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金”是壹個常用的漢字,讀作“金”,最早見於金文。其本義是隱藏在沈積物和沖積物中的顆粒狀紅黃色貴重礦物,後來引申為金屬、計算貨幣的單位、貴重物品的總稱。
3,金,形聲字。《說文》:“五色金也,黃最長。.....生於土,從土,左右註,如金於土,此聲。”對《說文》中“金”字形體結構的分析,只符合《說文》篆書形體結構,而不符合西周尤其是西周早期金文形體結構。
4.《說文》中提到的金字,原意是“五色金,黃最長”,即:白(白金,即銀)、藍(青色,即鉛)、紅(赤金,即銅)、黑(黑金,即鐵)、黃(即金),其中金最為珍貴。在現代,有許多學者跟蹤分析《說文》中“今”字的結構。但從西周金文“金”字的形制來看,其右下部分決不是在“土”字旁邊,而是“士”字或“王”字,是壹種斧子和青銅器制品的象形文字。
5.西周金文的“土”字呈“倒T”形(丁羽),並無“土”之說。金文中所有的土字都是春秋戰國時期金文的形狀。西周金文(如金文)中“金”字結構左側的“形”是青銅器的原料,壹般認為是“祿”字的原始文字。
6.在西周的青銅器銘文中,用“形”字來表示青銅原料的意思。於認為,甲骨文以“壹”字為註音符號,並加“壹”字,以示與“壹”字的區別。甲骨文不用“阿”字作字,但“金”字作部首時,常省略“阿”字。
7.甲骨文中雖未發現金字,但明顯為“A”字形,應為“A”字形(讀作集)或今。“金”字的本義並不是《說文》中所說的“五色金”,而是指其中的壹種,即赤金,也就是青銅。簡而言之,從西周金文“金”字的形制來看,其結構應出自儒者魯,壹個“甲”字形(或今音)。魯的意思是青銅的原料——金鈸,而士或王本則是斧鈸。
8.西周金文的“金”字,都是指青銅原料。西周金文中最早的金字是的金字,其次是蜀禪、齋禪、麥禪、石的金字。過了伯禪、福尊的金字,分明跟著魯、王、A的音。至於西周晚期到春秋戰國時期銘文中的三四分金字,那是後來的變化。金文人物的造型從早期的書生或國王變成中期的“土”形,也是後來的變化。
9.千萬不要用西周晚期的金字招牌形式來證明《說文》“像金在中”。“金”字顯然是由“金”音演變而來,始於秦音和《說文小篆》,漢初的篆書和秦漢時期的古隸書也繼承了這種形式,但漢代成熟的隸書“金”很可能來自秦音篆書的形式,或許來自春秋戰國時期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