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壹本書讀壹百遍,就會明白它的意思。”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也會背”。姚基傳也說:“壹般來說,學古文的人,壹定要大聲讀,慢慢讀,從啟蒙開始,才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妳能默默觀看,那妳壹輩子都是俗人。”讀書的道理在於,讀書可以培養語感,熟悉詞匯和句型,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然後把握作者的趣味、氣勢或魅力。它不僅是壹個語言積累的過程,也是壹個從改句子讀到有節奏的表達感情的審美過程。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示範閱讀或學生聽多媒體閱讀,學生的閱讀和壹起閱讀是必不可少的。
要大聲朗讀,首先要“發音清晰”。文言文中有些詞的發音和今天現代漢語的常用發音不壹樣,這就需要我們老師進行模型閱讀或者學生聽多媒體閱讀來加深記憶。比如《桃花源記》裏的“我快回家了”這句話,我應該讀“yāo”而不是“麽”。文言文中這些同音字的存在,使得範文閱讀顯得尤為重要。除此之外,還要“把句子讀清楚”。中學的文言文課本都有標點符號,句子停頓很容易掌握。難點在於壹些復雜句子中的語法停頓。比如《論語》中的“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古漢語中的壹個字就是壹個字。“能”的古義是:可以依靠,而“想”省略了“知”。所以這句話應該讀作“溫故而知新,可當老師。”不能曲解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通過範文閱讀,學生掌握音節的停頓,閱讀流暢。這時候老師會引導學生對照課文筆記默讀。在閱讀的基礎上,老師會在教學中點名朗讀,組織同步閱讀。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信心。他們讀得多了,自然就會背誦,就能理解和體會語言中的思想感情。而朗讀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不能孤立地把它當作壹個教學環節。其所謂“讀壹百遍書,其意不言而喻。”
第二,激發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常常勝過責任感。”的確,興趣是促進學生學習知識和發展創新思維的內在動力。因此,教師在講授古代漢語時,首先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的時效性。除了以上的閱讀方法外,我還總結了以下幾種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興趣的方法:
1.適當引入,創設情境,帶領學生進入文言文課堂,讓學生感受進去的快感。比如在學習木蘭詩的時候,先給學生看電影《花木蘭》的亮點,從而引起他們學習這篇文章的興趣。
2.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選擇或播放與課文或作者相關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學習孫權勸學的時候,我會適當講幾個和孫權、夢露有關的歷史小故事。學習《論語》時,我會簡單講壹下孔子周遊世界的故事。讓學生感動、活躍,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3.課堂情景喜劇。對於壹些故事性比較強的文言文,學生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自主編排情景喜劇,然後進行表演,這樣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講《西流影》這篇課文的時候,試了壹下。出乎我意料的是,同學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用恰當的內心獨白和略顯誇張的表演展現了周亞夫將軍的性格,讓整個課堂氣氛達到了新的高潮。
4.復習文言文可以采取知識競賽的形式。以“快樂100”的形式舉辦了壹場知識競賽。利用學生的競爭心理鞏固知識點。
總之,在每節課的具體設計中,教師需要找到壹些方法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或創設情境吸引人的註意力,或設置懸念促進人的探索,或...為了提高古代漢語教學的有效性。
第三,改老師的相聲為學生討論
在教學中,學生要有壹種意識——主動學習,要主動解決學習中的困難。
筆者認為,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真正讓學生動起來為突破口。“讓學生體驗壹種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是激發青少年對知識獨特興趣的重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說。因此,教師要打破集中學習的沈悶局面,全面啟發、引導、讓學生主動動起來,讓他們不再把學習文言文當成畏途。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是實現文言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在文言文教學中,我謹記“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老師能放手的地方,盡量讓學生自主閱讀、參與、體驗、理解,不要讓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葉聖陶先生也說過:“中國老師不是給學生講書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讀書。學生能大致理解壹篇文章,但未必理解深刻的地方和隱藏在字面背後的意義。老師在這些場合壹定要給學生壹些建議,只要三言兩語就能開導,而不是啰嗦。老師經常這樣做,學生的看書能力自然會提高。”這段話不僅適用於現代漢語教學,也適用於文言文教學。新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參考書和相關資料的幫助下,能夠讀懂不太難的古詩。這個要求正好適合初中生。因為他們有課文下面的註釋和《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的幫助或者課外參考書的幫助,可以大致讀懂文言文。
在閱讀之前,老師教學生閱讀、翻譯和分析文言文的方法。比如,翻譯要遵循“信、達、雅”的原則:信是指譯文能準確表達原文的意思,不隨意歪曲、省略或增加意思;傳神是指譯文清晰流暢,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沒有語病;優雅是指譯文用詞造句精致,能體現原文的語言特點,文筆優美,富有表現力。翻譯應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學生掌握了方法後,要在每次講課前,把自己想學的文章或段落用書面形式翻譯出來,以便先理解。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分組討論,小組裏的“疑難雜癥”交給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小組選擇壹個中心發言人來談論課文(不閱讀任何材料),這個小組的成員在聽的同時閱讀參考材料,並糾正中心發言人所犯的錯誤。有爭議的地方壹起討論,有難題可以在課堂上問老師。這種變教師的教為學生的教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嘗到了參與教學的滋味,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自主、自覺學習的意識,使他們在無形中形成學習的習慣。
第四,綜合比較,舉壹反三
文言文難學,表現在很多方面。在真詞方面,有壹詞多義、古今同義詞、通假字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註意比較和分類,讓學生舉壹反三。比如《桃花源記》裏有兩句話,分別是“求旨”和“求疾終”,意思不同。前者表示“尋求”,後者表示“很快”。這樣學生壹眼就能看出來,容易理解。至於古今詞義不同的詞,把古義和今義進行對比比較,加深印象。通用字列在壹個表格裏,分為讀音、通用字、詞義,加強記憶。
文言文虛詞的教學更是難上加難,需要幫助學生找出規律,促進學生牢固掌握。“之、二、七、為、壹、乃”等詞在虛詞中出現頻率很高,實際上是多義詞。在教學中,可以將這些詞分為用法和意義兩部分,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理解和記憶。復習的時候要全面的教授這些知識,然後讓學生舉例,從而掌握規律,鞏固知識。
註意:壹年級不要講太多。遇到壹個就說壹個,然後總結兩個。然後在初三的時候做壹個大概的歸納。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
五、內外拓展,突破文本,確保實效。
教師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整合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課內課外拓展。王榮生教授對這篇課文有壹個非常恰當的比喻。他說:“教科書就像壹塊未經雕琢的粗糙玉石,內含雜質。所以,這塊‘粗糙的玉石’需要老師們的精心雕琢。雕,即從教材中開發適合自己和學生的‘教學內容’,是壹門學問。”文言文,壹種文學形式,是情感的表達,是前人智慧的結晶。他們要傳達的聲音,也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命運和靈魂世界,但這並不意味著與我們今天的生活無關。否則,我們不會通過文字從屈原、李白、杜甫、蘇軾等古人身上看到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力量與弱點,甚至看到整個民族的癥結所在。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不能因為要滿足考試等短期目標的需要,就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文言文的語法和反復解題上,而應該把相當大的精力放在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上,放在探索每壹篇古文所蘊含的深層含義上。讓學生充分理解文章中體現的人情世故和思想感情。這樣,學生就可以認識到,學習古代漢語不僅僅是學習壹些文言文詞匯,而是發現古人的生活情趣,與今人息息相關。引導學生在啟發思維的同時與古人交流。教師要帶領學生打開思路,課內深度拓展,課外橫向延伸。教師在廣泛涉及前期積累的知識的同時,要多角度解讀課文,給課堂增添了紮實感。
總之,文言文有很多有效的教學方法。但無論是哪種方法,都應該著眼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的有效教學效果。只要我們能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學生的實際情況,科學地、人性化地、有效地設計文言文教學,就壹定能在新課改的文言文有效教學中取得可喜的成績。
——摘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