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族,古稱“夷人”,得名於《漢書》中記載的“西南夷人”(統稱西南少數民族)。據彜語典籍《彜語源流》、《西南夷誌》等歷史名著記載,他自稱倪(?),“尼”在古代漢語中的發音是外來的,因此中國的記錄經常被稱為“彜族”。
1956年,在擺脫舊社會民族歧視的名義期間,彜族人民派代表到北京會見毛主席。毛主席在了解情況和聽取意見後提出了建議。因為“夷人”的名字帶有貶義(蠻族),所以改為“夷人”,意思是“米”在屋下有“絲”。
彜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主要生活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四川和貴州三省,其余散居在中國其他省份和中國境外。總人口約900萬,中國登記人口8765438+4393(2010),越南、老撾、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登記人口近百萬。
彜族有許多分支,包括蘇諾、涅蘇、那蘇、乃蘇、尼祖、武羅、阿西波、阿西、撒尼和尼坡,但並非所有這些人都自稱為本國人,如武羅、撒尼、阿哲和尼坡。不同地方的壹些彜語方言不能直接交流,但它們共享60%以上的相同詞匯和相同的語法結構。經過壹段時間的熟悉,彜語屬於漢藏語系中的藏緬語族,分為六種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