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後先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任教。1945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並任校長。曾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美術與文學部主任、國際筆會副主席。林語堂在1940年和195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作品有長篇小說《北京的雲》《哭泣》;散文和隨筆,生活的盛宴,生活的藝術,以及東坡和浮生六記詩選的翻譯。1966年在臺灣省居住,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主持編纂林語堂《當代漢英詞典》。他於1976年在香港去世,享年81歲。
10月9日,林語堂與鼓浪嶼首富廖家的二小姐廖翠鳳結婚。婚後不久,夫妻二人壹同前往美國留學。他們有三個女兒,大女兒林鳳如(露絲飾)、二女兒林玉如(太乙飾)和小女兒藺相如。
第壹,長女林鳳如
林鳳如,1923,5月出生於廈門。1936年8月,她隨父親壹家去了美國。定居紐約後,林露思脫下旗袍,穿上紐約陶爾頓學校的校服,開始接受全面的西式教育。後來,她還在哥倫比亞大學接受了美國頂尖的高等教育。受父親的影響,他也喜歡文學。他在中學時就能用英語寫作,並開始發表文章和專著,受到賽珍珠等文學巨匠的贊賞。
1945年,已過而立之年的林如思初露頭角,結識了在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工作的軍醫王。他是壹個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天才青年。林語堂夫婦對這個前途無量的年輕人也非常滿意。雙方父母同意讓他們在抗戰勝利後回美國結婚。
沒想到,就在訂婚前,性格安靜內向的林露思和美國同學的弟弟迪克私奔了。迪克是壹家廣告公司老板的兒子,初中沒畢業就被學校開除了。林語堂認為迪克不可靠,擔心他的女兒。果不其然,在未來的日子裏,林如思過著窮困潦倒、無家可歸的生活,他們在1955離婚了。
離婚兩年後,林如思住進了醫院,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出院後,她的情緒起伏不定。在順境中,她仍然是壹個聰明美麗的女人,在壹家出版公司擔任翻譯。在接下來的十幾年裏,林如思幾次進出精神病院,但終究擺脫不了抑郁癥的折磨。她在1971年和1月因多年的抑郁癥自殺。
二女兒和二女兒林玉如(太壹)
林玉如於1926年4月出生於北京。1936年,林太壹小學還沒畢業就和家人去美國上小學了,離她小學畢業只有幾個月了。林太壹和家人壹起去了歐洲,曾經在巴黎補過法語。1939年4月,林家搬回美國。林太太開始在紐約的陶頓中學上學。1943年初,林家到了首都重慶,住在山區北碚。這家人整日遭受空襲,過著災難般的生活。同年8月,他們再次前往美國。林太壹努力趕上學校的課程。最後,她以“榮譽畢業生”的頭銜高中畢業。在此期間,她創作並出版了第壹部以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為主題的英文小說《戰潮》。這本書出版後大受好評,評論家稱之為“小雞版的《戰爭與和平》”。此時她才17歲。
1949年,她與中國學者李明(最初在聯合國擔任翻譯,後來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結婚,育有壹男壹女兩個孩子。
林太壹繼承了林語堂的文學才華。1952年4月,他的父親林語堂在紐約創辦了月刊《天風》,林太壹和她的丈夫黎明擔任編輯。她還擔任《讀者文摘》中文版主編,著有《林語堂傳》《林家二女兒》《金盤街》等著名作品。65438到0995年,林太壹參加廈門大學舉辦的林語堂百年誕辰座談會,並宣讀了《緬懷父親》壹文,感動全場。2003年7月5日,林太壹在美國去世,享年77歲。
第三,最小的女兒藺相如
藺相如1930年7月出生於上海。藺相如是大學教授,她更喜歡科學。藺相如已經80多歲了,生活在美國。和林語堂壹樣,她也喜歡旅遊。2001臺北林語堂故居開放時,藺相如回到臺灣。談及父親,藺相如在當時的座談會上說:“1974年,父親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我隨母親移居香港。我經常和他們壹起去購物。有壹天,我突然問他,‘活在這個世界上有什麽意義?’他馬上說,‘我認為生活的目的是真正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