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是商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協助商湯討伐夏朝,建立商朝,據記載,伊尹在商朝生活了50多年,卒於100歲。妳對他了解多少?伊尹的野心和伊尹的負鼎有什麽典故?
伊尹的野心
“壹陰之誌”指壹陰之誌或意圖,出自孟子。原文中,有人問孟子關於伊尹流放太甲後重新建立的故事,問他如果不夠英明能不能流放君主。孟子回答說,臣若有“伊尹之誌”,可以;否則,他將篡奪王位。
伊尹是幫助商湯討伐夏朝,建立商朝的開國功臣。他是右丞相的官員,壹直是欽差大臣。他做了五十多年的親戚,經歷的是商朝五王,太甲就是其中之壹。太甲是商湯的孫子,商朝第四位君主。由於前三者早逝,新建立的商朝政治並不穩固,伊尹就把希望寄托在了太甲身上。
然而,太甲登基後,卻辜負了伊尹的期望。他不僅沒有繼承長久以來的道德政策,還肆意破壞商朝的法制。他不聽伊尹的再三規勸。於是,伊尹果斷廢黜了太甲,流放到了商湯的墳前。
這壹時期,商朝由伊尹統治。太甲被流放後,開始改過自新,緬懷祖父在墓中的功績,努力讀書。三年後,伊尹見太甲已今非昔比,親自把他接了回來,恢復了皇位,重新做了臣子。
由此可見,伊尹放逐太甲是為了商朝,而非個人原因,所以在太甲改革後才重新掌權。太甲重新即位後,重新實行德治,商朝國力恢復。這正是“伊尹之誌”。
三國時期,魯直曾向董卓提及“伊尹之誌”,董卓想廢帝立狄鹹。這大概就是大多數人都知道的這四個字的來源。
伊尹負鼎的典故。
“伊尹的丁琪媛”是壹個典故,出自司馬遷的《史記·殷本紀》。主要講述了伊尹通過談烹飪的方式告訴商湯治國之道的故事。也有學者把這四個字作為成語,用來指代尋求體現自我價值的機會。
在司馬遷的描述中,伊尹遇見商湯的故事有兩個版本。在第壹版中,伊尹的名字是阿恒。他想見商湯,但他沒有選擇。於是他去給辛王的女兒當嫁妝廚子,得以結識商湯。後來,伊尹背著做飯、切菜、案板的鼎來見商湯。先是和他聊起了廚藝和口味,然後借機勸他練王道。所以伊尹負鼎的故事就來源於這個版本。
另壹個版本的故事說,伊尹是壹個有才有德的隱士,他不肯做官,所以五次拒絕了商湯的錄用。伊尹把古代帝王的治國之道告訴了商湯,得到了他的高度重視。伊尹曾經離開上塘去找夏傑,但後來他恨夏傑,又回到了商都。入城時,伊尹在上塘遇到了另外兩個賢惠的女鳩和女房。他回去後寫了兩篇,鴿子和女廁所。
伊尹的負鼎就來源於這個典故,在後來的詩詞文章中經常用來指輔佐皇帝。像“負丁”、“壹”和“壹銀菜”等詞有著相似的來源和含義。
至於用伊尹的負鼎作為成語,雖然沒有相關的例子和證據,但這個比喻也很貼切,因為負鼎煮飯是伊尹結識商湯的機會,他也因此得到重用,可以說是實現了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