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下遊流域的先民以鳥為祖先圖騰,繁衍成許多以各種鳥為子圖騰的部落。東夷人創造了先進的海岱文化,發明了帶羽毛的弓箭,創造了龍山骨銘文(對漢字的誕生有啟蒙作用),制造了青銅器和冶鐵,制造了船和車,發展了農業,控制了水。對華夏文化在中原的發展和推廣起到了關鍵和決定性的作用。華夏文明是文化相對落後的西部古代夏強民族吸收了先進的東夷文化而進入文明社會,進而在周代超越了東夷文化。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近2000件甲骨文,表明甲骨文與商代甲骨文的起源和傳承密切相關。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書面語言,也是商人的書面語言。先商是東夷的壹個主要部分,漢語確實是從東夷語衍生出來的。羌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羌族語言和文化習俗的傳承全靠口口相傳。羌語應該是周人古羌語的活化石,可以作為研究對象。羌語屬於復音語言、無聲調語言、黏著語,其語法結構屬於阿爾泰語系,與現代漢語有很大不同。漢語是壹種孤立的語言或者說是分析性的語言,聲調系統豐富,真正源於東夷的語言結構。如果說周人的語言是受東部語言的影響,那麽商人的語言就是現代漢語的根源,有著與現代漢語相似的單音節、多聲調、孤立的語言和語法結構。現代漢語的這些特點當然不是從古羌語繼承來的,所以只有商語是周語和商語的綜合。漢語從周語中繼承了大量的古語詞和同源詞,但又從商語中繼承了特殊的語言結構。
根據歷史傳說,太昊是著名的東夷集團的首領,伏羲鳳氏的後代分支屬於太昊集團的西移分支。春秋時期的任(濟寧市)、肅徐句(東平縣)、諸顓頊(費縣西北),都是太昊後裔回到東夷故裏後建立的方國。太昊部落(分為兩個分支,原分支在曲阜發展為太昊群,西移的在淮陽發展為伏羲豐興部落)分為山東和淮陽兩個系統,兩個系統都以東夷語為主。少昊部落是太昊部落的直系後裔,蚩尤來自東夷的少昊家族。泰豪集團崇拜龍圖騰,而少昊蚩尤集團崇拜鳥作為圖騰。神農顏地部落起源於陜西省姜水流域,東移至現在的豫東地區。它與少昊蚩尤集團交錯,有時會有矛盾和沖突。神農的顏地部落被迫遷回姜水的家鄉,與黃帝集團結盟。
嬴姓始祖,是春秋時期徐、姜、葛、黃、、費、譚、等國的後裔。部分嬴姓西遷,在陜西、陜西建立國家,成為秦、趙的祖先。。少昊的後代中有兩個重要的人物,即臯陶和伯夷,他們是* * *東方勝利各族的共同祖先。
中國的雛形開始出現在商周時期。商朝以嬴姓為諸侯國,相傳嬴姓的祖先來自東夷首領少昊,形成了中華集團。周朝分封姬姓諸侯國,統稱夏氏集團。直到春秋戰國時期才開始稱之為華夏。作為許儀的後代,漢朝始祖劉邦把蚩尤奉為戰神。漢朝建立至今已經400多年了。隨著經濟、文化、國家的統壹,中原黃河流域的居民,俗稱華夏,與南方苗蠻百越群合並,統稱為漢人。漢族的正式形成始於漢代。
東夷史前文化的發展順序:新泰五臺人(距今約5-2萬年)、後李文華(距今約8400-7700年)、北新文化(距今約7300-6100年)、龍山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嶽石文化(距今約4000-000年)。其主幹是北新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嶽氏文化,時間跨度近4000年。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廣泛分布於山東、豫東、冀東、遼東半島和淮海地區,留下了東夷先民的活動痕跡。5000年後,壹種新的文化壓倒性地覆蓋了中原及其更早的南北文化區,這就是龍山文化。龍山文化由大汶口文化發展而來,壹般采用大汶口文化發明的快輪制陶技術和占蔔術。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屬於東夷人創造的典型的宗法社會文化。分子人類學證實,龍山文化遺骨的Y-DNA都是O3-M122,含有部分O3e,沒有其他類型,與現代漢族的主體部分完全壹致,也就是說,現代漢族的主體部分完全來自龍山人。無論吳鑾華、孟淵、滿清是否入侵中原,都改變不了以03-M122為主體的漢族永久格局。夏商周的起源與龍山文化密切相關。
龍山文化先民對中華民族的誕生和形成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五千年來以03-M122為主體的漢族父系基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東夷人創造了燦爛的文明,與中原文明壹起構成了中華文明的整個體系,是黃河文明乃至整個中華文明的主體和起源之壹。在黃河流域的兩大部落中,夏人屬於西系,是東群中最早建立國家的部落之壹。商人來自黃河流域東西方氏族的東方氏族,雖然和夏人壹樣,是兩個氏族的復合* * *同壹體。商朝以玄鳥為圖騰,與東夷有血緣關系,確實對商朝與東夷的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商代殉人祭之風源於東夷。根據甲骨文的記載,作為人殉和人祭的主要是羌人。商朝分封了東方的嬴姓國,建立了廣泛的聯盟關系。九夷之師作為商朝最精銳的部隊,由居住在山東的東夷部落組成,壹直支持商朝遠征西羌。然而,商紂王腐敗荒淫,不斷向西方贏得姓氏的國家強行征收財物,頻頻征伐西方的羌族。東方的嬴姓國厭倦了商周無休止的好戰,拒絕了商朝讓他們參戰的請求。東方的部落紛紛從商紂王叛逃,商朝不得不從西方調兵征服東方的國家。周武王利用漁民,奪取了中原的權力。西周初期,商賈與東夷的關系比較密切。秦人原是東夷集團的壹個分支,被周王室劃歸西鄉。他們與羌戎長期作戰,建立了秦國。成王滅商,殺費,把商朝的人西遷給了朱,也就是秦朝的祖先。商選,即現在山東曲阜包括萊蕪在內的嬴姓大國,確認秦人最早的祖先是從山東遷入的。秦人來自嬴姓少昊的後裔,把中國推進了大壹統時代,對中國和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作為許儀的後代,漢朝始祖劉邦把蚩尤奉為戰神,為漢民族的統壹做出了決定性的歷史貢獻。秦朝統壹後,漢朝創造了大壹統的局面,繼承和鞏固了始於秦朝的大壹統國家。
考古表明,新石器時代中原文化與東方文化有著長期而頻繁的交流,表現為二裏頭文化中蘊含的諸多東方文化因素。考古學家壹致認為龍山文化是二裏頭文化的主要源頭。龍山文化遺址發現了近2000件甲骨蔔辭,這與商代甲骨蔔辭的起源和傳承密切相關。甲骨文中的許多文字直接繼承了甲骨文的特征和風格,但二裏頭文化遺址壹直未能發掘出與殷墟甲骨文相似的同期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也從未得到證實。
體質人類學研究表明,新石器時代廟底溝二期文化和陶寺文化的人骨中含有較多的南亞民族成分,在民族類型上與他們的前身仰韶文化居民十分接近,但與黃河下遊流域的文化居民差距較大。隨著中原文化與東方文化長期頻繁的交流,二裏頭文化第四期在前三期的基礎上,二裏頭文化的居民在民族類型上發生了變化,更接近東亞的民族特征,說明這壹帶曾經有過大量的人群交流。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山東龍山文化(諸城程子二期)人骨研究顯示與大汶口文化壹致,也接近現代華北人。因此,認為從大汶口文化到龍山文化乃至近代,民族類型的關系是連續的而不是替代的。
分子人類學的研究表明,新石器時代廟底溝二期文化和陶寺文化人骨的mtDNA分析表明,M系單倍群占85%,二裏頭文化母系M占64.3%(與以前相比,N系略有增加),這說明古代中原的母系無疑具有M系高頻的特點。對山東長島7000歲人的骨mtDNA分析表明,其中70%為單倍群,淄博地區2500年和2000年前的人骨mtDNA均為N系,N系含有少量中亞-歐洲基因。可以看出,新石器時代東西部的母系mtDNA是非常不同的。Xi安現代組MtDNA:N:37%為N,63%為M;MtDNA:河南現代群的N:47%是N,53%是M;青島現代集團N系列占40%,M系列占60%(山東是個例外,可能是因為青島是個開放城市,外地移民多);山東淄博現代組N系占57%,M占43%,但泰安、榮成地區N系高達60~67%,山東省平均N系占565,438+0%,M占49%。由此可見,黃河流域母體mtDNA氮的含量和分布呈現出由東向西擴散的趨勢。從父系基因的角度,根據龍山文化古人骨骼DNA的研究,龍山文化居民的Y染色體SNP單倍型為O3-M122,僅含O3和O3e亞型,沒有其他類型,與現代漢族主體部分完全壹致。也就是說,現代漢族主體部分的父系祖先完全來自龍山文化的祖先,即龍山人。O3-M122是漢族的絕對主語。根據2004年文博的數據,山東漢族為59.5%,河南漢族為52%,陜西漢族為56.7%,呈現出由東向西擴散的趨勢。可以看出,黃河下遊流域O3-M122的比例居北方首位,母體mtDNA-N的比例也是北方最高。
研究父系基因,也要關註母系基因。舊亞洲CD最初對應的是母系M,都屬於亞洲舊石器時代人類。北方漢族的母系基因M占多數,N頻率很低。山東母系M、N各占壹半,與北方其他地區明顯不同。早期父系O3最初對應母系N. O單倍群,壹個新的亞洲人,起源於3 ~ 5萬年前的南亞,分為O1、O2和O3。舊石器時代1-20000年前,o1和O2首先向北擴散。考古證實,紅山文化人骨Y-DNA含有O1O2,極有可能與日本和韓國的O2b密切相關。雖然O3開始晚於O1O2,但向北的爆發式膨脹取代了O1O2。在中國古代,所有的母系基因都是M,與藏緬族的母系基因相同,但在當時,古東夷的母系N頻率較高。隨著龍山文化的大規模擴張,mtDNA北傳到了中原地區。膠遼官話的Y染色體O3占66.70%,居全國所有方言區之首。Y染色體O3占64.90%,居第二位,北方以母系mtDNA-N最高。龍山文化壓倒性地覆蓋了中原及其更早的南北文化區,O3爆炸擴張,完全取代了北亞的通古斯C和羌藏D,獲得了母系M,並把百越O1和苗瑤O2a趕回了長江流域。O2b被迫向北逃到中國東北的野區,再通過朝鮮半島傳到日本。龍山文化覆蓋中原及其南北地區,最終形成北方漢族父系O3配偶母系N、M的現狀。
O3e-M134的高頻率是黃河上遊藏緬族及其西北漢族所特有的,O3-M122的比例較低。在黃河下遊,O3-M122最為常見,O3e-M134較為少見。O3-M122是O3e-M134的祖先。O3-M122首先進入黃河中下遊,成為東方的主宰,迫使O3e向西遷徙,與羌藏D系融合,形成藏緬族。O3-M122壹般出現在O3e-M134的地方,而O3e-M134不壹定出現在O3-M122的地方。從黃河流域整體趨勢來看,O3e-M134西高東低,越往東越低。在黃河下遊流域,O3-M122的含量明顯高於O3e-M134的含量,表現出自東向西擴散的趨勢。在O3-M122的分解譜系中,O3*-M122和O3a4-002611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遊地區,顯然是東夷群的主要類型,因為這個單倍群在藏緬語族中很少見,但在漢族中卻能占很大比例。東夷人以O3-M122最多,幾乎沒有羌藏D系,與現代漢族主體部分完全壹致。東夷O3-M122和夏、周O3e-M134屬於漢族父系祖先的兩大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