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綿來自蠶繭。中國養蠶歷史悠久。到了西漢時期,蠶繭可以作為制作絲綿的原料。制作絲綿的方法是將蠶繭煮沸,放在竹席上,然後將竹席浸泡在河裏,並將絲綿洗凈並粉碎。絲綿做好之後,從席子上取下,席子上往往會留下壹層絲綿。當墊子幹燥後,這層絲綿就變成了壹片片薄薄的絲綿,可以撕下來寫在上面。這種薄片是“合緹”,是絲綢薄紙。
植物纖維紙主要用於西漢時期,當時考古學家已經發現了這種紙。出土遺址包括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陜西Xi灞橋漢墓、扶風中沿村漢代窖藏,共10批,均為麻紙。其中7篇是西漢時期的論文,3篇是東漢時期的論文。
天水放馬灘漢墓發現於1986年。當時出土的紙質地圖屬於Kawachinoayanofumi國王時期。因為墓裏有水,紙破了。紙是黃色的,薄而光滑。在紙上用墨線畫出山川河流和道路。這種紙可以用來繪制地圖,當然也可以用來寫字,這說明造紙術早在西漢初期就已經達到了壹定的水平。
Xi灞橋漢墓中的紙是壹種典型的纖維紙。在灞橋漢墓中發現了幾塊包裹在銅鏡中的暗黃色纖維碎片。考古學家小心翼翼地摘下粘附在銅鏡上的紙張,大大小小共有80多張。後來經過實驗室分析,原料以大麻為主,摻有少量苧麻。在顯微鏡下,紙中的纖維長度約為1 mm,大部分纖維在不同方向上不規則排列,部分纖維明顯切割和斷裂。這表明古代紙張在制造過程中已經被切斷,煮熟,搗碎和復制。
根據這壹發現,考古學家認為這是西漢時期的麻纖維紙並將其命名為“灞橋紙”。雖然它的紋理粗糙,表面不夠光滑,但它無疑是最早的由植物纖維制成的紙。
陜西省扶風縣中沿村漢代窖藏中發現的紙,具有較為成熟的工藝水平和生產質量。考古學家在現場發現了壹個破碎的陶罐,裏面裝有壹些青銅器。經過清理,他們發現陶罐裏裝的是西漢時期裝飾的青銅飾物和壹些西漢時期常見的銅錢。
此外,在清理過程中,考古學家發現有三枚銅幣生銹了,上面還有壹個青銅飾物。沒想到,繡好的銅錢裏有壹張黃紙,展開後有三張。經過鑒定,這些紙片完全符合紙張的特性,實至名歸。經過斷代研究發現,出土的青銅飾品在西漢以前非常流行,但在西漢以後很少使用,而這些銅錢也是在西漢時期流通的。
更重要的是,裝這些東西的陶罐也是西漢時期的。如果這些文物是後人放進去的,不可能找到壹個西漢的陶罐來裝它們。如果確認這些文物是從西漢時期保存下來的,那麽封在銅蓋中的紙張也壹定是西漢時期的。
根據初步判斷,這些紙張屬於西漢早期。這些紙與現代紙相比雖然粗糙,但在工藝水平和生產質量上比灞橋紙成熟得多,與現代紙非常接近。後來,扶風出土的古紙根據出土地名被命名為“中煙紙”。經過鑒定,這些紙張是西漢宣帝和漢平帝之間的紙張。因為在生銹的銅飾中發現了紙作為襯墊,它與外部環境的破壞隔離開來,具有長期保存的條件。
對於西漢的蓑衣紙,北宋官員蘇易簡在《紙譜》中說:
蜀人用麻,福建人用嫩竹,北方人用桑皮,屯溪人用藤,海仁人用苔蘚,浙江人用小麥粉和稻草,吳人用蠶繭,楚人用紙。當時的人工造紙,首先取柔韌的植物纖維,將其煮沸,搗碎,制成薄膜,稍微幹燥,然後用重物按壓。
此外,在古代,石灰水或草木灰水被用來脫膠絲和麻,這也給了造紙中脫膠植物纖維的靈感。紙是在這些技術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造紙術的不斷進步為古籍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