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筆下的渭水農家:他和親切地打招呼。
杜甫無家:方春獨鋤,黃昏灌床。
白居易《題座壹角》:手不許握鋤頭,肩不能擔鋤頭。
鋤頭,扛鋤頭。當“hoe”用作動詞時,情況就有點復雜了。意思很清楚,有以下三種:
首先,松土。例如:
魏《答秀才》:壹方薄田丟了鋤頭,還能安得下壹株苗嗎?
戴樹倫《墾荒詞》:麥苗漸苦晴,土真難鋤。
王建《李雪》:良田少鋤,蘭焦香也瘦。
第二,根除。
李白《贈弟南平太守之別》二首:蘭生谷底人不鋤,山中雲卷雲舒。
魏的《Xi齋》:養文章,刊腐屍,護藥除雜草。
孟郊《鄉賢怨》:無知者顧草,郝蘭同鋤。
白居易《問壹個朋友》:割草艾可能傷害蘭花,灌溉蘭花可能傷害蘭花。
路桐《送人抱孫子》:放學偷功夫,新房除草。
施建武《劉秀才在北京》壹書:笑家貧,庭上煙草不能鋤。
雪能《除夜我懷曹石》:葉多亭不掃,根在新鋤頭。
賈島《送武林盟主書·姚》:鋤草養草,山上尋石梯。
第三,挖。
許寧《柬白夫》:昔日夫鬢白,千年松下鋤茯苓。
但以下兩種情況的含義並不明確:松土、除雜草,還是間苗(去掉多余的苗)收割:
1.“鋤頭”這個詞沒有賓語。例如:
魏《種瓜》:若為春所窘,鋤不過時。
楚光——Xi《與王三味雜詩十首》:野老漢貧卑,夏鋤瓜田。
李德裕《送侍郎尹達郊外》:老農爭席,幼童拿鋤頭。
第二,“鋤頭”這個詞是有對象的。例如:
王維旋律園詩:欲鋤瓜,倚鋤聽叩。(鋤瓜)
白居易《歸田三首》:四十為,田中學鋤谷。(鋤禾)
劉長卿送別鸚鵡螺島王處士:古柳壹沙發,春苗帶雨鋤。(鋤春苗)
杜荀鶴《漁》:田地不曾耕鋤,無人閑。
既然不清楚,順理成章,妳怎麽理解都行。反正詩歌的語言和科技的語言不壹樣,不需要清晰精確。
這裏的“鋤草”應該是“鋤田”,可以排除收割的意思。今天如果確實有方言把收割叫做“除草”,應該是後來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