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齡稱謂是古人用來指年齡的稱謂。有時候,古人的年齡並不是用數字來表示的,並不會直接說出壹個人的年齡或者年齡有多大。相反,他們使用與年齡相關的稱謂。年齡稱謂多記錄在書中,然後使用。
比如Tiá o就是三四歲到八九歲的孩子(tiáo,古代孩子頭上垂下來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到十三四歲之間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成左右兩半,在頭頂打成壹個結,形似兩個角,故稱“總角”)。
展開它:
1,繈褓:這是指嬰兒的布帶和布口袋,後來引申到嬰兒期。列子田瑞:“如果妳在生活中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妳只能是壹個嬰兒。我已經從業90年了。”
2.童年:在嬰兒期,也就是兩歲到三歲之間,就知道笑的孩子。孟子盡心:“子之子也。”
3、開頭:只換牙,指七八歲。《愚公藝山》:“起初,跳去幫忙。”
4、下垂:兒童沒有頭發,頭發下垂,指的是兒童或童年。《桃花源記》:“我有黃毛,我快樂。”
5、總角度,發束:總角度,未完成者頭部兩側的發束為發髻。林黛玉進賈府:“此院門口也有四五個才子小廝。”紮頭發,男生變孩子,頭發紮成發髻。《吉翔選誌》:“我在閱館。”
6.豆蔻:這是指壹種常年常綠的植被,詩人常用它來比喻女孩子,說她們年輕漂亮。杜牧《送別》:“十三回有余,豆終二月初。”後來常被人以“豆蔻年華”之名稱為十三四歲的少女。
7.在古代,女人十五歲時,就把頭發揪起來,戴上簪子,以示男子氣概。《禮記》:“女人...會在五年後死去。”
8、弱冠、冠、結發:古代男子20歲,成人禮,結發戴冠。《送馬晟東陽序》:“若加冠,得益於聖人之道。”《孔雀東南飛》:“與枕席、墳墓為友。”
9、而立:《論語·為政》:“立三十”指年至三十,學有所成。後來“立”指的是三十歲的人。
10,不惑:《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是指人到了四十歲,就能明辨是非而不糊塗。後來我用“不惑”來指四十歲的人。
11,半白,知命,知天命:指五十歲的人。杜甫詩中說,“閱半百照,不寄壹行書。”。《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12、花甲:指六十歲的人。“花甲”是60甲子,幹支年,從“甲子”到“癸亥”的序列是60年。“花年”也被稱為“耳年”。
13,古曦:指七十歲的人。杜甫《曲江》詩:“酒債共,人生七十歲。”
14、八九十歲:八九十歲稱為“八九十歲”,壹般指老年人。劉大奎《清代太傅程傳序》:“八九十之人多,無德與之比,則壽長,與朝之不同。”
15,時間段:語《禮記·曲禮上》“百年時間日”。也叫任銳,指的是100歲以上的老人。所以,祝這對夫妻“白頭偕老”,或者說“白頭偕老”。宋代陸遊《隱居初夏》第五首:“余生已足,不必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