制。有的用隸書的筆法寫隸書的結構,有的用隸書的筆法寫隸書的形式,就像隸書壹樣。有壹種古典美。另外,我們看到的隸書銘文是手工和天工二次創造形成的壹張臉。壹方面有手工雕刻的痕跡,另壹方面又經過長期自然風化剝落,所以有些字形模糊,點畫斑駁,線條粗澀,有壹種朦朧之美。

上面說的隸書的審美取向還是比較抽象的,我們可以通過臨摹和學習傳統隸書來認真理解和領悟。

三、隸書的學習與創作

書法學習的目的是創作,創作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找到差距,吸取營養。我在隸書的學習和創作中,談以下幾點體會:

從哪裏開始的問題。如上所述,隸書歷史悠久,發展豐富多彩。僅石碑就有近400種。新手應該從哪裏入手?總的來說,我們應該從東漢時期成熟規範的隸書開始,在韓立選擇壹種我們喜歡的模式。按照正確的臨摹方法,“忘我”學習。這需要很長時間。妳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妳所選擇的這類隸書的基本特點和筆法技巧。然後,選擇幾個風格相近的隸書進行學習,加深理解,為學習打下基礎。在這壹時期,人們主要是從李奇、曹權、義英和張穎遷入。這也是漢代特色鮮明、字多、字清的三碑。當妳有壹定的隸書基礎時,可以學習摩崖石刻,如石門頌、大開、楊懷表等。在龍門十三品,再學竹簡帛書。這就是專業化和學術的關系。先專後得。隸書的產生和發展是先變後規範,學習隸書是先規範後變化。孫說:“初學而欲平,可以平,可以追險,又可以平。”

如何選擇工具?李殊大部分用的是純羊毛,前面的長度可以很長,但是以中間的為主。長鋒很難控制。羊毛易鋪展,能寫出粗獷粗獷的線條,提升石頭的品味。而羊毛彈性較差,需要壹段時間的訓練才能逐漸掌握筆法。在寫的過程中,要學會不斷關閉筆鋒,調整筆鋒。隸書紙壹般用生的或半生不熟的宣傳,熟的宣傳不適合。盛軒對油墨有明顯的滲透作用,能反映出油墨的顏色層次。

如何創作隸書?學習隸書容易,提高難。這是因為它的筆法結構和章法比較簡單規整,用起來看起來還過得去,但往往比較平淡,落入俗套。很難寫出趣味性和個性。隸書的創作除了追求書法的壹般審美要求外,重在突出隸書的審美特征。就是上面說的粗、簡、古。

1,用鋼筆。說到書寫工具,隸書的筆已經提到了。這裏強調壹個觀念上的問題,就是隸書的線條講究石味,粗獷美觀,不要求筆畫流暢圓潤,不能像後學那樣壹路強調細節,筆畫準確。筆法決定了線條的質感,隸書筆要大膽舒展,逆行,收斂,以中心為主,如錐畫沙。不要直順,也不要抖筆太厲害,發展俗氣。方圓要和筆結合,方圓主要體現在起、轉、關。還要結合按壓,就是線條有粗細變化,有真實感。

2、心結。隸書要豐富多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學習:壹、聚散。在壹個詞的構造中,應該有疏密的對比。所謂疏能賽馬,密不透風。白布不要太均衡平衡。特別是隸書,主要是橫平豎直的排列,不註意空間變化很容易平淡。二是縱橫。即單詞的勢要有縱向和橫向的變化。李殊大部分是平坦的,所以我們應該盡力打破這種固定的模式,跟著形狀走。壹般情況下,左右筆畫可以橫向展開,上下筆畫可以縱向延伸。這是,妳也可以逆向思考。在壹個字的左右組合上,也要註意縱橫交錯和胖瘦搭配。第三是規模。壹般認為,隸書的字體大小變化不大,但絕不是壹樣的。在創作中,壹定要有意識地增加對比,使整個作品大小錯落有致,如亂石橫飛。第四是糾正。壹部作品,有的字形結構要端莊,有的要側壓,寫對容易,側壓難。註意不要橫著也不要豎著,不要總在壹條從上到下的中軸線上,也不要在壹條從左到右的水平線上。可以適當的移位傾斜,打破平衡,化險為夷,簡單有趣。王羲之說:“要寫壹本書,先要研究筆墨,凝神靜心,預判字號,曲背,直,振,通筋脈,再寫文字。如果是直的和類似的,看起來像算子,上下是整體,前後齊平,那就不是書,而是點。”這句名言是對書法創作美學的高度概括。大家都要細細品味。

3.作文。隸書有兩個基本規則。壹種是有橫有縱,字距大於行距。壹種是豎排,沒有排。第壹種成分更常見。東漢大部分石刻都是這種形式。但需要註意的是,這種縱橫排列並不是絕對整齊的,尤其是字的上下左右之間,不能放在壹條橫線上,必然有起伏。第二種形式取自西漢隸書和簡帛,比較自由奔放。還要註意的是,隸書的特點是大氣,所以正廳、條幅、對聯在形式上比較常見。寫大字,壹般在10 cm以上。

4.使用墨水。隸書創作中的筆墨變化是壹個新課題。我們看到的隸書碑文都是黑底白字的影印拓片,根本沒有墨色。但在實際創作中,要加入墨法,體現幹濕濃淡的變化,增強作品的感染力。現有的人使用宿墨來增強這種效果。

首先要考慮隸書的基本書寫特點,壹般概括為:形體扁平,左右延伸;左旋和右旋,蠶頭燕尾;之字形方形花園,點畫清晰;提頓組合,厚積薄發。化繁為簡,把字體變成方形,把筆畫改成直的。將“連筆”改為“斷筆”,由線改為筆畫,書寫更方便。這種寫法在“土隸”(下層官職的小官)中很流行,所以叫隸書。到了漢代,這種文字開始盛行,成為主要文字。隸書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壹個轉折點,為楷書奠定了基礎。隸書扁平、工整、精致。到了東漢,撇按等點畫被美化為向上挑釁,輕重不壹。增強了書法造型藝術的美感,風格多樣化,大大提高了藝術欣賞價值。

碑上石刻的代表例子有:曹全碑,儒雅俊朗;壹英碑,工整端莊;樸方簡單笨拙的張遷碑;還有禮片,輕薄靈動,等等。

摩崖石刻的代表有:石門賦、開斜路、楊懷表、西狹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