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淺談古漢語同義詞

淺談古漢語同義詞

古代漢語同義詞研究起步較晚。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王力先生的《古代漢語》為主要代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許多學者開始關註同義詞問題,以白的《古代漢語同義詞辨析》為代表。隨著研究項目的深入,同義詞涉及的許多問題都得到了研究,對古漢語同義詞和詞匯的研究產生了重要影響。

壹。同義詞的定義

從名稱來看,同義詞是指詞匯中具有相同含義的壹組單詞。然而,在語言的實際使用中,具有相同含義和相同感情和色彩的詞很少。因此,張在《詞匯學概論》中提到的同義詞是指讀音不同但意義相同的詞。這些意義代表同壹個概念,但它們在補充意義、風格特征、情感色彩和用法(包括與其他詞的搭配)方面可能有所不同。然而,江認為同義詞僅在概念(即理性意義)上相同,而在補充意義(即隱含意義)、文體特征、情感色彩、搭配關系等方面不壹定相同。因此,同義詞並不是兩個意思完全相同的詞。如果兩個詞的意思完全相同,則稱為等價詞,如果兩個詞的意思相似,則稱為同義詞。江先生提出了對等詞的概念來取代我們傳統的同義詞概念。

我們認為同義詞是指在理性意義上具有相同或相似含義的兩個或多個單詞,它們的隱藏含義可以不同。例如,死亡、死亡、死亡和崩潰這四個詞都在理性意義上表達了人類的死亡,但在隱含意義上存在差異。死是貴族之死,人民之死,醫生之死,天子之死。

二、同義詞形成的原因和方式

語言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通過對古漢語中具體同義詞關系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得出結論:語言的內部發展變化是同義詞產生的主要原因,同義詞的產生有幾種方式:

(壹)意義的分化和延伸

詞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而詞匯的變化主要體現在詞義的不斷變化上。例如,有些單詞原本沒有同義詞,同義詞的出現是詞匯擴展的結果。詞匯擴展有兩種主要類型:

首先,經過引申,壹個詞的引申義與另壹個詞或幾個詞的本義重合,形成壹組同義詞。比如箭,箭的本義是壹種竹名,因為它適合於箭的桿,所以它逐漸被用來指代最初由箭所指的武器。楊雄方言卷九:箭,即所謂的“關西向東之箭”。箭頭成為同義詞。除此之外,還有皮膚這種東西,本來是指動物的皮膚,皮膚是指人的皮膚。隨著語言的發展變化,皮膚的引申義不斷增加,同時也有表示人體皮膚的意思,因此兩者構成同義詞。

二是引申後,壹個詞的引申義與另壹個或幾個詞的引申義重合,形成壹組同義詞。比如士卒就是壹組同義詞。書生的本義是未婚男子。“稱文士部”,也。段玉裁註:學者與事件重疊,又有引申。會做事的人叫學者。學者成為男孩的代名詞。《詩·馮偉說人》:普通人失去了他們的生命。孔?書:學者謂之人。仁義的外延是指戰車上的士兵,與作為步兵的卒不同。《左傳·Xi公二十八年》:玉子邀竇伯來戰,曰:請與君子切磋,君鋒觀看。後來用作士兵的統稱。士兵的本義是武器和兵器。《說文》部:兵與械。《老子》第三十壹章:士兵是不祥的工具。從武器的意義到持有武器的人,也就是士兵。《左傳·襄王》:敗兵在山。士兵是步兵。後泛指士兵。由此,書生-士兵成為同義詞。除此之外,還有行列、殺、打等同義詞。

方言差異

在現代漢語中,不同的方言區是因為地理位置和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但事實上,在古代漢語中,方言是因為不同的地理原因而存在的。統壹概念,由於方言和地域的差異,當壹個地方的方言詞進入另壹個地區方言的詞匯系統並被當地人理解、接受和使用時,那麽指代同壹對象或表達同壹概念的方言詞就可以形成同義詞。由於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以及語言的選擇,後來,壹些方言詞匯進入了通用語。方言詞剛進入通用語言時可能還帶有方言色彩,但如果長期不加觀察地使用,方言詞就會融入通用語言,與通用語言壹起使用,形成同義詞。比如《說文解字部》:易,所以塗也。秦朝叫山洞,關東叫山洞。根據許慎的記載,當時對於這樣壹種用於塗抹的工具,秦腔稱之為器,而關東則稱之為器;船和舟,這兩個詞都指船和舟,水上的主要交通工具。說周文部:舟,舟也。另壹艘船,另壹艘船。但是他們來自不同的方言。船是關西的方言,船是關東的方言。然而,隨著戰國後期秦國的日益強大,並加強了東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船壹詞逐漸滲透到中原文化中,並逐漸成為船的代名詞。

③特定的社會環境

我們知道語言是用來交流的,會受到社會發展的影響。不同的歷史時期會形成不同的歷史語言,換句話說,語言是社會性的。因為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深受儒家學派的影響,在詞匯的使用上往往有禮法的約束。由於不斷使用,其中壹些逐漸穩定下來,特色的廣泛使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狀態不同。同理,君主稱臣子為禮物,下級送上級禮物。同樣的意思是死,皇帝叫崩,士大夫叫卒,平民叫死。它還意味著墳墓皇帝被稱為墳墓,其他人被稱為墳墓,以此類推,所有這些都反映了古代人之間的地位差異。

2.區分情緒色彩。中國古代儒家文化會以人為本,強調君主的主權和智慧,體現個人主觀意識在現實中的作用。通常,對事物的判斷是情緒化的,反映了個人的贊揚和批評。如果也是殺的意思,懲罰就會有懲惡揚善的正義褒義的味道,而殺就會有貶義的味道。

(四)修辭手法的運用

修辭手法的運用可以使壹些互不相幹的詞語形成同義關系。為了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古代人會使用壹些修辭手法來增加文章的表現力。使用修辭產生的意義往往是暫時的,不應被視為義位。然而,壹種修辭手法用久了,詞的意思就逐漸固定了。通過修辭手段的使用,單詞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含義,從而形成同義詞。

1,比喻修辭。兄弟是兄弟的同義詞。蘇轍《寫給獄中師兄的信》:我暗暗哀悼他的野心。我不能打敗兄弟會,所以我冒著生命危險。骨肉是親人的代名詞。此外,grave還有壹個同義詞,其本義是:地球像墳墓壹樣高出地面。說吐溫部:墳,墓也。段玉裁註:此胡說也。換句話說,墳墓是平的,墳墓是高的。詞匯和土壤部門:墳墓,墳墓。田為墓,土封為嶺。從而形成這組墳墓的同義詞。

2.轉喻修辭。比如杜康就是酒的代名詞。曹操短歌:杜康是唯壹能解決問題的人。這樣,杜康酒的這組同義詞就形成了。

目前,古漢語同義詞的理論構建和具體研究成果體系尚處於起步階段,對其具體研究還存在諸多研究空白。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和典型語料收集等基礎工作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古漢語同義詞研究前景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