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神宗時期,司馬光很受器重,同時,還有壹個人也很受器重。這個人就是王安石。相比之下,王安石受到的關註更多,被提升為政治都督(相當於宰相)主持變法。司馬光和王安石有不同的政治觀點。王安石推出青苗法時,司馬光激烈反對。
司馬光和幾位大臣的強烈反對沒有奏效,反而被趕下臺。壹怒之下,司馬光回家,將自己貶為西京禦史臺。此後,他在洛陽住了十五年,不管政事,開始專心編纂《資同治鑒》。
這本書不是寫給普通人看的,而是專門寫給皇帝看的,為了鞏固當時的封建政權。他把歷史上的君主按照能力分為五類:創業、堅守、靈異、中興、混沌。為了向皇帝展示治國安民的方法、策略和理念。
宋元之交的歷史學家胡三省說:“君若不知通鑒,必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惡則不知防亂之術。如果妳是大臣,不知道佟健,那妳就與君無涉,與民無治。.....這就好比用兵、用師來創制法規,古人得了什麽我不知道,但有輸有贏是必然的。”
換句話說,《資同治鑒》就是司馬光把古代所有的皇帝都羅列出來,評論每個人的得失,分析利弊,找出規律,總結經驗,找出治理天下的方法。這其實是皇帝的“字典”,是參考書。皇帝遇到事情應該怎麽做?只要翻翻書找個案例就行了。
用現在的話說,《資同治鑒》是皇帝的“管理”參考書。
當然,《紫同治劍》不止於此。它以詳實的信息向我們展示了1362年的歷史,跨越了中國16個朝代。“刪贅言,引機要,以國家興亡為重,以人民為懷,以善為法,以惡為戒,為年表之書,使之連貫精煉。”
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過去,有資治道”,即以歷史得失為戒,加強統治,故取名為《資同治鑒》。
子鑒的地位很高,可以與《史記》相提並論,與馬並稱為“二司馬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