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畫像
孟母的《三個運動》是壹個關於兒童教育的故事。主要講述了孟母對孟子研究的重視。為了教育好孟子,孟母三遷,為孟子提供壹個適合學習的生活環境,並對孟子嚴格要求。
另外還有壹些故事,比如《孟子被教》,其中心思想主要是講孟母教孟子做事要有最基本的禮儀的故事,不管是對外人還是對自己的家人;還有段子比喻的故事,主要內容是學習壹定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廢。這個段子比喻的故事對孟子日後成為儒學大師有著重要的影響。
關於孟子的故事很多,比如殺海豚不欺子,孟子年輕的時候也背誦過。還有“始作俑者”、“壹曝十寒”、“五十步笑百步”等朗朗上口的成語。這些故事都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闡述了壹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是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孟子的個人言行。他用言行教育了我們的後代。
孟子的思想主張朋友對孟子來說並不十分陌生,無論是從教學課本上,還是從文言故事中。今天,我們來學習壹下孟子的思想。嚴格來說,孟子是孔子的弟子,當然作為孔子的弟子,他也傳播了儒家的精髓。
孟子畫像
孟子作為儒家的主要人物,其政治思想和社會地位在戰國時期影響深遠。孟子在當時最重要的影響是他的仁政思想。戰國時期,孟子遊歷各國,為自己的思想和主張進行遊說,對當時戰火紛飛的時代具有深遠的意義。
孟子在人性、社會觀、仁政、禮儀、民本、價值觀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思想。在人性方面,孟子的思想主張仁善待人,主張每個人都有自己天生的道德品質,要求人們更加註重自省;從社會政治的角度來看,也是仁政,所以國王必須以仁治國,重視人民自己的意願;在民本方面,其思想是重視民意,主張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價值觀上,強調自己的言行,提倡禮儀來約束自己的言行。
孟子的家鄉就是現在的山東。他是中國人的驕傲,也是全世界人民學習的榜樣。他的思想影響了後世很多人和國家。他長期傳播儒家思想,推動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世人稱他為“雅聖”,建了壹座“雅聖寺”供後人瞻仰。
孟子的政治主張孟子的政治主張是他的民本思想。他認為民為國之本,所以說:民為重,國為次,君為輕。孟子的政治思想和主張在春秋時期得到了孔子的極大發展,使其思想更加符合當時封建社會的需要。
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看到齊國在爭霸,就建議齊王實行仁政,以使百姓起死回生。在他看來,國王應該減輕刑罰和賦稅,讓百姓安心種田,維護國家的繁榮穩定。他反對土地兼並戰爭,認為戰爭使人民流離失所。
孟子覺得君主應該盡力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從而使人民富裕起來。要實現這個目標,就要保證農業的生產和發展,人民可以饑寒交迫,這才是王道的開始。
此外,孟子認為人應該受教育。雖然嚴明的法律可以暫時穩定國家的秩序,但民眾並不願意被發配。只有讓他們發自內心地感受到王者之義,才會全心全意地擁護統治者的地位和國家的安定團結。
政治上,孟子認為君王應該追求王道。所謂王道,就是霸道的對應。王道的核心思想是“以德服人”。是壹套依靠發展農業,保障人民生活,教育人民的政治理論。
但孟子的政治思想理論過於理想化,所以沒有被當時其他國家的國王所采納。因此,在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後,他回到家鄉與弟子們壹起寫了壹本書。從相當的角度來看,他的理論在當時的封建社會是有積極意義的。
孟子叫什麽?孟子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壹。今天,山東的鄒國仁。他從小家境貧寒,是孔子孫子子思的弟子,也就是孔子的第四代弟子。因為他繼承和發揚了孔子的儒家思想,成就僅次於聖人孔子,所以被後人稱為“雅聖”。而他們的理論也被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雕像
和孔子壹樣,孟子也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遊說。但他的理論並沒有被當時各國君主所接受。退休後,他和弟子公孫醜等人合寫了壹本書。他死後,弟子們把他的言論編成了《孟子》。孟子也被稱為儒家經典之壹。
其實在宋代之前,孟子的地位並不高。到了唐代,韓愈把孟子列為孔子最正宗的傳人。此後,孟子的地位逐漸提高。在北宋神宗時期,孟子的內容首次被稱為科舉考試的科目之壹。元豐六年,孟子被當時的朝廷封為“鄒國公”,第二年被封為祭孔公。南宋時期,大學者朱將《孟子》、《論語》、《大學》、《中庸》列為“四書”。從元至順元年,孟子首次被封為“亞洲聖人”。從此,人們開始稱他為“亞洲聖人”,他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儒家的企圖聖人,僅次於孔子。明清時期,根據官方規定,《孟子》的內容也成為科舉考試的必考內容之壹。明朝景泰年間,朝廷封孟子後裔為國子監五經博士,世襲。直到民國才改為拜官。
孟子諫鄒穆公《孟子諫鄒穆公》選自《孟子?惠亮·王霞。穆公是鄒國的國君。因為孟子是鄒國人,鄒穆公找到他,展開了這次談話。
孟子的肖像
以這段對話中鄒與魯的戰爭為背景,鄒穆公說:“我手下的官員死了三十三人,那些老百姓卻沒有壹個願意為戰爭而死的。我很想殺了他們,但是人民群眾那麽多,我殺不完;我真的很討厭不殺他們,但是他們都是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軍官死而不救。我該怎麽辦?
孟子曰:“這幾日,貴民老弱死而棄屍山溝。”強,四處逃竄,這樣的人有幾千個。妳的倉庫裏堆滿了糧食和金銀財寶,但妳的官員中沒有壹個人告訴妳這些。這是那些官員殘酷對待普通人的結果。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經說過:小心,妳怎樣對待別人,別人也會怎樣對待妳。現在妳的人眼睜睜看著他們的長官被殺而不是去營救他們。這是妳的人民對他們的報復。妳最好停止責備他們。只要妳從現在開始實行仁政,妳的人民自然會尊敬他們的官員。如果再發生這樣的事情,他們肯定願意為當官的犧牲。"
這次談話,就像孟子會見梁壹樣,向鄒穆公說明了實行仁政的必要性。強調王道的重要性,主張德治,要求君王以民為本,以國為重,以君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