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如何看待網絡流行語

如何看待網絡流行語

對於學生作文中的網絡流行語現象,人們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網絡流行語不規範,會汙染語言,應該禁止出現在學生作文中。也有人認為它自由活潑,活潑幽默,是語言多樣性和生命力的體現。

這個看似復雜的問題,需要我們用文化理性去思考,從語言學科的角度去判斷,用文章的傳播功能去審視。具體來說,就是要區分網絡詞語的不同類別(前提),區分表意功能優劣的界限(本質),區分使用的場合(方案)。

從屬來說,網絡流行語可分為兩種:壹種是網絡專有詞,即翻譯、引進或結合網絡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詞,如“博客”、“微博”、“在線”、“網癮”等;另壹種是網絡替代詞,即網民在網上寫作、聊天、發帖時使用的非正式詞語,如“廣廣”(單身男子)、“神馬”(什麽)、“主頁”等。這兩個詞都是因為網絡傳播而出現的,都可以看作是網絡流行語或網絡“熱詞”,但它們的功能、屬性和用途卻相差甚遠。前者是壹個有倍增意義的新詞,即漢語中沒有對應的詞匯。比如“播客”、“網絡推手”這些詞,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是不可能存在的。後者多為同義詞,漢語中也有對應詞,只是用“另類”的方式表達。壹般來說,特殊參考詞比較規範,是有文化修養的人根據表達的需要加上去的;但大部分的代名詞都是不規範的,是網友在交流中逐漸建立起來的。

事實上,人們爭議的網絡詞語主要指向網絡而非文字,因為大多不規範,用於即時、隨意、情緒化的表達,追求情緒的宣泄或戲謔,具有明顯的低俗化傾向。比如,用“青蛙”、“狼族”、“驢友”等詞語指代某壹類人時,已經超出了友善的玩法,有些帶有侮辱性,這無疑是壹種不文明的現象。

從功能上看,文字規範化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和交流,但詞義混亂的文字難以增強語言的生命力,難以促進語言的發展。判斷詞的好壞有壹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其含義是否準確。比如“首頁”這個詞簡潔明了,但是把“首頁”換成“烤雞”就讓人壹頭霧水。需要強調的是,無論用什麽媒介書寫,錯別字的出現都是壹種不規則的現象,其後果是造成語義錯位和交流障礙。遺憾的是,目前網絡代名詞中的錯別字現象非常嚴重,比如把“壓力”寫成“梨”,“喜歡”寫成“粥”,“版主”寫成“板豬”。至於用“叫弓”來表示“超強”,用“天才”來表示“天生的傻瓜”,那就更不能接受了。比如用“梨”代替“壓力”時,人們應該如何理解“那裏的梨很大”這句話?是“那裏產的梨大”還是“那裏的環境條件給人壓力大”?所以,從中小學到大學的各種作業、習題、論文,要堅決杜絕網絡替代品的滲透和影響;語言教學必須堅持基本原則和要求,不能趕時髦、湊熱鬧。

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說,網絡替代品應該存在於特定的範圍內。為了保證語言教育和信息傳遞不受幹擾,網絡替代品應僅限於網上聊天、發帖、個人郵件、手機短信等。隨著網絡功能的擴展,各種新聞已經在網上傳播,許多文獻、文件、商務文件、科研資料也將通過網絡傳播。這時候就要拒絕替代詞的侵擾,這也是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不使用不規範網絡詞語的前提。

區分使用場合,給他們生存的空間,也是考慮到語言本身就是壹種生態的、多樣化的存在,更何況人際交往需要多樣化的語言形式。比如,不能因為有正式的“再見”這個詞,就取消非正式的“拜拜”這個詞。在交流空間上,線上比紙質更加自由靈活,交流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樣。所以,表達自由零星,通俗活潑,宣泄情緒,調侃嬉笑是必然的,沒必要追求正式書面語的優雅莊重。

另外,對網絡詞語的判斷也要參考漢語的表達習慣。在網絡流行語中,有很多不太習慣中文的表達,比如“BTW”、“555”、“3Q”等。對於不上網的人來說,看完就像“浮雲”。在這個問題上,過去的經驗教訓值得關註。比如“翡翠”和“Demoknessey”的直譯相比,“翡翠”和“民主”的意譯更符合中國人的習慣。網絡代名詞作為壹種大眾文化表現形式,和流行歌曲壹樣,只是曇花壹現,成為過眼雲煙,消耗著人們的知識。而且有些詞本來就是“為了好玩”,屬於無聊的文字遊戲,沒有實質性的意義和作用。如果不加分析地搜集整理網絡替代詞,很可能會火上澆油。現在有人在編“可汗”語詞典。所謂“汗語”,是指“讓人出汗的語言”,本身並不嚴肅,有好奇炒作之嫌。是否有必要建立壹種不同於“漢語”習慣的“汗語”習慣?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網絡代替品都不規範,但有些符合中國人的習慣,有表現力。比如“灌水”這個詞,原意與寫作無關,現在網絡流行語中用來指代“發無聊的帖子”,形象生動。問題是,對於正在學習語言的學生來說,他們不可能判斷被互聯網取代的單詞是更好還是更差,所以他們必須讓時間來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