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物種名稱
分類
外觀特征
分布範圍
生存環境
生長和繁殖
生活習慣
人口狀況
保護水平
相關資料
保護水平
相關資料
編輯本段中的物種名稱。
中文名:揚子鱷
中國別名:中國鯰魚、土龍和豬龍。
拉丁學名:揚子鱷
英文名:Chinese Alligator
鮎科;短吻鱷科
編輯此段落分類
邊界:動物界中的動物
門:脊索動物,脊索動物。
綱:爬行動物蜥腳類
目的:鱷魚
科:短吻鱷科。
屬:短吻鱷。
種類:揚子鱷
揚子鱷,或稱鯰魚(Alligator sinensis),是中國特有的壹種鱷魚,俗稱豬婆龍、土龍,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鱷魚品種之壹。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遊。它不僅古老,而且是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恐龍爬行動物的很多特征在揚子鱷身上依然可以找到。因此,人們稱揚子鱷為“活化石”。因此,揚子鱷對於人們研究古代爬行動物的興衰以及古地質和生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已將揚子鱷列為國家壹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為了使這種珍貴動物的比賽繼續下去,中國還在安徽和浙江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和人工飼養揚子鱷的農場。20世紀70年代,它被帶到國外,環遊歐洲,並聞名於世。
編輯此段落的形狀特征
揚子鱷與彌河鱷相似,但要小得多。成年揚子鱷體長很少超過2.1米,壹般只有1.5米。沒有非洲鱷魚和泰國鱷魚大。揚子鱷吻短而鈍,是短吻鱷的壹種。因為揚子鱷長得很像龍,所以俗稱“土龍”或“豬女龍”。重約36公斤。它們的頭比較大,鱗片有更多的顆粒狀和帶狀紋路。
全身有明顯的劃分,包括頭、頸、軀幹、四肢和尾巴。全身皮膚為皮質,覆蓋有皮質甲板,腹部甲板較高。背部黑褐色或暗黃色,腹部灰色,尾部長而扁平,有灰黑色或灰黃色的手術紋。它的尾巴是自衛和攻擊敵人的武器,在水中也起到推動身體前進的作用。四肢短小有力,壹對前肢和壹對後肢有明顯區別:前肢有五個手指,沒有蹼指;後肢有四趾,趾間有蹼。這些結構特征適合它在水中和陸地上生活。
尾巴長度和體長差不多。頭扁平,口鼻部長,外鼻孔位於口鼻部,有壹個瓣。身上披著壹片皮甲,腹甲軟軟的;釘板近長方形,排列整齊;有兩排釘板突出形成兩個脊貫穿全身。四肢短而粗,趾間有蹼,趾間有爪。身體背部灰褐色,腹部前部灰色,從肛門到背部呈灰黃色。平尾。新生的鱷魚是黑色帶黃色條紋的。
短吻鱷的吻短而圓,前面有壹對鼻孔。有趣的是,它的鼻孔有可以開合的瓣膜。眼睛都是黑色的,有眼瞼和膜,所以揚子鱷的眼睛可以睜開和閉上。
編輯此段落的分發範圍
主要分布在我國安徽、浙江、江西等地的部分地區。
編輯這壹段的生活環境
揚子鱷生活在淡水中,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海灘或山坡和溪流長滿雜草和苦艾的潮濕地區。它具有高超的在建築中挖洞的能力,它的頭、尾和尖尖的腳趾、爪子是它在建築中挖洞的工具,俗話說“狡兔三窟”,但揚子鱷的洞穴不止三個。它的洞穴裏往往有幾個洞,有的在沙灘上叢生著蘆葦和竹林,有的在池塘底部,地面上有出入口和通風口,也有適應各種水位的側洞。洞穴蜿蜒曲折,縱橫交錯,就像壹個地下迷宮。也許正是這個地下迷宮,幫助他們熬過了嚴寒的冰河時期和寒冷的冬天,也幫助他們逃離了敵人,活了下來。魚、青蛙、蝸牛和貽貝被用作食物。但有時它會攻擊家禽,壓碎莊稼。再加上長相“醜陋”,長期被視為有害動物,所以數量稀少。
編輯生長和繁殖這壹節
6月交配,7、8月產卵,每窩可產20多個卵。卵產在草叢中,上面長滿雜草,雌鱷則在壹旁守護,在自然溫度下孵化。孵化期60天左右,9月孵出幼鱷。有冬眠的習慣。
揚子鱷是中國特有的物種,人工飼養條件下很難繁殖。在良好的環境和精心的飼養條件下,揚子鱷於1980年產下中國第壹批幼鱷,成為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目前,鱷魚家族在這種環境下安靜舒適地生活著,繁衍後代,種群數量越來越大。
編輯這壹段的生活習慣
有人把揚子鱷叫做鱷魚,把它當成魚等水生動物。事實上,揚子鱷沒有鰓,也不是水生動物。只是揚子鱷回歸了水中,形成了壹些適應水中生活的特性,具備了兩棲的能力。這樣,揚子鱷擴大了生活領域,很容易成為生存鬥爭中的贏家。
揚子鱷在河流、湖泊和池塘中打洞。它很兇猛,以各種動物、鳥類、爬行動物、兩棲動物和甲殼動物為食。6月交配,7、8月產卵,每窩可產20多個卵。卵產在草叢中,上面長滿雜草,雌鱷魚守在壹旁,在自然溫度下孵化。潛伏期約為60天。他有冬眠的習慣。他每年五四三八年六月到十月進洞冬眠,直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來。
揚子鱷很安靜,白天經常生活在洞穴裏,晚上出去覓食。然而,它也在白天出來,特別喜歡在洞穴附近的岸邊和沙灘上曬日光浴。它經常閉上眼睛,壹動不動地爬行,處於半睡眠狀態,給人壹種行動遲緩的錯覺。但壹旦遇到敵人傷害或發現食物,它會立即左右擺動粗壯的尾巴,迅速沈入水底以躲避敵人傷害或追逐食物。它最喜歡的食物是蝸牛、貽貝、小魚、小蝦、水禽、兔子、水蛇等動物。揚子鱷食量大,體內能儲存大量吸收的營養物質,因此耐饑能力強,能度過較長的冬眠期。
獨特的捕食方法
揚子鱷在陸地上遇到敵人傷害或獵取食物時,可以跳起來捕捉。當它不能垂直抓住它時,它巨大的尾巴可以猛烈地揮動。不幸的是,揚子鱷雖然有看似鋒利的牙齒,卻是開槽的。這種牙齒不能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鉗子壹樣把食物“夾”起來,然後咽下去。所以揚子鱷在捕捉大型陸生動物時,並不能殺死它們,而是把它們拖下水淹死;相反,揚子鱷在捕捉較大的水生動物時,會把它們扔到陸地上,導致獵物缺氧而死。當壹大塊食物咽不下時,揚子鱷往往會用它的大嘴把食物猛拍在石頭或樹幹上,直到食物變軟或碎了,然後張著嘴吞下去。如果沒有,它就把獵物扔到壹邊,讓它自然腐爛,直到腐爛到可以吞咽。中國短吻鱷也有壹個特殊的胃。這個胃不僅胃酸豐富而且酸度高,所以消化功能特別好。
編輯此部分的填充狀態
19世紀,揚子鱷在長江下遊,湖北、安徽、江西、江蘇壹帶被發現,它們喜歡在山丘、溪流、湖泊的淺灘上挖洞、築穴,但這種爬行動物離不開水。它在陸地上笨拙而緩慢,但壹旦到了水裏,它就如魚得水。這種兩棲特征導致了揚子鱷的悲慘命運。中國短吻鱷建造洞穴的大部分淺灘都被開墾為農田,山上的植被大部分被破壞。山中蓄水量大減,旱澇頻繁,迫使揚子鱷離開洞穴,到處尋找合適的棲息地。這壹遷徙過程為自然死亡和人為狩獵創造了機會。多年來,揚子鱷被獵殺,它的洞穴被破壞,它的蛋被打碎或帶走。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也大大減少了揚子鱷的主要食物——水生動物的數量。目前,揚子鱷的分布已縮小到江西、安徽、浙江三省交界處的狹窄區域。
許多保護工作始於20世紀70年代。1979安徽宣城揚子鱷繁育研究中心成立,1980揚子鱷自然保護區成立。與此同時,我們的人民也開展了壹系列的保護行動,以增加揚子鱷的數量。1983普查發現,野生揚子鱷只有500只。1992的普查發現,野生揚子鱷數量增加到900只。揚子鱷繁育研究中心成績斐然,近年來孵化幼鱷7000只。這是非常可喜的。人工繁殖的巨大成功為揚子鱷數量的恢復創造了條件。
目前我國圈養的揚子鱷超過10000只,主要分布在安徽宣城的中國揚子鱷繁育中心,以及多家動物園。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科學家開始了人工繁殖短吻鱷的坎坷旅程。現在,我國人工孵化鱷魚蛋、人工飼養鱷魚的技術已經走在世界前列。在他們的不懈努力下,揚子鱷的數量從建場初期的170只,增加到現在的4000多只,年養殖數量超過1000只。中國短吻鱷成為首個被國際貿易公約批準進行商業開發利用的瀕危動物。
編輯此段落的保護級別。
揚子鱷是中國國家壹級保護動物,被列入CITES附錄I,而IUCN則被列為極度瀕危。
1979年在宣州夏家渡建立揚子鱷養殖場,進行人工飼養研究。1982建立揚子鱷自然保護區,1983在保護區建立揚子鱷養殖研究中心,投資1.7萬元,建設小型養殖池塘8個,年飼養池65438+。經過幾年的實驗,基本成功,人工孵化成活率達95.4%,繁育幼鱷2000余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
編輯本段中的相關信息
揚子鱷又名大鯢,古稱大鯢,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記載。古人往往認為娃娃魚是龍的壹種。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把揚子鱷叫做吉龍。壹般人稱之為土龍,豬女龍。總之,揚子鱷在古代被視為“龍”。
揚子鱷是壹種兩棲爬行動物,喜歡棲息在人煙稀少的河流、湖泊和池塘中。它大多在夜間活動,以小動物為食,如魚、蝦、老鼠、貽貝和鳥類。它有很強的忍受饑餓的能力,可以幾個月不吃東西。
人們經常用“鱷魚的眼淚”來比喻虛偽的人。因為經常有人看到揚子鱷吃東西的時候流著眼淚吃壹些小動物,好像它不忍心吃。那麽鱷魚的眼淚後來怎麽樣了?它的眼淚並不是出於憐憫,而是因為它體內多余的鹽分主要是由壹個特殊的腺體分泌出來的,這個腺體就在它的眼睛旁邊,讓人誤以為這個腺體分泌的鹹味液體就是它的眼淚。它吃東西的時候,腺體正好在分泌鹹鹹的液體,所以人們往往以為是鱷魚的眼淚給這些小動物吃。
揚子鱷有冬眠的習慣,因為冬季棲息地寒冷,氣溫在0℃以下,所以要躲在洞穴裏冬眠。據觀察,10年6月底至次年4月中旬冬眠,也就是說揚子鱷冬眠半年。它用來冬眠的洞穴有點不尋常。洞穴距離地面兩米深,洞內結構復雜,有洞、有隧道、有臥室、有床、有水池、有氣泵。臥臺就是揚子鱷躺的地方。最冷的季節,臥平臺溫度約為65438±00℃。揚子鱷在這麽高級的洞穴裏冬眠肯定很舒服。在冬眠的初期和末期,它不深度入睡,能對刺激作出反應。中間過了很久,我沈沈地睡著了,像死了壹樣,看不到它的呼吸現象。
剛從冬眠中醒來的揚子鱷,首先要全力以赴覓食。此時,洞外已是暮春。沒過多久,完全康復後的揚子鱷開始發出雌雄不同的求愛叫聲,雄鱷的大聲叫聲幾百米外都能聽到,而雌鱷的低沈叫聲卻能聽到。他們以通話聲為信號,逐漸拉近距離,聚在壹起。這時,大約是六月初。揚子鱷在水中交配,在體內受精。到了7月初,雌鱷開始在適合產卵的地方用雜草、枯枝、泥土築成圓形的巢,每個巢產下約10 ~ 30枚卵。雞蛋呈灰白色,略大於雞蛋。雞蛋上蓋著厚厚的草,這是夏天最熱的季節。很快,壹些巢材和厚草在烈日下腐爛發酵,放出熱量,被鱷魚蛋用來孵化。在孵化期,雌鱷魚經常來巢穴守衛。大概兩個月左右,雌鱷在巢邊聽到幼鱷的叫聲後,會立刻拔掉覆蓋在幼鱷身上的草,幫助它們爬出巢外,引它們入池。幼鱷體表有橘黃色條紋,顏色非常鮮艷,與成年鱷有明顯區別。
需要註意的是,揚子鱷種群中,雄性是少數,雌性是絕對多數,雌雄比例約為5∶1。原因是什麽?這是壹個有趣的自然規律。動物學家經過研究發現,純種短吻鱷的受精卵在受精時並沒有固定的性別。其受精卵形成兩周後,其性別由當時的孵化溫度決定。30℃以下孵化的幼鱷均為雄性,34℃以上孵化的幼鱷均為雄性,而31 ~ 33℃之間孵化的幼鱷多為雌性,雄性很少。孵化溫度低於26℃或高於36℃,揚子鱷就無法孵化,揚子鱷的受精卵大多在適宜的溫度下孵化。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安徽省宣城地區,面積4.43萬公頃。1975年建立為省級自然保護區,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主要保護對象是揚子鱷及其生態環境。
該保護區位於江南古陸與金陵凹陷的過渡地帶。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地形錯綜復雜,溝壑、池塘、運河、堤壩星羅棋布。在海拔300米以下的池塘、溝壑、溝壑、水庫中,生活著中國特有的、現存最古老的爬行動物——揚子鱷。揚子鱷和美國密西西比短吻鱷是世界上僅有的兩種淡水鱷魚,數量極其稀少,因此被國家列為壹級保護動物。自然保護區建立以來,通過就地保護與人工繁殖相結合,揚子鱷種群數量大幅增加,初步解除了該物種滅絕的危險。
揚子鱷的研究進展
早在3000年前,中國的甲骨文中就有揚子鱷的記載,但直到1879年,福維爾才將它命名為揚子鱷並公之於眾。揚子鱷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80-90年代在揚子鱷的生態學、組織學和胚胎學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整個研究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1.拯救揚子鱷物種的研究(1982 ~ 1992)
由於生態環境的破壞,揚子鱷的數量急劇下降。1973國際野生動物保護大會將其列為瀕危物種和禁止物種。1981年中美科學家聯合調查結果顯示,野生揚子鱷僅存300 ~ 500只。為了拯救揚子鱷,中國政府於1982在安徽宣城投資建設了揚子鱷繁育研究中心。同時,也有學者圍繞揚子鱷的種群分布、數量、棲息地、食性、繁殖、冬眠、洞穴、活動規律等開展了廣泛的研究。陳和他的同事對揚子鱷的種群數量和分布、形態和生態進行了系統的研究,並於1985出版了專著《揚子鱷》。雖然早在1976揚子鱷人工孵化成功,但揚子鱷人工飼養過程中的蛋黃硬結問題導致揚子鱷大量死亡(至今未解)。陳等(1989)分析了幼鱷出生後的野外生態條件,測定了幼鱷的能量代謝,計算了幼鱷消化體內全部卵黃所需的時間,發現孵化後過早飼餵幼鱷是幼鱷卵黃難以消化並形成硬結的原因。采取的措施有:壹是將幼鱷孵化溫度提高到365,438+0 ~ 32℃,以加快幼鱷卵黃的吸收速度;二是將餵食時間推遲到幼鱷孵化後18 ~ 20天,讓蛋黃完全吸收。同時發現,孵化前20天濕度在95%以上,20天後降至90%左右,可提高孵化率,消除孵化出的蛋的腫脹。1987年揚子鱷孵化率達95%以上,而幼鱷死亡率僅為2.1%(1982年幼鱷死亡率為40%)。揚子鱷蛋殼外的粘稠物質對防止卵脫水和外界過多水分進入卵內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如果粘性物質被破壞,孵化率就會降低。潘季紅等(1988)發現,部分幼鱷死於變形桿菌引起的肝臟疾病,或死於檸檬酸桿菌、假單胞菌和變形桿菌與肺部的聯合感染。最近,揚子鱷繁育研究中心的王仁平在死去的幼鱷胃腸道中發現了大量線蟲。因此,線蟲感染也可能是幼鱷死亡的原因之壹。
經過10多年的研究和努力,幼鱷的孵化率和成活率壹直保持在95%以上,種群數量大幅增加,不僅挽救了揚子鱷這壹物種,也為其開發利用創造了條件。1992年在日本京都召開的“瀕危動植物國際貿易大會”上,揚子鱷被批準進行商業繁殖和商業開發。根據李呈媛的調查,到1994年底,在83 000 hm2的揚子鱷保護區內,約有667 ~ 740只野生鱷魚。揚子鱷繁育研究中心現有人工鱷魚4376條,截止1997年底鱷魚數量超過7000條。
2.揚子鱷組織學、胚胎學和生理學基礎理論研究(80年代末至今)。
揚子鱷鱗片在性質上類似於真皮鱗片,形成方式類似於鳥類羽毛的出現。皮膚腺體有三種;背腺、泄殖腔麝香腺和下頜腺。背腺僅在胚胎或幼鱷背中線左右兩側第二排鱗片下對稱分布,然後不對稱退化,在成體中不對稱分布,故為退化器官。泄殖腔麝腺和下頜腺都是分泌腺,其功能與交配和生殖有關。揚子鱷的舌腺有簡單單管腺和復雜復管泡狀腺兩種類型,主要分布在舌尖兩側和舌背中線的固有層,具有潤滑食物和排泄氯化鈉的功能。持續低溫孵化會抑制舌腺的發育或阻止舌腺的形成。成年揚子鱷的味蕾集中在舌的中部,但在胚胎期,從孵化後第48天開始出現。除舌尖前部外,舌面上有不同發育階段的味蕾,這也可能是壹種退化現象。揚子鱷的食管上皮為復層柱狀纖毛上皮,上皮表面細胞由柱狀纖毛細胞和杯狀細胞組成,與鳥類相似。揚子鱷胃上皮在胚胎期曾出現杯狀細胞,隨後死亡。胃腺有兩種,賁門腺和幽門腺為單管腺(少數有分支),胃底腺為分支管狀腺,均由胚胎期胃上皮內陷至固有層形成。組織化學研究表明,賁門腺和幽門腺主要由粘液細胞組成,但腺管底部也可能有壁細胞和主細胞。胃底腺細胞的組成與哺乳動物相似。與哺乳動物相比,揚子鱷的腸壁缺少粘膜肌層,絨毛從固有層突出進入腸腔或直接從上皮下垂進入固有層,小腸腺主要分布在十二指腸前段。第52天,小腸絨毛上皮和大腸皺襞上皮出現明顯的杯狀細胞。揚子鱷肝臟和胰腺細胞的超微結構和形成與鳥類和雞基本相同。在揚子鱷的呼吸系統中,氣管和支氣管粘膜中有三種細胞:纖毛細胞、粘液細胞和基底細胞。但在胚胎期,氣管和支氣管的上皮只能分為亮細胞和暗細胞,孵化後可能形成纖毛細胞和粘液細胞。然而,在培養的第46天,肺上皮中的纖毛細胞明顯形成。肺上皮ⅰ、ⅱ型細胞和喉的組織結構和形成過程與哺乳動物相似。筆者最近對揚子鱷胚胎的外周血進行了研究,發現血細胞的類型和形態可以清晰地分為兩個時期。各種血細胞中未成熟細胞在孵育第40天之前比例較大,40天後比例較小,這與孵育第40天之前骨髓的形成相壹致。揚子鱷的腎臟結構與其他爬行動物相似,但近曲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細胞沒有內質皺襞,遠曲小管的上皮細胞有少量內質皺襞,這與它們的淡水生活相壹致。揚子鱷嗅覺發達,鼻腔大,鼻甲等結構比其他爬行動物復雜,嗅覺細胞數量也相應增加。揚子鱷的內耳結構與鳥類非常相似,三個半規管的發育有壹定的順序。與其他鱷魚相比,虹膜中的括約肌和睫狀體中的睫狀肌屬於橫紋肌,視細胞卵圓內的線粒體脊與線粒體長軸平行。揚子鱷胚胎視網膜分層的規律性及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的分化過程與爬行動物蜥蜴和石龍子相似。揚子鱷的血糖水平通常保持在參考水平108.75±23.5mg/100ml附近,但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與氣溫的季節性變化有關。
綜上所述,揚子鱷的組織結構特征和生理變化是與生活習慣和生活環境相適應的。例如,發達的嗅覺、視覺和聽覺適應陸地捕食和築巢;特殊的肺腔結構和味蕾結構具有適應水生生活的特點;血糖濃度的季節性變化與揚子鱷冬眠、活動或繁殖的周期性交替相適應。揚子鱷的胚胎學研究為探討揚子鱷的系統進化和確認其分類地位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證據。比如揚子鱷胚胎早期胃上皮出現杯狀細胞,說明揚子鱷遠非低等兩棲動物;鱗片和喉腔的形成也說明揚子鱷與鳥類和哺乳動物相似。背腺的出現和退化進壹步證實了揚子鱷和彌河鱷親緣關系較近,它們有著相同的祖先,但成年彌河鱷仍有兩側對稱的背腺。據此推測,揚子鱷可能比彌河鱷具有更高的分類學地位,或者彌河鱷是比揚子鱷更古老的鱷魚。
當然,揚子鱷的研究亟待拓寬和深化。雖然揚子鱷的肉已經成為粗制品“揚子鱷肉松”,第壹雙專門用揚子鱷皮制成的皮鞋也悄然問世,但這僅僅是揚子鱷開發利用的開始。為了進壹步開發利用,必須解決揚子鱷大規模繁殖和飼養所面臨的壹系列問題。揚子鱷有著特殊的進化地位。目前對於如何分類歸屬眾說紛紜,揚子鱷的性別決定機制也引人關註。僅從組織學層面確定此類問題似乎很難,迫切需要在組織化學和分子生物學方面開展深入研究。
研究過程和結論
2003年,在安徽揚子鱷自然保護區進行了為期壹年的專項研究。在監測過程中,記錄了揚子鱷的日期、時間、數量和天氣情況。揚子鱷每年3月開始咆哮,165438+10月停止咆哮。不同月份揚子鱷吼叫次數差異顯著(χ2檢驗:χ 2 = 448.29,DF = 8,P < 0.01),其中6月揚子鱷吼叫次數最多,占全年的26.0%;繁殖期(6-9月)揚子鱷嗥叫次數顯著高於非繁殖期(Mann-Whitney U檢驗:u = 2.0,P < 0.05);揚子鱷在壹天中不同時間的吼叫次數有顯著差異(χ 2 = 233.18,DF = 17,P < 0.01),有壹個明顯的吼叫高峰,白天多於晚上(U = 12.5,P
2003年4月27日,將兩只雌性和壹只雄性人工繁殖的健康成年揚子鱷(簡稱揚子鱷)放歸安徽宣城紅星揚子鱷保護地,用無線電遙測技術在初次放歸後4周內測量其活動面積,共記錄到372個位點。它們的活動也在白天通過望遠鏡觀察,晚上通過光計數來觀察。結果表明:3只揚子鱷在3 ~ 14天後處於不同的穩定區域,具有領域特征;雄性個體的活動面積大於雌性個體,日常活動面積的變化也大於雌性個體。當地環境往往靠近海岸,植被茂密。
根據150個不同胎齡的揚子鱷胚胎,將揚子鱷胚胎發育過程劃分為28個階段。早期胚胎主要分為體節、體曲、腦泡、感覺器官、附肢、鰓弓、面突、心臟、皮膚等外部形態。晚期胚胎的分期主要依據器官發育的組織學指標。發現前20個周期的各期胎齡與揚子鱷彌河的胎齡非常壹致,後8個周期的胎齡與揚子鱷彌河的胎齡不同。認為鱷魚晚期胚胎的分期應以器官發育的組織學指標為依據,使不同鱷魚的胚胎發育具有壹致的分期標準,為鱷魚發育生物學的後續研究提供基礎資料。
從安徽宣城揚子鱷育種研究中心采集三份揚子鱷血樣,用壹對簡並引物擴增MHC ⅱ B基因第二個外源元素的部分片段。通過克隆、單鏈構象多態性分析和測序,將測定序列與下載的8種MHC序列進行比較,確定序列差異和突變位點。結果共獲得10條不同序列,片段長度為166bp。核苷酸序列有38個突變位點,氨基酸序列有23個突變位點。抗原結合位點的估計非同義替換(dN)明顯高於同義替換(DS)。10序列的NJ樹與MP樹非常相似,兩個分支都是A和B,兩個分支中有9個核苷酸序列和7個特定位點的氨基酸序列,表明揚子鱷MHC ⅱ B基因第二外顯子具有高度多態性,有利於揚子鱷繁殖群體的遺傳保護。
從2002年6月1999日至7月10日四個時期,在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現了40個野生揚子鱷洞穴(目前24個,16廢棄)。測量了洞穴方向、隱蔽程度、距水面高度、距水源距離、距村莊距離等5個環境變量。結果表明,87.5%的洞穴位於水面以上0-0.5 m和< 0 m,85.0%的洞穴距離水源小於5 m,32.5%的洞穴朝北,72.5%的洞穴朝北。距水面高度、距水源距離、洞口方向、隱蔽程度的主成分貢獻率依次降低,達到76.6%。便利的取水是選擇鉆孔位置的主要因素。
這個條目對我有幫助
120
參考資料:
1.請查字典。
完善相關條款。相關術語:
更多
蟒蛇中華鱘東北虎白鰭豚華南虎大熊貓金絲猴海南黑冠長臂猿普氏原羚鱷魚白鰭豚
四爪龜河貍莽山焊頭雉鵪鶉貴州金絲猴亞洲象羚羊丹頂鶴朱鹮長臂猿白袋鼠熊貓江豚坡鹿棕馬雞河鹿野牛國家壹級保護動物鱷魚開放分類;
自然,鱷魚,爬行動物,國家壹級保護動物,動物
更多共同編輯:
Erinwong,天下第壹,順風飛,maozheng0513,xxhhak,DrakknighT,冷月癡情,鶯鶯蛇,王皮傑,玉賢。
如果妳認為這個詞條需要進壹步完善,百科歡迎妳參與編輯詞條。在開始編輯之前,您還可以學習如何編輯條目統計信息。
瀏覽人數:約11393次。
編輯次數:23次
最近修訂:2008年5月22日
創始人:夢想在起跑線上
什麽是傑出貢獻者?傑出貢獻者?
DrakknighT版本12