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作為鎮壓事物的工具有著悠久的歷史。
古代文人經常將小銅器和玉器放在辦公桌上欣賞,因為它們都有壹定的重量,所以在欣賞的同時,人們還會用手按壓紙張或書籍,久而久之,它們就會發展成為壹種文具——鎮紙。
古代鎮紙多采用兔、馬、羊、鹿、蟾蜍等動物的立體造型,面積較小,重量較重,由玉、陶瓷、銅和水晶制成。
明清時期,鎮紙的材料和形狀也發生了變化。除了銅和玉之外,還增加了石頭、紫檀和烏木,它們的形狀大多是長方形的。因此,鎮紙通常被稱為重量秤和壓力秤。
擴展數據
關於鎮紙的歷史典故
1,甄江山
齊皇帝蕭道成自幼聰穎好學,酷愛書法,擅長草書。當他成為王子後,他經常在業余時間開始寫作和學習書法。齊高帝繼位後,覺得宗室奢侈浪費,下令殿前和皇宮的所有物品都要節儉:所有金銅器皿都要換成鐵的,他還以身作則,將案前的金鎮紙換成鐵的。
有壹天,當他檢查皇帝兒子的書法時,他發現他的筆跡是彎曲的,顯然是粗心的。齊皇帝高第很生氣,想懲罰他的兒子,但他手頭沒有合適的工具,所以他隨手抓起了他面前的鐵鎮紙。齊王高第教完太子後,他認真學習書法。
齊高第對太傅說:“鎮紙是個好東西。他們可以幫我按住紙。如果他們是鐵做的,他們會更勤奮,他們也可以作為壹個教訓!”齊皇帝高第的這句話也因此成為壹段佳話。
2.小城江湖
現代作家收藏了壹副“知禮知恥,守紀有方”的兵符,題為“賈贈曹振鐸”。曹振鐸是蔣介石的嫡系成員,是1948濟南戰役中最大的抵抗力量。賈原屬馮玉祥部。雖然他後來專心於農村事務,不問政事,不再出山,但他與軍方有很多私人關系,並與曹振鐸保持聯系。
濟南戰役後,曹振鐸奉行“留車保帥”的原則,試圖摸清解放軍的行軍路線。他以送軍糧為名,駕著滿載小麥的大馬車,經淇河渡過黃河,經解放區抵達天津。他去了青島,然後乘飛機逃到南京度過余生。
這個鎮紙壹定有賈和曹振鐸第壹次見面的氣味,然後它去欣賞彼此的軍事在戰火中。經過戰爭和恩怨的洗滌,它不僅贏得了壹張方形書桌,還平靜了主人的心靈和當時的江湖。
3.真福祿
據杜光庭《怪石》記載,會稽有個進士李曌,平時無拘無束。進士之前,他在回家的路上撿了壹塊小石頭,綠黑相間,光滑俏皮,看起來還行。於是,他找了壹個朋友來雕刻它,並把它作為鎮紙放在他的桌子上。
每當朋友來拜訪他時,李條都吹噓他得到的鎮紙是命運賜予的,可以給他帶來好運。結果,當他真的中了進士後,他所有的朋友都相信了,並拿著這個鎮紙來觀看和玩耍。
中國網-鎮紙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