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為山東藩屬時,袁世凱為山東巡撫。在武力鎮壓義和團問題上,袁世凱壹度搖擺不定。張在袁猶豫不決的時候,給了他壹個果斷的意見。張向袁建議說:“古代從來沒有聽說過用邪說就能成大事的。如果能指望義和團成功,就好好對待。否則,妳應該早點下定決心。”袁世凱後來因剿滅義和團而受到清廷賞識。為了感謝張的指點,兩人互換了崗位,成了拜把子,後又成了兒女親家。1908年,袁世凱的大女兒袁若環嫁給了張的小兒子。
雖然在剿滅義和團問題上的思想是統壹的,但自視甚高、頑固不化的張從此對袁世凱的政治立場產生了懷疑。張的哲學是“食君之財,報君之恩”,對袁世凱屢次背叛朝廷,先成為大總統,又稱洪憲皇帝極為鄙視。他拒絕擔任民國所有職務,也絕不會與袁世凱見面。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因為青島被德國占領,張家逃到天津,壹家人來到舊英租界戈登路的這棟房子,也就是現在的湖北路1號。
張不僅是家中的長輩,也是後人學習和品德的楷模。他從不納妾,也不允許他的孩子納妾。雖然不是絕對禁止養女仆,但是每個房間都很少用。袁世凱的大女兒嫁到張家,也沒有婢女。張不允許他的孩子抽鴉片,家裏也沒有煙具。他從不過生日,家裏禁止賭博,連唱京劇都被視為不屑壹顧。張的孫子回憶說:“他們壹家很有清教徒生活的味道。他在天津的晚年,除了每天寫作,沒有什麽詩酒言情。所以,他不是過著瀟灑生活的老人,而是典型的老式紳士。”
張氏家族的另壹個特點是,直到新中國成立前,張氏家族壹直保持著共同生活的大家庭制度,這也是張家族經營的特點之壹。張家同住的人多達五六十人,有公家戶口。在住房和飲食方面,他們都是壹樣的。午飯和晚飯壹開,十幾桌,開飯鈴響了。其他的婚喪大事、交際事宜都是統壹行動,由父兄大批進行,晚輩是不參與的。這種典型的大家庭在舊英租界很少見,現在聽起來就更新奇了。
1927張死在湖北路的公寓裏。溥儀親自到張宅吊唁,謳歌“鄭雯”,與李鴻章謚號“文忠”相對應。他終其壹生的“精忠報國”終於有了“定論”。第二年二月,張的靈柩回到家鄉,葬在他出生和長大的大旗坨村。在外漂泊幾十年,壹代風雲人物終於落葉歸根。除了從政,張還是壹位多才多藝的學者、詩人和書法家。張是清代的壹位重要官員,由於去世較晚,《清史稿》中沒有關於他的傳記。但《民國書畫家傳》將張列為書法家,並介紹其為“書法家,擅詩文”。著名學者、書畫鑒定專家傅熹年評價他的書法說:“篆書之圓,楷書之穩重,草書之流暢...其摹仿生動,形神兼備,功力深厚”,與陳、吳大淆如出壹轍。
但遺憾的是,由於張從政期間忙於政務,行事低調,退休後官位高踞,外人更難得到。所以字畫並沒有廣泛流傳,今天能看到的人很少。至於張的詩,更是鮮有傳世。著名的詩句只有壹句,淩渡的評書又貴又薄又硬。作為壹首著名的詩,它被人們廣為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