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書法字典 - 胸部CT學習系列之壹:胸膜病變

胸部CT學習系列之壹:胸膜病變

CT對各種胸膜及肺實質疾病的評估有重要價值,主要包括:(1)鑒別胸膜及肺實質疾病;(2)準確定位和確定肺部和胸膜病變的範圍;(3)顯示胸腔積液是遊離的還是包裹性的,顯示胸膜本身的病理特征;(4)評估和指導治療。但是胸膜相關病變在胸部CT學習中我們大家都比較陌生,所以總結整理了壹些胸膜病變的典型CT點,僅供學習交流,特別是供實習醫生、住院醫師、低資歷年輕醫生復習參考。

1.胸膜是指襯在肺表面、胸腔內表面、上膈和側縱隔的壹層薄漿膜,可分為臟層胸膜和壁層胸膜兩部分(Fig.1)。

2.胸膜腔:指壁層胸膜和臟層胸膜之間相互獨立的封閉潛伏腔(圖. 1)。

3.什麽是漿膜??它由間皮和富含血管的薄而松散的蹄結組織組成。

4.什麽是中胚層??其實質是胸膜、腹膜和心包表面單層襯有間皮的扁平細胞(註:復習間皮和內皮的組織學差異和功能)

胸膜表面和相鄰的胸壁被許多層狀排列包圍,並覆蓋在胸腔的內表面上。充分了解這些結構的解剖對於學習胸膜疾病和CT表現是很重要的。

1.八層結構

從內到外依次是臟層胸膜、壁層胸膜、胸膜外脂肪和胸內筋膜。最內側肋間肌、肋間脂肪和血管、內側肋間肌和外側肋間肌(圖2)。

2.正常的CT表現

在正常人HRCT上,肋間前外側和後外側可見1~2mm厚軟組織的線狀陰影,主要包括臟層胸膜、壁層胸膜、胸膜外脂肪、胸內筋膜和最內側肋間肌(圖3)。

由於胸膜、胸膜外脂肪和胸內筋膜在解剖上位於肋骨內側,常規CT很難顯示。如果在肋骨內側看到軟組織線,通常診斷為胸膜增厚和積液。

在椎旁區,最裏面的肋間肌缺失,肋間血管呈椎旁脂肪的形狀(空心箭頭)。因此,在HRCT上,壁層胸膜和胸內筋膜形成壹條很細的線(圖4)。

3.CT上容易誤認為胸膜增厚的解剖結構。

有些病人的肋肌和橫胸肌類似於胸膜增厚。在前面,心臟和胸骨或劍突水平的下部,胸橫肌可位於肋骨和肋軟骨的前面(圖5a);在後方,少數患者的壹根或多根肋骨內表面,即肋肌上可見壹條厚度為1~2mm的線(圖5B)。

肋間靜脈通常見於椎旁區,它們在CT上類似於胸膜增厚,但這些密度增加的陰影與奇靜脈和半奇靜脈相連,這是可以區分的(圖6)。

葉間裂是臟層胸膜的內陷,不同程度地分隔肺葉。學習葉間裂的解剖學知識對區分胸膜和肺實質病變非常重要。

1.斜裂縫(主裂縫)

左肺上葉與下葉分離,右肺中上葉與下葉分離(圖7)。

右斜裂在下部比較完整,但只有30%的人右斜裂完整,30%接近完整。

左斜裂只有27%~60%完整,但兩葉之間連接的肺實質很小。

CT顯示壹個薄的、邊界清晰的線性陰影(圖8),被厚度約為65438±0cm的無血管區所包圍(圖9)。

2.水平裂紋(二次裂紋)

水平裂分隔右肺的上葉和中葉。不完全水平裂非常常見,尤其是78%~88%的患者。水平裂通常橫向不完全,造成上葉與中葉肺實質的連接。

水平裂隙在常規軸位CT上很少見到,因為它的位置正好平行於掃描平面。因此,水平裂隙在CT上的表現差別很大,取決於其與掃描平面的方向(圖10)。

如果水平裂紋與尾端成角度,斜裂紋與水平裂紋相互認識,斜裂紋在後面,水平裂紋在前面(圖10A,圖11ab);).水平裂紋出現在兩個位置,呈橢圓形或三角形(圖10 B,圖11 C)。

3.副裂隙

多達50%的肺可見副裂,任何肺段均可被副裂分隔(圖12)。目前尚未發現這些副裂有明確的臨床意義,但識別副裂對診斷與葉間裂相關的疾病很有幫助。

(1)奇裂奇葉:最常見,但發生率約為0.5%。奇裂由四層胸膜(兩層壁層胸膜和兩層臟層胸膜)組成,是奇靜脈起源於肺外所致;奇裂是奇葉的側緣,通常延伸至氣管後部,有時延伸至食管後部(圖13)。

(2)下副裂:它將雙側下葉的內側基底段與其他基底段隔開,解剖上出現在30%~45%的肺葉,但在CT上不常見(Fig.14)。

(3)左肺次級裂:解剖上約15%正常肺有次級裂,左肺上葉前段與舌段分離(圖15)。

(4)其他:左肺裂,類似右葉,錯誤的左肋間靜脈在其中;上副裂將下葉的頂端與肺的其余部分分開;在發育不全的葉間裂內,偶爾可見異常包裹的心臟支氣管。

周圍性病變可分為胸膜外、胸膜和肺實質。通過CT的橫斷面視圖,可以大致定位病變是位於胸膜外、胸膜內還是肺周邊(圖16)。

1.胸膜外病變:通常位於壁層胸膜和臟層胸膜下,壁層淺層和臟層胸膜被推擠,病變與胸壁呈鈍角(A),可伴有其他改變,如肋骨破壞或肌肉侵犯,更有助於確定胸膜外原發部位。

2.胸膜病變:通常局限於胸膜腔內,類似胸膜外病變,病變與胸壁呈鈍角(B);但帶蒂胸膜變性可突入肺實質,與胸壁形成銳角(C);此外,胸膜纖維化可引起臟層胸膜和壁層胸膜融合,導致胸膜病變和胸腔積液的異常CT表現(D)。

3.肺實質病變:如果能與胸膜下的胸膜相連,與胸壁形成銳角(E,F),但如果病變很大,肺實質病變也能與胸壁形成銳角,那麽僅通過接觸胸膜定位周圍性病變是非常有限的。

肺實質病變與胸膜病變鑒別的另壹個難點是肺實質原腔內的液體,如肺大泡內的液體,可表現為包裹性胸腔積液,鑒別診斷只能參考既往CT片(圖17)。

遊離性胸腔積液在橫切面上表現為“凹透鏡征”,患者仰臥位掃描時,凹透鏡征占據胸腔後壁(圖18A)。隨著積液的增多,與胸膜的自然邊界壹致。如果積液量較大,通常會引起相應的壓迫性肺不張(圖18B);).少數病例還可見胸腔積液向對側延伸,說明兩側胸膜腔相通,可能為先天性或手術所致(圖Fig18C)。

滲出性胸腔積液最常見的原因是感染和腫瘤,與胸膜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或淋巴阻塞有關,產生富含蛋白質的積液;胸腔積液包裹、胸膜增厚、胸膜結節、胸膜外脂肪密度增加提示滲出性胸腔積液。

部分患者少量胸腔積液、胸膜增厚、胸膜纖維化難以區分,側位或俯臥位掃描有助於鑒別診斷;肺葉間裂積液在平片上比較容易辨認,其特點是積液通常聚集在肺葉間裂的位置,除非肺葉間裂完全垂直於投照平面,否則積液邊緣通常模糊。

早期膿胸透明,壁光滑,與胸壁形態壹致。它壓迫鄰近的肺組織,導致血管和氣管移位。與肺大皰感染不同,膿胸會延伸到鄰近肺的葉間裂邊緣之外(圖19-E)。

肺膿腫的特點是不規則的厚壁球形病變,位於肺組織內,很少引起鄰近肺組織的壓迫。肺膿腫在與氣道或胸腔相通前不含氣體(圖. 19箭頭LA),但與相鄰支氣管相通後,可能存在氣液平面(圖. 19-B,圖. 20)。

膿胸纖維包裹期,可見包裹性積液和胸膜增厚。增強CT顯示臟層和壁層胸膜均勻強化,即胸膜分裂征(Fig.21)。

慢性結核性膿胸表現為胸膜增厚伴鈣化,胸膜外脂肪間隙明顯增大(黑色箭頭所示),結締組織皮質增厚,同側胸廓體積明顯縮小(圖22)。

壞死性肺炎:CT平掃可見均勻壹致的軟組織影,但增強時可見明顯的血管影穿過肺部,氣液平面上可見肺組織不均勻的低密度散在,與胸腔鏡積液所致的壓迫性肺不張不同(圖23)。

胸膜鈣化點是石棉相關良性胸膜疾病最常見的胸膜表現,其他包括良性滲出性胸腔積液和彌漫性胸膜纖維化。典型的表現是不連續的、隆起的、邊界清晰的局竈性胸膜增厚,常見於肋緣和膈肌的後側,偶爾斑塊累及間質性胸膜(圖24)。

指胸膜密度平滑、不間斷地增加,累及胸壁1/4以上,有或無肋膈角閉塞,常伴有胸膜外脂肪明顯增厚(箭頭),少量殘余積液(彎箭頭)(圖25)。

間皮瘤侵犯胸膜間隙,引起胸膜明顯、不規則和結節狀增厚,胸膜常圍繞肺組織。縱隔胸膜可受累(彎箭頭),常伴有胸腔積液,可局部侵犯胸壁(圖26)。

胸膜轉移是最常見的胸膜腫瘤,幾乎所有惡性腫瘤(原發性腦瘤除外)晚期均可發生胸膜轉移,尤其是肺癌、縱隔惡性腫瘤和乳腺癌,以及胃腸道、腎臟和卵巢。胸腔積液是主要表現,但也有胸膜結節或廣泛胸膜增厚,類似於惡性胸膜間皮瘤(圖27)。

惡性胸腔積液約10%由淋巴瘤引起,非霍奇金淋巴瘤較霍奇金淋巴瘤多見,多見於病變廣泛的患者,表現為縱隔淋巴結腫大伴有胸腔積液,胸膜內腫瘤沈積可呈結節狀或斑片狀(圖28)。

原發性胸膜腫瘤是罕見的,通常在定位上是良性的,在擴散上是惡性的。纖維瘤通常無癥狀,80%為良性,但20%顯示局部浸潤或惡性變化。

CT表現為不均勻強化的實性腫塊影,其不均勻性反映了病變的不均勻性和復雜的纖維、蹄組織成分,邊界光滑,與胸膜表面相連,與胸壁呈鈍角(圖29),較大者鄰近肺組織受壓(圖30-箭頭)。惡性胸膜纖維瘤常伴有鈣化、侵犯胸壁和胸腔積液(圖1)。

1.胸部的計算機斷層攝影和磁共振成像。?第四版。美國:利平科特·威廉姆斯& amp威爾金斯。

2.Lichtenberger JP第三等。塞明·倫琴諾爾。2015七月;50(3):251-7.

3.何?馬諾瓦茲等人。歐洲放射學雜誌。2014三月;83(3):595-9.

4.克羅寧等。歐洲廣播電臺。2065 438+00 Aug;75(2):e1-8。

5.林K,等.放射影像學. 20065438;21(4):861-74.

這只是學習筆記,僅供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學習交流使用。後續請關註更多專題分享,總結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