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霽
山鳥松,梅粉柔。
丹清有約,白露指白首。
給…作註解
①山鳥:指白頭翁。可惜:矜持自負。
趙霽(1082—1135)即宋徽宗,宋代畫家。他在位期間,政治上黑暗腐敗,生活上奢靡無度,強取豪奪,激化社會矛盾。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入汴京城,金兵和兒子趙桓被擄到北方。紹興五年(1135),他們在吳國成(今黑龍江依蘭)去世。他是壹位多才多藝的畫家,酷愛書畫,與書法家黃庭堅並創了自己的“瘦金體”。他擅長畫花鳥,設色均勻,濃艷典雅,造型生動細膩,深受黃、吳等畫家的影響。東塘說他:“惠宗喜歡繪畫,制作花鳥,巖石和人物,進入美妙的產品,制作水墨花卉和石頭,偶爾會被迷住。”歷代皇帝都會畫畫,惠宗也畫得很好。他擴建宮廷畫院,培養繪畫人才,命人編纂《宣和樸樹》和《宣和畫譜》,收集歷代書畫,編成《宣和瑞覽集》,為宋代書畫藝術的繁榮發展作出了壹定貢獻。現存作品有《梅拉的鳥》、《芙蓉的金雞》、《聽音樂》、《祥龍的石頭》等。有些可能是學院裏的人做的。
根據對現有文物的調查,趙霽是最早的題畫詩作者。在趙霽以前的題畫詩中,只有畫被用作詩的對象,這些詩被題寫在畫卷的開頭和結尾,或寫在單獨的紙上。趙霽選擇畫面的空白處,以瘦金體題寫詩句,以畫會意,真正將詩、書、畫三種藝術融為壹體,相互滲透,相輔相成,形成統壹的藝術整體。這不僅把中國的題畫詩創作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也把中國畫藝術推向了壹個新的階段。從此,中國的詩、書、畫以三位壹體的綜合藝術形式出現在世人面前。趙霽的藝術實踐極具美學價值和歷史意義,在中國詩、畫、書法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趙霽的這首自題詩是打開畫家心扉欣賞梅拉鳥類的壹把鑰匙。這首詩的前三句直接描寫了畫面上的花鳥。畫面上的白頭翁,倚靠在香艷的蠟梅枝頭,自由安詳,悠然自得,又有幾分自負。畫不能表現“鳥鳴”的聲音和內容,趙卻用“悲逸”的詩句來配畫,描繪了白頭翁得意的神情,讀者仿佛聽到了它的歌聲。在屏幕上,蠟梅正在盛開,粉紅色的芯露在外面,擺弄著它溫柔的姿態,散發出清新的香味。詩人用“儂”字生動地傳達了蠟梅的魅力。
詩的後半部分源於鳥名“白頭”。古詩“白頭偕老”(潘嶽《金谷詩話》)表達了朋友之間忠貞不渝的友誼。“丹青”是古代繪畫中常見的顏料。因為這種顏色不容易消失,它是友誼和忠誠的隱喻。阮籍《詠懷詩》:“丹青明慧,相濡以沫”。趙季雲把阮籍的詩變成了詩,說朋友許下了堅定的諾言,於是他指著白頭翁,表達了自己千百年來不變的心。整首詩巧妙地運用雙關語來表達其在梅拉山畫鳥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